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新征程上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于民的区级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年来,我积极履职、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矢志不渝地践行为民代言、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心系民众需求,倾听民声促改善
自担任人大代表以来,我始终将群众的呼声和需求放在首位,牢记“人大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就要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的嘱托。在日常的履职活动中,我坚持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搬起小板凳,坐在群众家门口,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去年底,我在走访中了解到,周边交通路况和公交站点设置有不合理的地方,很多村民的出行依旧存在不便,特别是老年人的出行问题尤为突出。对此,我和代表联络站的人大代表以及居民代表,一起对社区附近的交通路线进行了全面调研摸底。在充分掌握情况后,提出了优化公交服务、增设微巴线路的建议,旨在精准服务周边社区居民,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7月1日,惠山区首批巴士邻居“张镇桥站”正式启用,2辆社区微巴士投入使用。2条巴士专线,全程8公里,分布8个站点,并提供定制化出行服务,自此村民们的“车门”“家门”无缝衔接,自7月起微巴士总服务人次已达7805人。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我深感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身融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增幸福
在基层治理方面,需要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我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城乡治理现代化、基层治理精细化的要求,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我积极参与各类代表履职活动,依托代表进网格、“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楼道理事等方式,走基层听民声来广泛调研收集民意,创新探索“微治理”新模式,组建“先锋邻聚”党建联盟,搭建共治平台。启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多元共建工程”,发布“四季强网”行动计划+“15分钟生活圈”,创建特色网格,建成“惠邻先锋·服务驿站”阵地,构建“1+7+n”“吹哨报到”工作机制,7个共建单位入驻驿站,推动协商议事、矛盾调解、文明创建、物业管理等工作下沉网格。通过这一平台,我们成功解决了许多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如小区安装便民休闲椅、打造张镇家园六期A块健身广场、增设非机动车充电桩、非机动车停车棚安装红灯笼等。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围绕着辖区内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切实保障了群众安全,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情牵乡村发展,奋力书写新篇章
乡村振兴是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作为一名乡村基层人大代表,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对乡村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努力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我提出了多个关于乡村振兴的代表建议,如发展乡村“10分钟文化传播圈”、提升老年助餐服务、保障重点人群医疗服务等。同时,我还带领村委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完成张镇桥村卫生室装修改造,完成道路硬化2500米,建成香花桥公厕,改建健身广场2处,新增休闲椅20余处,改扩建停车位130余个,新建电动车充电棚5处,拆除农田乱搭建500多平米;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行动,实现自然村和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此外,我们还积极搭建多元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马塔浜乡村会客厅(江苏省最美文化空间),通过党建共建链接社会资源,开展惠高新夜课堂、创客沙龙分享等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服务人次达到1800人,其中年轻人占比达到60%至70%,并且已有4例不同类型的创业成功案例,这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大代表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我将一如既往的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及时改进不足,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作用,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提出更多高质量的代表建议,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承诺,创新工作方式,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