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现代快报 | 江苏明确严禁炒作中高考“状元”,不得用升学指标对学校、教师进行考核
2022-07-29 21:10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卢河燕 徐红艳

7 月 29 日,省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决定》明确,在 " 双减 " 背景下,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不得用升学指标对下级政府、学校、教师进行考核,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 " 状元 "、高分考生和升学率。

(曹伟 / 摄)

帮助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运动技能

发布会上,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张亮介绍,《决定》就当前学生全面发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对策措施,努力在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动五育并举融合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形成共识,推动工作。

《决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二)关于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三)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四)关于组织实施保障。

在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方面,坚持德育为先,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形成学段衔接、载体丰富、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德育工作体系。

坚持知行合一,提升学生学业发展水平。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合理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量和考试频次。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坚持健康为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和心理健康课,合理安排校内外体育活动时间,帮助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运动技能。

坚持以美育人,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开展适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艺术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和特长。

坚持劳动育人,提升学生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积极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融入学校学科教学、课程活动、生活管理各环节,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同时,提出要加快推进 " 五育 " 融合课程、融合课堂和融合评价等系统性建设,促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深度融合。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严禁炒作中高考 " 状元 "、高分考生和升学率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 张亮介绍。

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方面,《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强大合力。

比如,推进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坚持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发展观,优化教育教学生态。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不得用升学指标对下级政府、学校、教师进行考核,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 " 状元 "、高分考生和升学率。

在健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决定》就明确,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育人功能。加强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与指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实现校内外教育有机融合。

坚决改变用分数贴标签,扭转 " 唯名校 "" 唯学历 " 的用人导向

在育人评价制度上,《决定》也提出不少新要求。发布会上,张亮介绍,《决定》完善科学合理的全面育人评价制度,科学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全社会推动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比如,《决定》提出,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严禁用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在全社会推动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扭转 " 唯名校 "" 唯学历 " 的用人导向。

《决定》还单列了组织实施保障。其中强调,在加强组织领导上,明确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纳入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综合考核体系。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要依法加强监督,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纳入政府教育履职评价,加强 " 双减 " 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