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关于全省全民健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6-05-29 22:30  来源:江苏人大网

   

  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2016年5月)
  
  为配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全民健身工作情况的报告,我委继去年在省人大常委会许仲梓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省人大代表赴南京、常州、南通三市开展专题视察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下旬又邀请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在孙晋芳副主任的带领下赴无锡、扬州等地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听取省体育局负责同志的有关情况介绍后,分别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各有关市的体育、发改、财政、教育、住建、规划、旅游、文广新、公安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并实地察看了有关市的综合性体育公园、健身公园、城市慢行系统、社区文体中心、智慧体育产业园等十多个全民健身场(馆、点)和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与部分参加健身活动的群众进行交谈,当面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民健身工作的基本情况与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全民健身工作。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实施体育法、国务院和我省的全民健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努力方向,加快构建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水平,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员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有效推动了全省全民健身工作。
  (一)各方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各级党委、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坚持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以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内容上不断创新,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健身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掀起了全省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初步建成了参与主体多样、地点遍布城乡、贯穿一年四季、富有地方特色、充满时代特征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我省是全国首个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的省份,也是全国率先启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省份。省委将推进示范区建设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省政府领导多次牵头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印发了《职责任务分工方案》。省政府还连续四年将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健身步道建设纳入年度重点考核目标。省体育局明确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全省体育系统头等重要工作加以推进,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落实部门和人员职责,加强经费保障,牵头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建立联络员制度,落实责任分工,编制了《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情况报告》和《江苏省全民健身服务指南》,并制定了《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标体系(1.0版)》。省财政安排了专项经费,用于推进和补助各地示范区建设。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全省已有11个市、86个县(市、区)创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省级示范区区域覆盖率计算,苏南达88%、苏中苏北达81%,超额完成了省政府规定的80%和60%的目标任务。全省达到国民体质测定合格以上标准的城乡居民人数比例达9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点5个百分点。
  (二)加大财政投入,公共体育设施网络逐步完善
  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逐年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改善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条件,努力构建一个网络健全、功能完善、城乡相对均衡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省级财政每年均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对公共体育场地、场馆和固定设施的建设和提档升级。省级财政(含体彩公益金)“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为92470万元。2016年省级财政(含体彩公益金)预算安排16425万元用于全民健身专项支出,较2015年增长2.9%。目前,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1平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5平米,提前实现国家2025年人均2平方米的目标。去年,财政安排了9300万元省级专项补助资金,全面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1500公里的健身步道;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各市也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完善了一批体育设施网络。无锡市近年逐步提高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体育设施提档升级。2015年,该市在建成西蠡湖漫游系统的基础上,又投入300万建设时尚运动区和慢行系统相关配套设施。南通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农村体育设施的提档升级,先后建成20多个乡镇体育公园,实现村级体育设施省定“二类标准”全覆盖。扬州市在各县(市、区)及功能区建设标准化体育休闲公园,配套各类球场、儿童活动设施、风雨亭廊等各项功能设施;同时利用古运河风光带边角地、桥下空地,建成休闲健身长廊;对空间较小的闲置地,创新研发了深受市民欢迎的四向篮球架,建成了投篮练习场。除了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以外,扬州市还将“黄金地块”用来为民造福。在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建设中,投入了10多个亿进行配套健身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形成了集休闲、健身、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体育公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三)加强科学指导,全民健身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试点省份,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在全省建成国家级指导站7个、省级指导站29个,精心打造集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健身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学健身服务平台,每年为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目前,我省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万名,其中具备国家职业资格的指导员2.4万名,总数均为全国第一。省体育局每年对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技能培训、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并发放服装,使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能更加尽心地为群众提供健身志愿服务。同时,还编制《江苏全民健身服务指南》,建成全省健身电子地图,为群众健身提供资讯服务。各地也将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和幸福满意度作为目标,着力加强群众健身服务指导。无锡市向公众免费配发人体运动能量消耗检测仪进行动态跟踪体质测试,为测试人群提供及时上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健身指导,给出运动处方和调整运动方式的建议,达到科学健身效果。该市还承接了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基本素养》的实用性研究和普及示范课题。2015年7月初,该课题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的结题验收,为全国科学健身普及推广项目做出了示范。常州市实行市区内的所有体育场馆对群众开放,并在全省率先实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为广大群众健身锻炼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服务。苏州等市探索试行“医保健身一卡通”政策,推动市民对全民健身的消费,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四)抓好活动载体,全民健身活动有声有色
  在“我健身、我健康、我快乐”理念的指导下,各地从实际出发,创新各种活动载体,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了一系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从广场到街角,无不涌动起全民健身的热潮,焕发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勃勃生机。坚持政府倡导,全民参与。全省各地每年8月8日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日活动,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六届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经常性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扬州市坚持实施全人群健身战略,每年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千余场,篮球、羽毛球、围棋、健身气功、太极拳、广场舞等大众健身项目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千人围棋赛、千人越野赛、健身气功交流比赛、篮球联赛等群众体育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已经走进社区、迈进小巷、步入家庭,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达到35%以上。体现品牌引领,扩大影响。南京、无锡等有关市充分发挥元旦全民健身跑、“泛沿江体育带”全民健身大联动、全民健身环太湖行,五台山@百姓大联赛、科学健身大讲堂等品牌健身活动引领作用,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全民健身热潮,使“体育生活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无锡市网民公益体育大会、周末体育嘉年华等群众性健身活动逐步品牌化、系列化,极大拓展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面和社会影响力。做到体教结合,坚持特色。各级体育部门协同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使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人数比例达85%。全省创建了23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认定21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成了数百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个县(市、区)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13个县(市、区)成为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工程,编制修订了《江苏省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全面覆盖苏北地区和黄茅老区中小学校,并对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质量标准、实施程序、廉政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体育部门还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推进全省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选派部分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五)创新体制机制,全民健身事业支撑有力
  体育产业是近年来兴起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对扩大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支撑。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省政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省体育产业集团,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体育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的体育产业机制。省政府自2011年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来,5年共累计投入4亿元扶持570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近240亿。“十二五”期间我省累计发行体育彩票808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216亿元,体育彩票销量在全国实现十连冠,增强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后劲。同时,体育部门加大改革力度,取消了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审批,出台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等措施,制定了《全省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极大地释放了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体育事业特别是全民健身事业的活力,以马拉松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成倍增长。省体育局出台《进一步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指导意见》,聘请19家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担任省体总会名誉职务,7个省属体育社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会长,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公共体育事业。
  二、当前全民健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的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仍不平衡,特别是随着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调研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发展情况仍不平衡。近年来,我省虽然逐步增加了群众体育事业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在全民健身工作上的投入总体依然不足,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投入有限,少数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专项经费很少有的甚至没有。调研中,不少地方反映,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全民健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用于全民健身的经费主要还是依靠体育彩票公益金、社会资金和社会捐赠。此外,由于我省南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全民健身的参与情况也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整体态势,即老年和少年人数较多,中青年人数较低;市民较多,农民较少。  
  二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总量仍显不足,开放利用效率还不太高。近年来,全省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虽然得到不断加强,但仍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一方面是,我省体育场地设施总体数量不够,体育场地面积偏少,人均拥有量偏低,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需求与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城市一些已建成的老旧小区,由于历史原因,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是,现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使用效率不高。一些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效对社会开放。体育资源的共享远未达到预想的程度。一些大型的体育公园建设时,由于受城市中心土地价格的影响与指导思想的问题,只能选址在城市外延偏远地区,除大型赛事活动外,一年用不了几次。即使免费或低价开放,老百姓也会因交通不便或路程遥远而难以前往,导致利用率很低。
  三是体育专业人才较缺乏,有关方面引导监管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不足,民众的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水平有限且年龄老化,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纯属义务岗位,因此自愿成为指导员的人数较少。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体育教师缺乏,尤其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更是缺乏具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体育教练、教师,不少学校只好用非专业体育教师兼课。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基层政府相关机构的人员配置比较薄弱,难以承担快速增加的全民健身发展任务。
  四是社会体育发展较慢,组织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随着人们体育健身需求的一路走高,民间体育社会组织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体育社团存在社会化程度不高、运作不够规范和实体化建设滞后的现象。无经费、无场所、无人员是目前社会体育组织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体育社团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时,有时还需要向有关单位交纳高额的场地租用费,既制约了社团组织的自身发展,也影响了全民健身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正确引导。
  三、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几点建议
  全民健身对增强人民群众体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将其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内容。
  在充分肯定我省全民健身取得的长足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我们感到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对全民健身工作从思想认识上还重视不够。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一些地方对全民健身工作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体活动、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思想。部分地方公共体育服务尚未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中,基层政府开展体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二是对全民健身的有关法规还宣传不够。目前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大多停留在各种会议和举办各种影响力与时效性有限的活动上,部分人群中尚未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不少中青年人群由于承受到工作、生活压力,客观存在着“现在用健康换金钱,将来再用金钱换健康”的错误认识。三是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在一些地方,全民健身被视为是体育行政部门一家的事情,全民健身的“大群体格局”尚未形成。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政策扶持。要进一步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认识,大力营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对全民健身工作的认识提高到实现“中国梦”、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高度,深刻认识全民健身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神文明创建指标体系以及健康江苏建设发展的规划中统筹推进。科学制定完善全民健身各项政策,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省政府尽快出台《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标体系(2.0版)》。省体育部门编制完成《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推动全民健身设施的均等化和全覆盖,以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法律法规,新闻单位和社会各有关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普及科学、文明健身知识,激发全民健身热情。
  (二)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依法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作为专项支出列入本级体育行政部门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并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要坚持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推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有机结合,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严格规范体彩公益金的管理与使用,不以体彩公益金替代政府财政投入,确保将体彩公益金的大部分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及时安排拨付,并依法公示体彩公益金年度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扩大全民健身的投资渠道,进一步落实对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运营上的财税、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事业。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将体彩公益金的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村地区的全民健身事业。积极创新理念,建议省有关部门在总结地方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出台和推广职工医保个人帐户结余资金可以用于健身项目支出的相关政策措施。
  (三)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提高设施使用效率。面对蓬勃兴起的全民健身热潮,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编制《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本标准》,规范指导体育设施建设。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公共体育项目的用地。建立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审批制度,在城市老旧社区改扩建和新建小区过程中,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在工程项目验收考核中,将体育设施建设作为硬性指标进行考核。突出抓好农村全民健身工作,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继续纳入我省民生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健身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户外体育设施建设,使之与生态融合发展。要把省政府刚刚颁布施行的《江苏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真正落到实处,着力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进一步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学校体育场所的开放步伐,使全民健身资源实现共享,更好地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要;加强社区公共体育、健身器材的管理与维护;继续推广运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做法,因地制宜,统筹、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设施、环境设施和旅游设施,建立共享共用机制,缓解当前健身设施不足的矛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
  (四)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全民健身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督查,要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加快推进全省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化发展。通过内部调控,合理配强基层体育机构的管理力量。要推广建设综合性公共体育服务中心,努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健身服务。省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不同群体、年龄层次的健身标准,指导健身活动有效开展。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广场舞噪音问题,要认真研究,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标准,既发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又保护好居民正常的生活和休息。进一步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通过补贴、奖励等手段,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实行网格化服务,加强健身活动科学指导,组织和开展好群众性健身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牵头,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给予制度化的保障。培养学生科学健身观念,充分保证校内校外体育锻炼时间,大力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树立终生锻炼理念。逐步解决部分地区和学校结构性缺员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施正常体育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核定编制,有计划、分阶段配足配好体育教师,建立学校体育教师专项督导评价制度,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以上情况,特此报告,请予审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