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端牢饭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03-09 08:50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颜颖 洪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的建议专门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如何更好地扛起担当,端牢饭碗?如何让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真正变为靓丽实景?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市副市长刘洪,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农科院院长李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邢青松,做客“两会云访谈”栏目,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布局14亿中国人的“饭碗”大事。我们在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有哪些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

刘洪:从落实藏粮于地角度来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牢牢守住面积和质量“两道关口”。

一方面,要稳定种植面积。以南通为例,我们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用途管制,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坚持良田粮用,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03万亩以上。在确保“米袋子”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高质量建设绿色蔬菜保供基地,着力稳固生猪产能,确保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万头左右,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左右,持续丰富“菜篮子”供给。

另一方面,要提高耕地质量。南通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在建好全省示范区、实施省“先建后补”试点基础上,积极争创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统筹抓好田间道路、灌溉排水、土壤改良、长效管护等工作,真正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吨粮田”,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李强: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我从藏粮于技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粮食有效供给。

一是优良品种是基础。品种优良主要体现在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在同等面积的条件下,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举个例子,过去徐州小麦产量能达到亩产500公斤就很不容易,而现在小麦高产方达到亩产700公斤以上,这中间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22年徐州市农科院选育的徐麦44,创徐州地区高产纪录,亩产达到786.9公斤。而像甘薯这种耐旱作物,高产田鲜薯亩产超过5000公斤,薯干亩产1.6吨。

二是配套技术是关键。品种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左右,还有55%左右来自于生产环节。比如平衡施肥、甘薯上的变频灯防虫、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绿色轻简高效技术,良法与良种配套、农机与农艺融合,才能实现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最大化。既保障粮食安全,又实现农民增收。

主持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上,我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未来将怎样放大产业特色?

刘洪:产业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为我们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主要还是紧扣“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这4个关键词。

在“强龙头”方面,南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聚焦“7+2”产业联盟,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连接紧、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的龙头项目。

在“补链条”方面,南通聚焦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畜禽、现代渔业四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链前延后伸,以发展精深加工为重点,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加快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在“兴业态”方面,南通依托沿江沿海景观带建设,因地制宜开发江海休闲旅游观光产品。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为契机,着力培育冷链配送、社区拼购和助农直播间等新业态,不断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潜力。

在“树品牌”方面,南通立足江海特色资源,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持续提高南通长寿之乡农产品的美誉度,全力打造一批“通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真正将南通的“好产品”提升为“好品牌”。

邢青松:我们将积极组织社员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打造河蟹种业“芯片”,成立河蟹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河蟹家系选育基地和河蟹联合育种中心建设。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全国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发展定制生产模式,通过螃蟹认养、定制生产、智慧养殖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从塘口到餐桌的中间环节,实现放心安全消费。

三是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计划发展占地200亩、总投资6亿元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劳动就业,拓宽共同富裕之路。

主持人:我们将如何强化科技支撑,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

李强:强化科技支撑,一要支持多元品种创新。既要支持主要农作物和重要农产品创新,还要支持特色作物品种创新,发挥“土特产”高效营养优势,作为主粮的有益补充。好的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根基,高效育种技术是品种选育的加速器,健康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是发挥品种特点的保障。

二要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未来我国必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长期共存。传统农业保留了体验农业的属性,而随着劳动力转移、土地逐步规模化、农产品需求标准化,智慧农业等农业现代化新模式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智慧农业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在一起,从生产、销售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当然,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农业还面临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缺乏、基础设施落后、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邢青松:我有几点建议:一是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提高科学技术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是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是构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网络。引导乡村科技致富能手、经营管理能人扎根本土、施展才华,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