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江苏人大网 > 代表园地 > 代表风采 > 正文
徐州市人大代表杨森:为了“甜蜜”的事业
2025-06-23 11:57  报送单位:徐州市-新沂市

“葡萄是甜的,乡村振兴事业与人大代表履职也是甜的。为了‘甜蜜’的事业,付出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在新沂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徐州市人大代表、新沂市阿湖镇桃岭村葡萄农场法人杨森报告履职情况时,脸上写满坚定与自豪。

逐梦田园,种出乡村振兴“甜蜜果”

杨森出生于新沂市阿湖镇桃岭村的一户普通农家,对祖辈辛勤劳作的那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阿湖镇葡萄产业起步阶段,恰逢杨森大学毕业,他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对农业的热爱,毅然返乡投身到葡萄种植产业中。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市场渠道不明等难题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他面前,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为提升技术能力,杨森多次赴山东、浙江等国内葡萄主产区求学,在葡萄品种改良、先进技术引进等方面悉心钻研,逐渐掌握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限根栽培”等先进种植技术。

2013年,杨森早于新沂本地种植农户数年引入葡萄新品种,率先种植“阳光玫瑰”12亩。经过数年不懈努力探索,他成功解决了“阳光玫瑰”开花率低、产量不稳的问题,把葡萄糖度稳定在20%以上,培育出的葡萄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口感清甜,一上市就备受青睐、供不应求。

在葡萄种植过程中,杨森精心呵护每一株葡萄苗,从土壤改良、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无数个日夜,他在葡萄园里忙碌,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及时调整种植策略。在长期劳作中,他深入钻研葡萄种植技术,从传统露天种植逐步发展到设施农业栽培,形成了一套集品种选育、科学管理、品牌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

心系桑梓,争做群众致富“领头雁”

作为一名扎根农村的创业者,杨森始终将带动乡亲共同致富作为初心。他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多年来,他总是将自己辛勤积累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们,并利用资源优势,每年举办一期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前来授课。为了让村民们更直观地学习,他常常在葡萄园里示范操作,手把手地教村民修剪枝叶、疏花疏果、防治病虫害。

为推动葡萄产业更好地提档升级,杨森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联合周边三十余户农民成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降低生产成本;统一销售葡萄,拓宽市场渠道,同时拓展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渠道,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葡萄种植产业,桃岭村的葡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2024年底达到3000余亩,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葡萄产业基地。如今,依靠葡萄种植,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曾经贫穷落后的桃岭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履职尽责,搭建社情民意“连心桥”

当选徐州市人大代表以来,杨森始终牢记代表的职责使命,把代表履职与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孜孜不倦地为“三农”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与群众一起劳作的时候,他更乐意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收集他们对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提出代表建议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几年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杨森围绕乡村振兴先后提出了一批有针对性的代表建议。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他提出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议;为推动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建议加强品牌建设,提高阿湖葡萄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他呼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邀请农技专家、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服务,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面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运输损耗率高的现实困境,他提出以产地冷藏库为核心、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地直发+冷链专线”模式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损耗率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难题。

十多年的葡萄种植生涯,让杨森从一名新农人成长为技术推广者、产业带头人和民意代言人。这位活跃在葡萄架下的人大代表,揣着一颗初心,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为了“甜蜜”的事业,一路耕耘着,一路收获着。

(胡萍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