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建议出台高端紧缺人才个税优惠政策 让江苏成为高质量“人才沃土”
2022-03-05 09:05  来源:扬子晚报

江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离不开一支蓬勃壮大的“人才苏军”。自古是鱼米之乡的江苏,如何打造成一方能够引才、聚才、育才的“人才沃土”?这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与住苏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今天的《两会圆桌派》,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人才需求:壮大“数字尖兵” 激活江苏经济转型

网上在线就诊,刷脸进出小区,无人驾驶运送乘客……数字经济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江苏已明确提出,将数字经济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刘怀平调研发现,目前数字化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大多数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瓶颈”之一。AI、5G、算法、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人才已经出现需求井喷,特别是既懂生产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是传统制造业“强身健体”的必由之路,而人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变量,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竞争焦点。相关信息显示,努力壮大“数字尖兵”江苏已在行动。3月初召开的全省人社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今年江苏将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通过增设数字经济人才评价标准、开展数字经济人才引进“揭榜挂帅”等系列举措,壮大数字经济人才队伍。

刘怀平提出,企业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位置,可以选择“内部培养+外部招引+生态合作”方式,组建复合型数字化转型团队,并与院校共建“智改数转”实训平台。国家层面则要着力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引导高校加大数字化高端人才培养,而地方政府应把引进留住数字化人才,作为推动本地产业链打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人才政策:出台高端紧缺人才个税优惠政策 为江苏吸引优质人才

由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组成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现阶段江苏发展的“新引擎”,如何吸引人才为自贸区建设发展增添新动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认为,面向高端紧缺人才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更好集聚高端产业和海内外高端紧缺人才,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增强区域产业集群功能,形成发展战略优势、经济集聚优势和营商环境优势。他指出,对高端紧缺人才进行补贴各地都有类似政策,但补贴均面临二次征税问题,各类人才实际并未能够全额享受相关补贴。

戴元湖注意到,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有“对在新片区工作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部分给予补贴”;在海南自贸港,也有“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等个人所得税政策。

“在当前海外引才工作新形势下,对标国际税负标准、降低人才个人所得税负担,将有效促进高端紧缺人才集聚,抵消其他省市优惠政策对江苏产生的虹吸效应,避免人才流失。”戴元湖说。

他建议,应争取在江苏自贸试验区出台类似海南等地“对在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的优惠政策。

人才培育: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让高校更好发挥人才“干细胞”作用

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人才培育的摇篮,江苏作为科教大省,如何发挥好这一优势,提升人才的“自我造血能力”?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熊思东认为,高等教育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力争产生更多拥有大格局、大情怀、大志向、大学问、大作为、大影响的“大先生”,成为人格、品德、学业上的为人表率者。

熊思东建议,依靠现代智能信息技术推进“云中大学”建设,加快高校信息化进程,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把相对自主的时间还给教师,让他们回归本位,深耕专属领域,进而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教师培育人才的同时,自身也是在产学研一线贡献力量的重要群体。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认为,高校如同“干细胞”,提升教师队伍中产学研人才的“自我造血能力”,应拿出良好的环境与政策,吸引、培养、稳定人才队伍。

乔旭举例说,从2012年开始,南工大就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90%奖励给个人。10年来效果显著,一方面激发了师生科研、创业热情,人才队伍稳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高价值专利成果比例提升至30%-40%,得到的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明显增加,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大国工匠:打破“唯学历、轻技能” 吸引更多年轻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制造业是江苏传统的优势产业,推动江苏新时代制造强省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一线技术工人与大国工匠。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提出,应加大激励,优化技能人才的发展环境。

“部分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仍存在‘待遇唯学历、干活要技能’的现象,建议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探索打破唯学历、轻技能的分配体系,逐步实现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薪资待遇与大专、本科、硕士相适应,重奖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并探索实行技能等级晋升与薪酬待遇挂钩的制度。”施卫东还建议,拓宽职业院校教师引进渠道,吸引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入校任教,降低学历要求,提高技能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也认为,技能等级和职称评定是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天花板”的重要途径。她建议,给予中小型民营企业职工技术技能等级评定更多自主权;注重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科学设置职称评定条例;加强对一线工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培训以及提升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技术工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李冲 王赟 施广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