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
孙青青是晶桥镇人大代表、新桥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在晶桥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他提出《关于在晶桥镇域内各塘坝安装防溺水设施的建议》。
【办理结果】晶桥镇在286处塘坝设置“四个一”防溺水设施;加强重点水域监管,安装监控67处;建立健全长效管控机制,定期安排村社网格员前往各塘坝检查设备完整情况。
盛夏的晶桥镇新桥社区,塘坝水波粼粼,崭新的防护栏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岸边的警示牌、救生圈、救生绳和救生杆整齐排列。几位老人坐在树荫下,目光安然地看着不远处嬉戏的孩童。这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背后,凝聚着孙青青为民履职的拳拳之心,以及一项关乎千家万户安全的民生工程落地生根的故事。
忧心水畔:代表履职察民情
“水塘边小孩子乱跑,老人哪看得住?”“光挂个牌子,掉下去怎么办?”孙青青在走访民情时,总能捕捉到老人坐在门槛边、树荫下闲聊时那挥之不去的忧虑。这些担忧声,像一根根细针,扎在他的心上。
现实的压力清晰可见:晶桥镇留守儿童比例较高,每逢暑假,大批青少年儿童回乡,给留守在家的老人看护带来巨大压力。而那些散落在各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大小塘坝,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它们有的紧挨着菜地小路,有的隐藏在屋后竹林,有的则位于孩子们嬉戏追逐的必经之处。仅靠悬挂标语、设置警示牌等传统手段,一旦发生意外,远水解不了近渴,难以有效应对突发险情。
代表履职,根在基层。孙青青深知肩上责任的分量。他脱下皮鞋换上胶鞋,会同镇内陈媛媛、徐阿珍两名人大代表,开展细致入微的实地调研。从新桥社区当家塘坝的洗衣台阶,到山坳里偏远、长满青苔的灌溉水池;从村民日常取水的水口,到荒废多年、淤泥沉积的野塘,他们的足迹遍布摸排出的每一处风险水域。每一步丈量,都是对责任的践行。
调研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沉甸甸的民声:“年纪大了,有高血压、高血糖,有时候在池塘边洗菜一站起来,眼前发黑、头晕目眩。”“我那孙子皮得很,一眼看不到就溜到塘边捞鱼虾,我这心啊,整天悬着。”孙青青仔细聆听,逐一记下村民的担忧,更将老人眼中那份深深的无力感刻在了心里。
一次次走访,一处处查看,塘坝湿滑的边坡、浑浊的深水,都化为孙青青心中日益紧迫的共识:防溺水,是关乎千家万户幸福的头等大事,刻不容缓!
破题攻坚:精准建议落地有声
带着调研成果和老人们的殷切期盼,2024年1月,在晶桥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他提交了第0512号建议——《关于在晶桥镇域内各塘坝安装防溺水设施的建议》。
“建议摸清全镇各类塘坝,通过在塘坝处安装溺水防护栏、警示标志、防溺水设施等举措,提高安全度。”孙青青表示。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建议交办后,晶桥镇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镇水务站扛起主责,联合12个村社,对全镇塘坝进行了地毯式“大起底”,精准锁定286处风险点。一场筑牢“生命防护网”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对所有水域展开拉网式排查,明确风险等级,严格落实‘四个一’措施,即一块警示牌、一根救生竿、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坚决做到不漏一水域、不漏一根绳,确保救生设施牢固可用,确保险情发生时能及时展开救援。”区水务站有关负责人表示。
短短数月,救生设备全部安装到位。一排排坚固的防护栏沿塘而立,崭新的救生杆上印着醒目的红字:“紧急情况请折断使用”。
织网长效:“零事故”背后的守护
防护不止于硬件。借鉴先进经验,晶桥镇水务站在67处重点、高危水域布设了智能监控系统。这些“电子哨兵”如同24小时在岗的卫士,实现“技防”精准预警。
同时,镇教管会同步发力,防溺水安全课深入校园,安全警示直达家庭,“人防”意识深入人心。一套“物防(四个一)为基础、技防(智能监控)为支撑、人防(宣教巡查)为保障”的立体化防溺水体系迅速成型。
最有力的答卷是沉甸甸的“零”。自2024年“四个一”工程和智能监控全域覆盖以来,晶桥镇未发生一起溺水溺亡事故。这“零”的背后,是286处水域共同构筑起的“生命防护网”最闪亮的勋章,是人大代表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结出的最宝贵果实。
看着塘坝边嬉戏孩童无忧无虑的笑脸,听着村民们“现在塘边装了‘四大件’,娃玩水也有个保障”的安心话语,孙青青代表深感欣慰。他用坚实的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的建议破解难题,在晶桥镇的碧水之畔,筑起了一道守护万千家庭幸福的坚实堤防。这堤防之上,闪耀的是“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守护的是人民群众最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