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为养老高质量开良方献良策
2021-07-29 21:09  来源:人民与权力  作者:丁治轩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方针,立足我省人口老龄化实际情况,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七普”数据显示,全省60岁以上人口1850.5万、65岁以上人口1372.7万,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21.8%、16.2%。与2010年“六普”数据相比,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85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32个百分点。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预计从2029年开始超过30%。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随之不断攀升。

“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情况还客观存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养老服务这一旺盛的社会需求,现在我们所做的还不能完全满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震宁提出,人大相关委员会要对老龄化问题开展“经常化”研究,要时刻关注人口老龄化形势,将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特殊的位置上。人大常委会要一如既往地关注这个问题,努力对江苏人口老龄化特有问题的解决作出人大应有贡献,真正使这项工作从“思想自觉”到“行为自觉”。

江苏有10个设区市入选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其中9个获评优秀等次,试点和获优数量均为全国最多。将这些基层养老服务的好经验好成果及时总结提炼并做进一步探索,可以更好地促进全省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福田建议,居家养老服务要积极探索,做到制度可持续、财政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在体制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就不同层面的养老方式鼓励属地进行探索结合。

(6月8日至9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燕文率调研组赴扬州,围绕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关键在于积极落实和事在人为,而养老模式能否有效推开,能否广受欢迎,也重在政策的落实和服务的提升。省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委主任朱晓明委员认为,养老服务要关注“后一公里”,从紧贴老年人生活的小事做起,做一些细小但具体的事情,多开通一些老年绿色通道,让老年人有所便利,更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苏州市评弹团艺委会主任吴静委员非常关注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她以养老院实际情况举例指出,养老院护工队伍素质提高和对其服务监督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方面,建议对于护工队伍可以尝试建立星级评定机制,与服务质量和工资待遇密切挂钩,进一步提升护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养老服务中有一点容易被大家所忽略——老年人心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会出现很大程度的降低,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情绪反应更为激烈,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去年,我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哈佛大学共建成立全国首个国际化适老社会科技研究创新中心。近一年的合作研究中,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委员感触颇多,他表示,“我们现在更多关注老年人养老中身体健康方面,而国际上养老服务较为成熟的国家,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更多强调老年人心理健康,这值得我们学习和重视。”

展望未来,江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将继续把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着力构建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提升层次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享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