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融合发展,绘好城乡共美画卷
2023-03-09 09:00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白雪 王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互补互促、互利互融的有机整体。如何进一步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绘好城乡共美新画卷?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会主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王学锋,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鲁曼,做客“两会云访谈”栏目,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环境优美的生态空间是题中应有之义。我省正在城市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在乡村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可否分享一下城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学锋:我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农房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从城市看,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近10年来全省改造棚户区超过240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超过1.1万个,惠及1800多万人。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多年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其中,江苏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升。我们推动建立从“水源水”到“龙头水”的全流程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率先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江苏的自来水深度处理比例全国最高,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水”“放心水”。

三是生态和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基本消除设区市和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推动建设了一大批小而精、功能全的小游园、小绿地,公园免费开放率达96%以上。

从乡村看,有两方面的成效值得关注:

一是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动开展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三年改善苏北农房超30万户。全省农村住房还在持续改善,计划五年改善50万户。

二是我们在全省创新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目前,全省建成省特色田园乡村593个,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积极推动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流向农村。

施卫东: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我们城市和乡村的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投资力度越来越大。生态修复工程让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亲山、亲水、亲绿的“生态客厅”。镇域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江苏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正科学有序地推进,逐步串点成线连片。我们也没有放松历史文化保护,在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也注重地域特色风貌塑造和建筑文化普及体系构建。

鲁曼:我在建湖县创业已经十余年。以我们县为例,第一个感受是创业发展条件越来越好了,建湖县推进产业转型,打造了先进制造新高地。第二个感受是农房改善,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近年来,我所在的高作镇积极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建设了光明人家、幸福家园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如今,走在建湖农村,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共同绘成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卷,让我虽身处苏北,却有一种置身江南水乡的感觉。

主持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共享发展,有哪些短板亟需补齐?

王学锋:对照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城乡共享发展确实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总体看还不够高,比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养老等,与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二是过去几十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很多地方乡村的产业活力和要素吸引力在下降,空心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较普遍。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新实践中,如何同步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现代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施卫东:这些年来,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提升,农村生活越来越便捷,广大农民看病、上学等基本公共服务更有保障了。但也应该看到,与城市相比,与农民的需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

具体说有以下几点。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服务水平短板:需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人才短板:需要通过鼓励人才回流、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人才待遇等方式,缓解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鲁曼: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以我在县城生活的感受,我认为需在这些方面补短板:

要进一步优化县城、城镇和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方便地就医、休闲娱乐,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县城、城镇、农村的环境卫生设施需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县城产业培育也需提质增效,要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冷链物流设施。

主持人:瞄准高水平,未来如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让城乡“美美与共”?三位有什么建议和期待?

王学锋:从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角度,有两点建议:

一是要充分重视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是城乡融合的节点。建议按照“分类引导、差别发展、择优培育”的原则,支持推动小城镇多元特色发展。

二是加强乡村建设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要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农村住房和环境改善与乡村产业振兴统筹谋划,通过保护利用特色资源以及改善人居环境和设施,进一步增强乡村的活力和吸引力,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新路子。

施卫东:尽快畅通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是当务之急。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将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引入乡村,激发乡村的发展潜能。其次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吸引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全面挖掘数字经济破解产业空间束缚、优化要素布局、均衡基本公共服务等优势,推动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鲁曼:我们建湖县已被列为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我建议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做强主导产业,不断增强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同时做好规划,在配置公共资源上发力。精准发力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切实提高县城老百姓生活的舒适度、便捷度和满意度。此外,在乡村要持续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做好土地文章,不断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