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关于江苏省202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08-15 14:57  来源:江苏人大网

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为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江苏省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结合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委托调研,我委成立调研组,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分别召开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座谈会和金融工作情况座谈会,听取省发展改革委、人行南京分行等14个部门的情况介绍。先后赴南通、连云港、盐城、扬州、镇江等开展实地调研,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企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召开财经委全体会议,对上半年经济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和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省委的领导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为下半年经济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全省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开局平稳,四月深度下滑,五月有所回暖,六月浮出水面,总体企稳向好。尽管一些经济指标低于年初计划目标,但在多重冲击的形势下实属来之不易。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整体经济增长只是边际性改善,持续增长的基础还较为脆弱,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定要紧抓第三季度的窗口期,冲刺第四季度,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一)从三次产业看,各产业都实现了正增长,保持良好韧性,但产业间增速不均衡。上半年全省GDP达56909.14亿元,同比增长1.6%。一是农业增产增效,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一产业增加值1652.64亿元,占GDP比重2.9%,同比增长4.9%。粮食安全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全省夏粮总产量280.1亿斤,同比增长3.9亿斤,预计小麦亩均效益增加200元以上。秋粮生产进展顺利,夏种工作基本结束,预计全省秋粮播种面积4465万亩,较上年增加16万亩。上半年,蔬菜总产量2969.7万吨,同比增长1.7%;能繁母猪存栏120万头左右,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间,生猪养殖处于盈利状态;水产品产量预计223.8万吨,同比略增。二是工业企稳回升,但势头不够强劲。第二产业增加值25868.56亿元,占GDP比重45.5%,同比增长1.3%。在上半年累计增加值排名前十的行业中,仍有五个行业未实现正增长。同时,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增长点越来越多,如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整车等新能源相关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达39.8%、45.1%,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增长10.6%。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成效,自6月15日起,全省工业企业生产负荷率保持在100%以上。分地区看,1—6月,除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苏州外,其他12个设区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已实现正增长,有7个设区市规上工业增加值6月当月增速超过上半年平均增速。但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卡点,部分企业存在“复工不满产”现象。三是非接触性服务业增长较快,接触性服务业下滑较多。第三产业增加值29387.94亿元,占GDP比重51.6%,同比增长1.6%。1—5月,全省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74.5%,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互促效应彰显。但上半年,限上住宿、餐饮等接触性服务业营业额分别同比下降17.8%、13.4%;全省纳入平台监测的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3.08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额1124.72亿元,分别仅为去年同期的56.7%和45.7%。

(二)从三驾马车看,外贸增长较快,消费需求乏力,投资增长结构不均衡。一是出口超预期回升,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出口16619.7亿元,同比增长12.3%,呈现“四个占比提升”: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4.4%,占比提升至59.1%;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7.4%,占比提升至4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7%,占比提升至35.2%;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16.9%,占比提升至50.5%。二是消费总体不旺,但新型消费快速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51.7亿元,同比下降3.7%。全省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5%,增速比限上零售额高20.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60%,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2.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增长340%;限上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6.7%、100.9%。三是投资有所增长,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分化。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0.6%。制造业投资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增长11.4%,增长较快的行业有电气(30.4%)、电子(13.8%)、专用设备(15.2%)、通用设备(18.7%)和仪器仪表(23.6%)。而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仅增长1.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

(三)从三大收入看,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企业效益不理想,财政税收下行压力较大。一是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但同比放缓。统计显示,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5元,同比增长4.8%,比名义经济增长率(3.1%)高出1.7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居民收入增速(13.5%)下降了8.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盈利状况有待改善。1—5月,全省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4.7%、18%。究其原因,除了疫情影响,还在于物价变动不均衡。上半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增速(10.7%)显著高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6.3%),叠加生产者价格指数增速大幅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1.9%),以致产业链各环节苦乐不均,我省许多企业尤其是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三是财政收入明显下降。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638.58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7.9%;扣除全部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同口径下降5.8%。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209.35亿元,下降33.5%。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新冠疫情持续多点爆发散发,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造成企业大面积停产。4月13日,各地反馈共有6993家规上工业企业停产,达到本轮疫情期间停产企业数峰值;随后虽逐步回落,但截至4月30日,全省仍有2529家规上工业企业停产。即便到了6月底,仍有部分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达不到合理水平。此外,文化旅游等接触性行业仍然景气度不高。二是对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有些产业链链条比较长,配套协作要求高。疫情期间,道路运输受阻,特别是上海航空、港口口岸进出不畅,关键配套企业停产减产,导致该产业链中的许多企业即便未停产,也不同程度存在减产、限产现象。三是严重影响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84万户,同比下降38.8%;退出72万户,同比上升13.3%,一些接触性行业企业经营尤为困难。6月末,全省市场主体总量1371.6万户,较年初仅增长0.9%,5年来首次被山东超越。四是削弱了企业和居民的预期及信心。许多企业和居民看不清疫情未来趋势,因而不愿扩大投资、不敢增加消费。

我省经济发展中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除了疫情影响外,还要高度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对我省经济造成冲击。一是俄乌冲突导致能源、原材料、国际海运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企业综合成本持续上升、利润收缩。据省重点外贸外资企业直报平台显示,84.4%的外贸企业和77.7%的外资企业反映成本压力较大,其中75.9%的企业反映物流运输成本上升,64.8%的企业反映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二是美国持续加力遏华,对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产业链供应链重新布局、强化技术封锁,部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产能,我省吸引外商投资工作面临新困难。1—5月,全省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48家,同比下降19.8%。美国对我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导致我省纺织、半导体等行业面临订单转移和产能外流的较大压力。有的外贸企业反映,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是为了完成去年接的订单;还有外贸企业反映,只敢接短单、小单,不敢接长单、大单。此外,美联储持续收紧货币政策,我省作为外贸外资大省,涉外经济规模大、占比高,更易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跨境资金流出风险可能加大。三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发生严重通胀,可能导致输入性通胀及出口增势减缓。6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9.1%,再次刷新40年来的最高纪录;欧元区能源和食品价格持续飙升,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8.6%;韩国通胀率6%,创近24年新高;东盟国家物价上涨也很快。当前我省CPI温和上涨,但面对全球性通胀,难以独善其身。同时,严重的通胀导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下降,而有关国家有可能出台严厉的反通胀紧缩措施,这些因素会对我省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造成不利影响。

(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信心亟待提振。一是消费需求明显不足。近年来,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在36%—38%之间徘徊,比浙江低约3—5个百分点。上半年,社零总额占GDP比重仍无明显起色。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增长放缓。6月末,全省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8.47万亿元,同比增长14.93%,但人民币住户消费贷款同比仅增长7.13%。二是基础设施投资总体进展不快。1—6月,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分别下降6.2%、6.7%,合计下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3.5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再投资面临压力。许多企业看不清疫情的周期、程度,对市场缺乏信心,对投资扩大再生产保持审慎态度。上半年规上工业、规上服务业企业利润连续4个月负增长。受需求端恢复缓慢影响,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占用了较多资金。以上因素对企业下一步扩大投资构成了现实制约。

(三)对一些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需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一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有许多瓶颈制约。部分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偏高,且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难度较大。据统计,我省约80%的高端芯片、60%的集成电路、50%的高端数控机床、80%的高端检测仪器依赖进口。今年以来,我省又有7家企业被美国列入管制清单(累计69家)。二是房地产业下行对经济和财政影响较大。上半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6.8%,住房信贷需求大幅下滑,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房地产行业低迷态势还向相关产业领域传导蔓延,6月份全省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4.5%,钢铁行业产值同比下降1.7%。部分市县由于本地房地产业低迷,经济增长乏力,组织财政收入困难。三是潜在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在金融机构风险方面,人行南京分行对全省143家地方法人银行的调查表明,截至2021年末,回溯调整后实际不良率高于账面水平约0.5个百分点,近15%的机构实际不良率高于账面不良率1个百分点以上。在大型企业债务风险方面,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在流动性宽松时期过度负债,并盲目向非主业领域多元化发展,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监管政策收紧,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风险;一些出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流动性几近枯竭,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且遍布全国各地,资产底数和资金流向不清。在房地产领域风险方面,恒大集团风险显性化后,居民个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采取一致性收缩行为,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羊群效应”;我省一些民营房企和民营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受到牵连影响,陷入困境。在债券领域风险方面,高债务率地区弱资质平台和涉隐债平台存在到期债务接续问题,2022年仍属存量债券到期高峰期;部分区域及县(市、区)债务压力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三、几点建议

适应统筹“两个大局”的需要,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系统发力、精准施策,推动经济加速循环畅通,在高质量发展的正常轨道上行稳致远。尤其要高度关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难点、堵点问题,及时统筹协调予以解决。

(一)突出效率和效益,着力提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根据新冠疫情的新变化,精准把握防控政策的时度效。把早发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做到以快制快、以快取胜,防止零散疫情发展成规模性疫情。严格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和常态化防控措施,尽可能避免采取区域静态管理措施,全力恢复和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加强对各地落实中央和省委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失之于宽松软或者过于严紧硬。深入总结今年上半年尤其是四月份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得失,着力完善规模性疫情条件下物流保通保畅和交通运输从业人员闭环管理实施方案(应急预案)。二是抓紧抓细抓实稳经济保民生措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认真贯彻中央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坚决稳住经济大盘,着力稳住市场主体,稳住投资、外贸、消费。要加大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市场主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与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不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的质量和效率。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性消费,对涉及的住宿、餐饮、文旅等行业以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精准落实助企纾困政策。针对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持一企一策,聚焦重点、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解决难点,抓协调抓落实。充分利用我省科教创新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等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江苏力量。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使之真正成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深入研究、审慎应对国际地缘风险,积极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突出就业优先导向,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技能教育,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对带动就业人数较多的中小企业和创业项目,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教育、医疗、养老、生育、托育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措施,确保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三是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及时发现金融运行中的风险点,采取切实措施加以化解排除,防止金融个案风险转化为较大经济风险,严防经济金融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帮助大型房企和大型建筑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突出矛盾,切实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隐患。此外,对于化工等企业和产业园区,要严防严控安全生产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总之,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不断提高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效率效益,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研究出台跨周期调节政策举措,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支持力度,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制定和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绿色智能产品消费,扩大新的消费领域。二是协调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货币供应增长率适度高于经济增长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国家出台的金融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真正落到实处。用好用足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普惠小微信贷投放。三是及时调整房地产调控目标、完善房地产政策体系。准确把握“房住不炒”科学内涵,努力创造条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准确把握房地产发展规律,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发挥好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个人住房信贷制度不仅是金融制度安排,也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制度,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改进住房信贷服务质量,在法定利率范围内向居民让利,同时进一步发挥好个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功能作用,减轻居民购房负担,稳定和扩大住房有效需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紧密衔接、深度融合。一是针对欧美、日本等国家投资布局的新情况和部分企业乃至产业链外迁的问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研究相关政策和策略,务求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龙头企业留在江苏。二是对与我省具有较大经济关联度的兄弟省市,要加大沟通对接力度,共同做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推动完善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机制,着力增强韧性。三是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实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省内备份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本地产业配套能力。整合全省港口资源,提升国际运输能力。四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产业链金融。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内外联动提供全链金融服务,向上下游关键企业提供集成化金融解决方案,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优势产业链发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产业链金融,在征信、风控、贷后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强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行信息分级共享,对全产业链的企业财务情况、企业竞争力、供应商关系、下游客户关系进行交叉分析,为高效决策和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