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立德树人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022-07-28 20:20  来源:人民与权力  作者:张明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那么,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给出了回答。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决定(草案)》,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法治保障,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展开热烈讨论,并积极建言献策。

紧扣一个中心——学生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础”,决定草案中紧扣“学生”这一中心,引领和推动学生教育全面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形成良好环境。

教育“双减”的目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其从负重的学业中、作业中解脱出来,但从“双减”实施情况看,客观上也出现了“一增一难”的问题,即许多培训机构或关闭或转入地下,学生需提供更高的价格和有熟人介绍方能进机构学习,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压力。部分学校的兴趣爱好培训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学生难以培养兴趣爱好。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秋林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做好“堵”的过程中也要思考“疏”的渠道,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考虑。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是“什么样的小孩、有什么样的能力,就往什么样的方向培养”。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主任汪泉委员建议,学校、家长都需努力提升育人理念,将学生摆在中心位置,根据其特长、能力和水平去培养。

江苏历来重视教育和人才,但目前的用人体系却给省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张保龙委员留下了“另外”的印象——参加人才招聘时,应聘对象很优秀,甚至是高校博士,但追溯其出身时发现是专转本,因而被刷了下来。“目前唯学校、唯学历的评价体系还一直被延用。”张保龙说,他碰见过很多本科学校非985、211的学生,后来工作踏实且出色,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不宜过早对他们下判断和做定论。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陆永泉委员认为,届时要以决定出台为契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践行科学的用人理念,建立以学生品德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把握一个关键——五育并举

“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重学业轻健康”……目前过度竞争带来的焦虑,无形中传递给了青少年,导致学生学业压力增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教育的落脚点,是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决定草案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参与决定草案调研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仲梓介绍道。

“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句话朴实地反映了一个道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健康、品德、能力等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周敏委员很关注“五育”中专业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她说当前学校里比较缺少德智体美劳及心理教育方面的老师,希望省级层面能够统筹好各地资源,为该方面的教师配齐编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学科教师任重而道远。”同样关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还有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委员,她希望决定出台后,地方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进专业教师,让学生德智体美劳教学得到专业人士指点,实现五育齐发展。

完善一项机制——协同育人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要在观念上同向、履职上尽责、联系上密切。因此,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至关重要。

决定草案对强化政府、学校、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责任作出规定,并提出健全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和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曹远剑委员肯定了这块内容。在全社会育人机制中,除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外,还要聚焦家庭暴力和中小学生合法权益,包括关心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在家庭和学校的互动中,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审议中,不少委员对此赞成。大家表示,在教育方面学校和家庭应当建立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

如何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性工程。此时人大作出决定很及时,很有必要,既能有效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也能很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大家期待,决定紧扣社会和百姓最关注的问题,推动教育回归本源,让教育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