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江苏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等民族地区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2022-10-21 17:14  来源:江苏人大网

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

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新疆伊犁州(含兵团四师、七师)、克州和青海海南州等民族地区,是党中央赋予我省的光荣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省委民族工作会议要求,更高标准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工作,更好服务党中央治疆方略、治藏方略和民族工作。围绕贯彻党中央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江苏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等民族地区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入今年监督工作计划。为此,我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具体指导下,赴西藏开展实地调研,以函调方式了解对口支援新疆、青海工作情况,召开援藏援疆援青干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按照党中央部署,我省从五十年代起开展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1994、1997年先后开始全方位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和新疆伊犁州,2010年增加对口支援新疆克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七师和青海海南州,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新疆、青海及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援藏援疆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把做好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省委高点谋划、高位推进,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分管副省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省“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先后8次带队赴西藏、新疆、青海考察指导对口支援工作。省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及条线推进会、调度会,协调解决问题,推动任务落实。各援建单位和援派干部人才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真情支援、科学支援、持续支援,为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突出成绩、贡献了江苏力量。2013年以来,对口支援工作中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7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2人,13人获评全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先进个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三次援藏援疆绩效综合考核评价中,我省多次被评为最高等次。

(一)突出抓好民生改善,有效增强受援地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连着民心。我省把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的优先领域,援助项目资金向基层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不断加大教育、卫生医疗和城乡基础设施援建力度。2013—2022年,安排援助资金267.6亿元,实施民生项目3476个,建成拉萨市江苏路和市人民医院中心院区、伊犁州广播电视覆盖系统扩大项目、克州乌恰县自来水厂、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民族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一批标志性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助力脱贫攻坚。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当其冲的政治任务,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帮助当地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广泛开展“万人帮万户”“万企帮万村”“携手奔小康”等结对帮扶行动,让受援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脱离贫困。在援受双方共同努力下,拉萨市4县(区)、伊犁州2县、克州3县、海南州5县全部提前脱贫摘帽,9.7万户、36.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拉萨市受援4县(区)于2018年12月通过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验收,拉萨市成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第一个整体脱贫的地级市。推动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水、电、路、气、房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基础设施,加大建设投入,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支援拉萨市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工程,开展农牧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点)。支援伊犁州推进富民安居、定居兴牧“两居工程”,建房11万套(户),有效解决44.7万名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支援克州抵边村建设,完善乡村道路、村政服务、综治中心等基础设施,把边境地区的哈拉峻乡成功打造成G219沿线支点型抵边中心乡镇。结合兵团特点,支援四师建设交通要道治安卡点20个、防攀爬网4.8公里、巡逻路2.5公里、执勤房5座、信息化边控中心1座;支援七师实施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和连队安置房建设项目,显著提升维稳戍边能力。支援海南州实施农村饮水工程,有效缓解部分偏远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饮水安全不达标等问题。另外,还支援受援民族地区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托养中心等民生项目。提高教育和卫生医疗保障水平。援助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及配套设施项目397个,显著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名校长+管理层+骨干教师”的“组团式”教育援助,实施“万名教师援藏援疆支教计划”,搭建“云牵手”远程教育平台,推进“以校包系”结对式职业教育支援,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常州、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和西藏、新疆内地高中班、中职班,以及江宁中学海南州高中班办学水平。实施县乡村三级卫生健康服务基础设施项目308个,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深化“组团式”医疗援助,开展三级医院结对帮扶受援地县级医院工作,通过院包科、师带徒以及搭建远程医疗平台等方式,帮助建强重点科室、帮带培养医疗人才、指导提升管理水平,受援地卫生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拉萨市4家受援县(区)人民医院中,1家创成“二甲”,3家创成“二乙”。助力克州人民医院成功创成“三甲”,伊犁州填补594项诊疗技术空白。我省还积极支援民族地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今年以来共向受援地派出抗疫医护人员487名,支援防疫物资和资金折合4407.7万元。

(二)突出抓好产业支援,有效提升受援地经济水平和发展动能。坚持把助力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推动支援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注重规划先行。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加强对受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帮助。援助修编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助力拉萨市建设现代化城市;援助编制曲水县才纳净土产业园规划,助力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援助编制拉萨市物流业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助力拉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支援海南州编制州、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南州江苏绿色工业园建设规划。援助伊犁州、克州编制干部人才发展规划、地区城市和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乡村环境整治规划、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填补受援地相关领域的规划空白。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受援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禀赋,支援拉萨市发展壮大净土健康产业,建成并推广运用藏香、藏鸡、拉萨好水、黎米、奶牛、藏毯等6大类净土健康产业标准化体系,成功注册“拉萨净土”区域公用品牌;支援伊犁州发展特色农牧业,省农科院专家赴伊犁指导藜麦种植技术,引进推广稻蟹共作、龙虾养殖技术,助力农牧业新技术“走进来”,实施“伊犁农产品到苏消费”行动计划,助力农特产品“走出去”;支援克州发展特色手工业和旅游业,服装服饰、地毯、刺绣、消费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力带动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阿图什市阿孜汗村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支援海南州发展新能源产业,与青海省签订《青电送苏框架协议》,帮助海南州消纳新能源电量近33亿千瓦时。打造园区经济。紧密结合受援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江苏园区建设管理优势,通过选派管理人才、援建园区基础设施、援助完善园区功能,与受援地合作共建产业发展平台载体。达孜、林周分别创成西藏首家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和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区,建成伊犁(江苏)轻纺工业园、克州(江苏)工业园、兵团七师胡杨河工业园、海南州绿色产业园(江苏工业园)等30余个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已成为受援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推动招商引资。大力开展项目对接和精准招商,援派拉萨市干部完成了自治区一半以上招商引资任务。在伊犁州实施“江苏企业来伊投资”行动计划,“十三五”以来累计引进企业超400多家,落地投资500多亿元;在克州组织“江苏百家中小企业‘一带一路’克州行”“光彩事业克州行”等招商活动,近五年来入驻各类企业200余家,落地投资额27亿元,年产值30亿元;在兵团七师连续举办招商恳谈会,组织参加厦洽会、西洽会、津洽会等区域性招商展会,“十三五”以来签约项目25个,项目金额105亿元。在海南州积极推动“苏企入青”,通过“青洽会”“南京经贸洽谈会”等平台,达成签约项目163项,签约协议资金399.6亿元。

(三)突出抓好智力支援,有效促进受援地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打破制约受援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瓶颈,坚持人才支援先行。精准选派注入活力。根据受援地需要,先后选派3250多名紧缺干部人才,在重要岗位任实职、担实责、干实事,带去了江苏的发展理念、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务实作风。一批批援派干部人才接续奋斗,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成为推动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并影响和带动受援地干部人才成长成才。培养培训提高能力。着眼为受援地打造一支本地化、带不走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采取“走出来”和“请进去”相结合、就地实体办班和远程网络教学相结合、培训帮带与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实施干部人才培养培训项目280余个,投入资金12.2亿元,培训各级各类干部人才60万人次。中组部《组工通讯》专题报道了我省培养培训伊犁干部人才的做法。柔性引才缓解急需。针对受援民族地区引才难、留才难问题,创新推动柔性引才,多渠道、多模式广泛招引急需人才9000多名。仅海南州在我省通过柔性引才方式招引的医生、农技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就达1100多人次。在克州建立的24个人才工作站,已成为引进高端人才、培育本地人才、加强学科建设、传播先进理念的有效载体。在伊犁州采取探索“揭榜挂帅”模式,引进14个攻关团队,设立了全疆首家“援疆院士工作站”,部分引进团队还在受援地注册成立公司,实现人才、项目“双落地”。

(四)突出抓好交往交流交融,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我省与受援地人员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摆在对口支援突出位置。2013—2022年,实施交往交流交融项目250余个、文化教育项目822个。加强人员交往。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桥梁纽带作用,持续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交往。省领导每年率代表团赴西藏、新疆、青海考察交流,多次会见来访的受援地党政代表团。3000多名援派干部人才怀着深厚情感,融入当地干部群众之中,与他们结下真挚友谊。各对口市县与受援地机制性互派人员,开展考察对接、挂职锻炼,同时发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结对子、结亲戚、交朋友、手拉手”和学生“夏令营”等活动,推动交往向基层、向社会延伸。深化文化交流。帮助受援地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石榴书屋”、融媒体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注重展示、播出中华文化精品,合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阵地。实施西藏传统歌舞数据库建设、伊犁州历史文化研究、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浸润项目。与伊犁州歌舞剧院共同打造民族舞剧《解忧公主》《天山魂》,帮助西藏拍摄电视剧《格萨尔王》、纪录片《在天边》,帮助海南州创作歌舞剧《千里和缘》、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遇上你是我的缘》等文化作品,深化民族文化交流。助推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成阿合奇玛纳斯研究中心,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与克州歌舞团联合创编歌舞剧《玛纳斯》在全国成功巡演。促进情感交融。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佑工程”“光明行”“灭包行动”等公益活动,让上千名受援地先心病儿童、白内障患者、包虫病患者恢复健康;动员我省慈善机构、企业资助上万名困难家庭孩子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广开政策渠道,接收安置西藏籍新疆籍高校毕业生;组织退休专家“银发援疆”“银发援藏”。我省真心真情的交往交流、有形有效的对口支援,让受援地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江苏人民的爱心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二、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省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了一批促发展、补短板、强弱项的民生项目,办成了一批暖人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为助力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受援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是对表对标党中央嘱托,对口支援工作还需进一步改进提高。

(一)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目前对口支援项目管理基本上已经从过去以支援方为建设责任主体的“交钥匙”模式,转变为由受援方履行项目主体及相关监管责任的“交支票”模式。新的管理模式下,援受双方联合管理项目的机制还不够健全,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完善,规划实施的严肃性还不够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度、质量和效益。

(二)援助项目后半篇文章还需进一步做实。部分对口支援项目特别是一些文化、医疗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配套、内涵开发、运维管护等未能及时跟上,有的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项目预期效用。项目建成后的跟踪指导需要再加强,做到目标牵引与结果导向相结合、实现“建”和“用”有机衔接。

(三)交往交流交融还需进一步加强。从总体情况看,存在党政机关交往多、基层群众交往相对少,经济技术交流多、文化交流相对少等现象,交往交流活动的时代内涵和品牌影响力需要再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对交往交流也造成一定影响,援受两地交往的热度需要继续提高,交流的广度需要继续拓展,交融的深度需要继续推进。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建议

迈上新征程,我省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新疆、西藏、青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按照省委“推动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总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综合效益,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苏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新篇章。

(一)更加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我省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要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口支援赋能民族地区发展,以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民族团结进步中不断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更加突出交往交流交融。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支援的重要内容,夯实交往交流基础。大力开展经济、文化、人员双向交流活动,推动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精心组织文化浸润活动,精心安排文化支援项目,打造一批标志性的品牌和工程,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充分发挥援派干部人才桥梁纽带作用,在共事共业、守望相助中增进民族团结,真正把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凝聚人心工程。

(三)更加优化资金项目管理。在国家现行相关规定基础上,优化援受双方资金项目管理职责分工,强化协同共管,健全完善更加科学、更加严格的规划和项目管理制度。按照援建项目投资计划,严格规范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针对受援地资源禀赋特点,更加注重对口支援与双向协作相结合,突出长远规划引领、突出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突出就业岗位供给、突出内生动力增长,突出重大产业和重点园区发展。既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卫生医疗等简单形态产业,又要注重产业振兴,促进更高质态产业发展。

(四)更加关心爱护援派干部人才。长期以来,一批又一批援派干部人才听党召唤、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不辱使命,以过硬的能力、顽强的作风、务实的行动,出色完成党中央赋予江苏对口支援光荣任务。要给予援派干部人才更多关心爱护,进一步改善生活特别是健康保障条件,及时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更好支持遂行支援任务,落实好援派干部人才相关政策。

(五)更加重视典型宣传。我省是全国承担对口支援任务最重、范围最广、派出干部最多的省份之一,工作成效显著。要大力宣传对口支援典型经验、感人事迹、突出成绩,讲好援藏援疆援青故事,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对口支援工作、促进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