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2022年课题优秀论文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淮安实践与思考——持续推进人大代表履职主题活动的探究与启迪
2024-03-20 14:41

淮安市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 应群 王广西 杨翔 邢文峰 吴辉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为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各地广泛组织开展的代表主题活动,使得践行全过程民主的代表履职有平台、有依托,有路径支撑。如何进一步以代表主题活动为抓手,不断丰富地方人大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内涵,本课题拟结合淮安市人大十多年开展代表主题活动情况进行一些总结与探讨。

一、淮安人大的实践与探索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人大代表扎根人民、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民主权力,这既是制度安排,也是优势所在,更是使命要求。自2013年以来,围绕“人大代表能否切实代表人民群众和怎样代表人民群众”的命题,淮安市的三届人大常委会持续组织开展了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的“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和“惠民生、助发展履职建功”等系列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声势响、规模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不但拓展和提升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效果,而且也探索和丰富了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容与形式。

(一)推进联系群众,代表闭会活动有载体、有影响。“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以及“惠民生、助发展履职建功”主题活动,是淮安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以促进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为主题,以人大牵头组织为主导,以更好发挥代表作用为主线,动员本市范围内各级代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心系群众、依法履职的人代会闭会期间的大规模代表履职活动。这些活动,抓住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让民意顺畅表达等关键环节,以全局性、主体性、基础性的工作定位,促进代表发挥参谋助手、监督协助、桥梁纽带和示范引领作用。

“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活动:自2013年年中至2016年任期结束,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围绕加强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建设的主题,紧扣代表收集群众建议、向选民述职、兴办公益实事和提供招商引资信息的“四个一”具体要求,每年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和选择不同的侧重点,集中组织代表回选民见选民,到群众中去,当好法律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调查员、助解难题的监督员、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员,架起了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也搭建服务群众的“直通车”。连续几年的活动,代表走访群众近10万人,现场宣讲近2万场次,为群众办实事12000多件,帮扶资金达3000余万元,提交建议意见9057多件。活动不仅组织广大代表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而且着力引导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受到省委和省人大的肯定,被写进2014年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中;有关经验还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16年印发的《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吸收。

“人大代表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自2017年履职开始,接力“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活动,聚焦全市脱贫攻坚难题,谋划实施了全市三级人大组织、五级代表联动开展的强村富民“千场宣讲、百村帮扶、万户济困”主题活动,活动时间覆盖了一届人大常委会的任期。这期间,千场宣讲富有成效----各级人大组织有专长的代表深入村居重点宣讲法律法规、惠农政策、实用技术、健康知识,群众眼界得到开阔,致富信心不断增强;百村帮扶扎实推进----企业家代表结对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村企实施项目惠及86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帮助经济薄弱村找到了强村富民的新希望;万户济困深入人心----所有代表与10799个低收入家庭结对,扶持到户项目,资助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和赠送物资,让群众感受到人大组织和人大代表的温暖。五年时间里,各级代表开展宣讲5931场次,受益对象25.3万余人;实施和签约212个项目,达到市域经济薄弱村全覆盖;扶持到户项目3472个,资助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2377名,捐助或赠送物资851万元。提交建议意见700多条,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给予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头版予以报道。

“人大代表惠民生、助发展履职建功主题活动”:2022年下半年,市九届人大常委会聚焦党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以代表小组为主体,以活动清单为抓手,开展了“人大代表惠民生、助发展履职建功主题活动”,动员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进企业助纾困促发展、进乡村助增收促振兴、进网格助解难促和谐”,促进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数量、群众通过代表反映诉求的数量、代表推动解决问题的数量“三量提升”。按照一届五年的规划,2022年重点以“进村入户”为主题,组织了137名五级人大代表结对帮扶全市105个行政村;其余各级代表通过深入一户农户、开展一次走访、接待一次群众、帮办一件实事、提出一条建议“五个一”方式参与活动,实现了五级代表全员参与和所有行政村都有代表挂连的“两个全覆盖”。2022年,代表慰问帮扶困难家庭8043户、帮办解决困难事项1789件、实施助推发展项目167个,捐助或赠送物资219.3万元,提交荐代表建议意见200多条,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推介。

从“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到“代表惠民生、促发展履职建功”,这些活动一脉相承、前后呼应,虽各有侧重,但总体思路、基本方法一致,在承接中发展、在延伸中深化,较好地将党中央的精神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意见付诸行动。其经验做法:一是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活动最大范围地发动代表参加,最大范围地走访联系群众、最大范围地为群众办实事。如,驻淮的全国和省人大代表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和建设工地,就民生工程和小康建设等专题征集群众意见,形成集中建议提交上级人大;市和县乡代表一起到选区与选民零距离融合。许多县区设立代表“民情收集服务日”,一些街、村还建立人大代表信访矛盾代(陪)访制度,大批代表奔波在社区街道和田间地头开展走访和服务群众活动。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尽其所能。代表回选区活动和扶贫济困大行动,组织掌握一定资源的领导代表帮助化解群众反映的共性难题;有专业知识和特长的代表将技术、项目、政策等送到选区,企业家代表将企业配套项目和外包服务等向帮扶村倾斜。“惠民生、促发展履职建功”活动则组成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专业代表组,分类突破,很受代表和群众的欢迎。三是坚持依法履职,受民监督。在选区,代表向选民述职、承诺,选民群众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代表进行履职测评,满意度低的代表还要表态发言。代表的述职不仅是直接选举的县乡代表,间接选举的全国、省、市代表也回到了选举单位报告工作、征求意见。这其中,淮安市组织省人大代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活动还是省内开先河之举。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推出了全国首创的人大代表《履职工单》和参加活动《任务清单》,代表履职的内容、方式、时间等要求和落实情况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向选区或选举单位通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坚持建言献策,重抓实效。各级人大引导代表广泛了解民情民意,通过建议意见等方式推动群众最迫切问题解决。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对活动中代表所建议意见等同人代会期间建议意见进行交办督办;对不同层级权限范围内的事项梳理后进行集中交办、限期完成;对重大事项由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特事特办,督促有关方面立行立改。市、县区政府则建立代表与政府部门间的座谈、询问、约见、交办建议“直通车”制度,代表可以就办理随时联系部门领导。五是坚持制度创新,融合推进。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系统形成了策划准备、培训发动、督查推动、典型引领、制度规范等推进办法,创新建立群众说事、政府办事、人大督事、选民评事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聚焦主题引领代表知作为、分类指导帮助代表能作为、激励考核督促代表争作为”等一套工作路数,有关经验被全国人大、中共江苏省委和省人大肯定与推荐,有关做法被写进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文件中;有关做法被中央深改组通过的《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汲取。

(二)推进民意畅达,代表问政监督有抓手、有动力。在“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等主题活动中,各级人大不但及时交办代表建议意见,而且畅通代表向“一府一委两院”反映问题的渠道,其中专题组织的“人大代表替你问”、“人大代表与民同行”等问政监督活动,影响大、效果好,受到社会各方关注。

《人大代表替你问》是市八届人大常委会推出的系列代表电视问政节目。该节目围绕发展和民生的热点难点,让代表带着调研成果与“一府两院”部门领导一起走上电视荧屏,按照“问题短片+代表问政+建言献策”的流程,进行面对面公开对话。节目从2020年10月开办始至2021年底,聚焦优化营商环境问题,先后以“法治与营商”、“服务与营商”,以及如何“让企业投资更便利”、“让企业办事更快捷”、“让企业创新更活跃”、“让企业发展更聚能”、“让企业经营更安心”等议题,7次问政“一府两院”34个部门和单位近500名代表场上或间接参加活动。其中制作问题短片22部;代表查摆出7个专题50多个方面的问题,综合提出建议意见30多件;被问政部门和单位积极落实代表建议意见,促进了一批社会和群众关心问题的解决,受到上级人大和中共淮安市委的肯定。2022年获评第30届江苏人大新闻奖一等奖;淮安市委、市政府将之列为2021年度的创新创优一等奖项目。

《人大代表替你问》不但丰富了市人大的民主实践形式,也带动了县区人大一系列民主监督活动的开展。“人大代表与民同行”是淮阴区人大常委会立足代表联系群众的“家”、“站”、“点”,组织开展倾听群众意见、传递群众声音、回应群众关切的议政活动。每次议政前,专门组建代表议政小组,会同专工委在收集整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研。议政时,专工委专题报告调研查找问题的情况;代表与相关部门进行面对面问政;对代表批评建议,承办部门当场回复或做出整改承诺。问政后,常委会组织议后跟踪和督查评议,并形成专项报告呈送区委。该活动在淮阴区已全面展开,仅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区级组织了代表议政会365场、镇街代表议政会100多场,收集交办民生问题400余件,问题解决率90%以上,形成了贯通全域的人大代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机制。“人大代表来问政”是涟水县人大常委会常态化开展的以县级为主体、镇街联动的代表电视问政活动。2021年以来,该县两级人大围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和村集体经济等内容开展的问政活动,很有代表和群众欢迎。2022年11月县人大与市人大联动开展“五级代表助推高沟镇现代小城市建设”问政活动,自8月初启动以来的4个月时间里,代表们围绕“城建规划时两极分化如何破解”、“产城融合的带动着力点在哪里”、“公共空间治理中闲置场地怎样尽快盘后?”等问题,收集汇总意见320条,问政后交办有价值的代表建议意见110件,截止年底办结62件。“我问你答----民声面对面”是盱眙县人大常委会对“智慧人大”线上联系群众等渠道收集到的民情民意予以回应所开展的代表问政活动。该活动自2020年开始以来不断升级,打造了既问政、又督查、再评议整改的“民生面对面”+“落实点对点”+“完成实打实”完整监督链条。“旁听个案+询问类案”式人大代表旁听评议法院庭审活动是市人大监察司法委对以往活动的创新拓展。创新拓展后的活动变“一听了之”为“点(点选出代表普遍关注的案件)----听(听出办案中的司法理念和存在问题)----评(评测庭审法官的司法规范为和公平公正)----议(议出类案监督的问题和高质量代表建议)”结合,推动“听评形式由评个案向问类案拓展,监督内容由法官审案向公检法司工作的‘一案多评’拓展,活动结果由提建议向追落实拓展”的提升,为强化人大司法监督探索了新路。此外,清江浦区建立了街道人大的“政情通报会”、“工作评议会” 和“代表选民议事会”的“三会督政”制度;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大工委每年组织区内各级代表开展专题询问,淮安区、金湖县、洪泽县等县区人大开展的“代表随时问”、“我帮群众来问问”、“小院板凳会”等活动,将代表问政的触角延伸到了镇街乃至村组和社区,使全过程民主的实践在社会治理“最小单元”生根开花。

淮安各级人大的问政实践,既取得了强化人大监督和实现代表民主参与的积极作用,也起到了表达群众诉求和促进政府工作的良好效果。就代表工作而言,做到了:以平台搭桥,让人大代表有话能说。人大代表的问政活动,说到底就是搭建了“上达天线、下接地气”的,利于代表知政、督政和助政的沟通平台。以《人大代表替你问》为例,在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中,该节目每期选择10名以内的企业家及相关领域代表上台,20多名代表参与问政前的走进审批大厅、服务单位和企业现场活动,问政时,台上台下代表直接与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问答,“以问知政,问出工作理念与工作效果;以问督政,问出难点问题与解决办法;以问助政,问出高质量的代表建议”。许多代表的提问不但直面难题、直抒民意,而且切中要害,提出的建议意见有全局性思维和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开展代表问政平台,把服务中心与发挥代表优势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的民主决策与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结合起来,是代表积极践行与全过程民主的好抓手。抓问题导向,让人大代表有话敢说。发挥代表民主监督作用,不但要有让代表说话的平台,更要在让代表敢讲话、讲真话上下功夫。淮安的代表问政着力推进“三个面对面”。即:一是推进代表与群众面对面。广泛发动代表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把监督的“点”扎到了基层一线,有的县区甚至在营商环境建设、民生实事办理等一线设立了专业代表工作站、室;把监督的“网”链到了问题源头,通过代表履职进“网格”、选民“扫码”找代表等通道,让群众有了问题网上说、代表督政随时问。二是推进代表与问题面对面。问政活动前,人大专工委会同代表事先拍出典型性问题的案例短片或者形成反映短板弱项的调研报告,引导代表参考案例查找问题、谈群众感受、挖症结所在、提监督意见。三是推进代表与领导面对面。让部门领导甚至是主要领导面对面公开回答代表提问,激发了代表问政献策的积极性。由于有调研和案例引导,代表直接“出题”,领导认真“应考”,有的问题让领导们感到“坐不住”,当即表态“照单全收、举一反三、逐一整改”,代表们很受激励,问政自信也得以增强。追回应效果,让人大代表话不白说。民意的收集和反映只是代表之问的初始成果,民意的落实才是民主的最终成果。对代表的公开问政,政府及其部门非常重视,不少问题政府领导亲自牵头解决。各级人大组织把监督的“眼”盯住了整改落实,形成“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三张清单,全过程动态跟踪问题解决,有的县区还建立了整改问责机制,形成了问政活动的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推动发展的监督闭环。

代表之问,就是群众之问,就是民意之问。调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凭借问政的平台,代表履职不再是“纵有万种心情,更与谁人说”;也少了监督时“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尴尬,更引发了代表们“千磨万击还劲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敢于为民发声与依法监督的激情,这无疑是推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有益探索。

(三)推进全面履职,代表民主践行有路径、成气候。淮安近十年代表主题活动,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和畅达群众诉求提供了有效管用的平台和抓手,创新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组织、代表联动”的组织路径,“顶层设计、依法推进、常态布局”的长效机制和“主题活动、履职工单、专业小组”的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活动的总体模式,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一个抓手统全局”,以紧扣大局,体现与党委同向、政府同力、群众同心、法定职责同行导向的主题活动,作为代表工作的总抓手,并贯穿于每一届人大工作的始终。“两大任务明职责”,既推动代表倾听民意、落实民意,又促进代表各尽所能、兴办实事,最大范围的发动代表参加,最大范围的为民解困,最大范围的为民建言献策。“三项举措助推进”,其一是从依法重效的角度加强引导。按照法定代表职责和人大工作规律组织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如《人大代表替你》的“以问知政、以问督政、以问助政”,体现的是保障代表法定的知情、监督和建议等履职权。“问出工作理念与工作效果、问出难点问题与解决办法、问出高质量的代表建议和整改落实的效果”,包含了监督与支持并重的指导思想。这些做法,合乎人大工作特点,也易为政府部门接受,更符合全过程、全链条民主监督的要求。其二是从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角度加强引导。倡导人大代表当好新时代群众工作者,要求代表“倾听民声”与“帮办实事”并举,让群众看到服务诚意和效果,夯实了为民履职的群众基础。其三是从充分发挥代表优势角度加强引导。帮助代表结合自身本职和特长,尽己所能联系服务群众和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献智出力。如代表扶贫济困行动中,企业家代表结对全市所有的经济薄弱村;“惠民生、助发展”代表履职建功活动中,组成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代表专业组开展履职活动,形成了代表作用的整合效应。“四种角色抓落实”,对照《代表法》的要求,动员和部署人大代表在活动中当好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的宣传员,了解社情民意的调查员,助解民生和发展难题的监督员,扶贫帮困办实事的服务员。“五级代表齐参与”,将市域的全国、省、市、县区、乡镇人大代表全部纳入主题活动,有多少力出多少力,能做多大事做多大事,造就了五级代表大行动的生动局面。“六项机制强保障”,以创新组织引领、履职培训、督促指导、宣传推介、考评激励和服务保障等机制,有序推进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开展。

应当说,淮安市的代表工作创新实践不仅做到了组织有力度、推进有抓手和代表履职更接地气、人大工作活力迸发,而且高度契合了人大代表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很好地处理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相统一的关系,展现出了人大工作的新作为、新成效,也为新时代地方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淮安实践的认识与启迪

“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以及《人大代表替你问》等主题活动和民主监督形式,开启了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表达民意、落实民意的履职新模式,激活了代表履职的“一泓春水”,给出了代表联系群众和民主践行等时代课题的“淮安解法”。淮安实践启迪我们:深化和提升闭会期间的代表工作,要以代表履职的“高新全实”,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大实践。

(一)高站位----人大工作要有更好发挥制度效用的高站位。栗战书委员长指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依法履职尽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这既是新时代开展代表主题活动的立足点,也是目标所向。淮安人大的代表主题活动之所以能够声势大、成效显,持续近十年并不断提升,原因就在于把拓展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路径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动将党的群众路线的民主观念和作风形态同人大的制度形态有机结合起来。新时代发挥人大代表民主参与的准用,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和总结淮安实践的经验,进一步突出主体,保障代表作用全面地融入人大工作之中,使人大常委会的各项工作都有“代表元素”;保障代表作用更多地融人“一府一委两院”工作之中,促进重大决策特别是重大民生决策充分听取代表意见,尊重人大的决定和选择;保障代表作用更好地融入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的行动之中,聚合代表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保障代表作用更有效地融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活动之中,常态化形成既收集和反映选民诉求,又帮助和促进民生问题快速办理的活动机制。

(二)新内涵----代表活动要有丰富民主实践的新内涵。淮安人大近十年的代表主题活动,虽然侧重点不一,但核心放在抓住人大代表能否代表人民群众和怎样代表人民群众的问题,积极引导代表成为新时代的群众工作者和民意代言人。围绕这个核心,淮安代表主题活动推动了代表履职实现和正在实现三个跨越:一是实现了履职活动的平台从无到有,并且形成了一套机制的跨越;二是通过扶贫解难和服务群众,实现了代表对履职的认知从荣誉感向获得群众认可的成就感转移的跨越。三是正在实现代表的作用由以往侧重为民兴办实事向主业主为、行使好为民代言等法定职责全面提升的跨越。在这个跨越中,突出的就是市、县区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代表问政活动。自2022年的市党代会提出要支持人大“用好《人大代表替你问》等平台,着力推动群众及难愁盼问题的解决”之后,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局之年的《工作要点》中也强调“优化提升《人大代表替你问》电视问政实效,创新打造《人大代表随时问》平台,推动突出问题整改,努力使之成为真正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这种以问政形式为牵引,让代表快速传递民意常态化和追踪落实制度化,就是淮安实践为地方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的有益借鉴。

(三)全链条----代表民主要有覆盖决策监督落实的全链条。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民主,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的人大代表的民主参与应该树立全过程、全链条的理念,努力保证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以淮安“代表问政”为例,问政并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与知政、助政、督政、评政的结合,要“问出工作理念和工作成效,问出问题所在与解决办法,问出高质量的代表建议和问题整改效果”。以问知政,既落实代表的知情权,又汇聚了激励发展的共识与合力;以问督政,坚持问题导向直击堵点难点,在面对面的问询中强化了监督;以问助政,问政后提出高质量的代表建议,必要时还形成人大决定和立法,提高了代表在决策中民主参与的效果;问评并用,不但组织代表开展问前调研,而且将落实决策和建议好不好的评议权交给了代表。这种以“问”牵引,“知、督、助、评”的联用,探索出了民主监督的全链条,形成了代表全过程推动中心工作落实的闭环。

(四)实举措----代表工作要有激发代表履职活力的实举措。早在“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活动开展不久,中共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就在对淮安活动的批示中提出:“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既取决于各级人大组织,同时也取决于代表本身,关键在是否能代表人民群众”。为了答好这个考卷,淮安实践强化代表为民履职的动力激励,抓住“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性问题,代表活动不但在“回”和“行”上搭台,组织代表广泛联系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而且在“见”与“督”上加压,明确《代表履职工单》、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同时架设反映民情民意的问政渠道,激活了代表为民履职的成就感和动力源。淮安实践提升代表服务群众的履职效能。围绕代表“该做什么、能作什么、做的成什么”,把服务中心与发挥代表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把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与密切联系群众结合起来。引导代表争做新时代群众工作者;加强对代表参加活动的分类指导,推动代表为民履职尽其所能,确保了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能作为、不落空。淮安实践营造推进代表行动的支持氛围。将代表主题活动作为闭会期间代表工作的主载体,健全代表履职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有效触发了代表履职由“隐身状态”到“在线状态”、由“各自为政”到“资源整合”、由“载体单一”到“手段多元”、由“例行活动”到“精准发力”的一系列变化,使得淮安的人大代表主题活动成为省内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代表履职大行动。

三、深化淮安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淮安实践,既探索了新形势下代表履职的新机制,也唱响了代表助力“惠民生、促发展”的新序曲;既提振了代表服务群众的精气神,也启示了沿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方向继续前进的新路径。“风好正是扬帆时”,如何推进代表主题活动策应新时代、回应新期盼、实现新提升,我们有如下的思考和建议:

(一)着眼于重责重为,强化代表主题活动的导向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代表是重要力量。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的要求,是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声音的保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人代会闭会期间的代表履职活动,应当体现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整个人大工作的重心所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当强化组织,多维度、多层面汇聚代表履职的势能。

坚持成功实践----持续以主题聚焦、特色鲜明的集体履职活动为主抓手,推动人大代表履职尽责“一直在路上、一直在状态”。要着眼大局、立意深远,紧扣党委所重、政府所急、群众所盼和人大所能汇聚代表力量,不断提高代表群众工作的水平能力,将活动内化为代表服务联系群众的动力和激情,外化为代表为党政分忧解难的指向和重心,固化为代表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平台。要前后连贯、持续递进,既坚持主题引领,也把握重点转换,围绕大局工作的总目标、大主题,逐年在发动代表收集群众关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活动重心,形成一个议题接着一个议题推进、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深化的局面。

不断深化实践----突出“倾听民声、表达民意、督办民事”的活动主线索,推进人大代表民主践行的“全过程、多形式”。从淮安代表主题活动情况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已经有成熟经验,而代表问政等形式的民主实践开展时间不长,因此要把代表问政形式的丰富与完善作为代表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之后的“表达和落实民意”的下半篇文章。要放大问政监督效应,更全面、更有序地将监督问政嵌入主题活动,形成民呼我应“替你问”的全链条;将公开问政延伸到镇街基层,形成与民同行“随时问”的全覆盖;将专题问政走出“荧屏”,融入立法和经济、民生、司法等人大日常行权之中,形成专题审议“精准问”的全方位。要坚持问题和结果导向,健全代表专业组和代表小组活动机制,统分结合、分类联动,有的放矢地组织代表督促解决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使“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代表履职中得到彰显。

(二)着眼于有力有威,强化代表主题活动的法定性。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与法治相伴相生。人大工作讲法定、重规范、依程序,代表主题活动同样要注重法治思维。进一步增强活动的权威性。代表主题活动往往是上下联动,涉及全市三级人大、五级人大代表。我们不但要将其内容列入每年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做到年初定计划、半年有检查、年终作总结,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而且要进一步探索以每年的市、县区人代会正式做出决议的形式确定活动的议题及方案,通过广大代表的共同讨论和决策形式,形成统一意志,彰显活动的法定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增强活动的规范性。代表问政等活动要按照人大工作的原则和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围绕代表履职的法定职权来开展,特别是要建立和形成一套追踪问题整改和建议落实的制度和办法。要将在代表活动中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法制性规范,形成配套、系统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在高起点、高水平上推行。要在规定动作做到位、不走样基础上,鼓励基层人大根据总要求开展适合本地实际、具有本地特色的活动,并加强对基层创新与探索的总结和提炼,放大和推广成功经验。

(三)着眼于尽责尽能,强化代表主题活动的全面性。调研发现,总体上淮安代表履职活动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基层的代表参加活动在助困扶弱和帮办实事上下功夫多,了解社情民意、依法监督问政、提出建议意见等法律赋予的职权做得不够等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对焦主责主业,加大代表主题活动中的监督“戏份”。一是向建立和强化民意的沟通与反馈机制方面提档升级,紧扣需求导向实施问需于民和收集建议再行动。进一步组织代表开展联系走访选民活动,从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到村居社区反映的小问题等各个层面,查找短板,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争取每年的活动都能汇集一大批有质量、有水准的代表会民生、促发展的建议、意见和议案;二是向建言献策高质量方面提档升级,紧扣问题导向实施视察调研再行动。抓住惠民生、促发展中仍然存在的突出短板问题,抓住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最迫切、最紧急问题,形成一批专项调研报告,向党委政府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促进政府及其部门办成一批实事、解决一批难题:三是向全面履行人大法定职权提档升级,紧扣代表职权实施依法行权再行动。将代表活动与常委会行权有机结合起来,更多地邀请代表听取、审议惠民生、促发展中难点问题和关健指标的专项报告;及时将民生实事等内容纳入重大事项范围,实行代表推荐、票决和做出实施评价;组织代表参与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项监督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代表在闭会期间都能“动”起来,让代表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问政形式并非淮安首创,但像淮安这样形式多样、覆盖各层各级的人大代表问政并不多。代表问政如何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我们认为:核心是“问”,关键在“效”,具体讲,“问”要把握好监督与支持的力度和尺度。一方面,代表问政是监督,监督就要直击问题、问中要害。淮安实践以案例短片和专题调查来揭示问题是体现人大监督锐利和刚性的好办法。另一方面,代表问政也应客观全面,要既曝问题,也晒成效,让群众看到政府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努力。对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要共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建设性建议意见。“效”要追踪问题的整改和群众的评价。抓好“问后效应”,要通过新闻媒体和人大公众号、网站等公布问政情况,强化社会和舆论监督;对问题整改和代表建议不落实的,综合运用人大的调研、立法、决定、监督和督办代表建议的等手段推动解决。要将问政效果的评价权交给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承诺兑现和问题整改,实行代表、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此外,我们建议,在推进代表问政拓展外延、扩面覆盖的同时,还应进一步丰富内涵,除了民主监督之外,可以再包含民主协商、决策、管理乃至法治宣传和民主教育等内容,使之切实成为代表全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力抓手。

(四)着眼于提质提效,强化代表主题活动的保障性。完善保障服务、激发激励代表,建议再做到机制建设的“三个健全”:一是健全代表意见的收集和落实机制。民意的反映和收集是代表履职为民的初始成果,民意的落实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终成果。要坚持“反映民意”和“督促落实”并重,深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群众的“双联”制度,探索建立群众说事、代表理事、政府办事、人大督事、选民评事工作机制。高度重视代表活动中的建议意见的梳理、交办、督办,推动“当面督办”向“多方督办”延伸,对那些涉及深层次、需要跨年办理的建议盯住不放,追踪督办;推动“单一督办”向“多方督办”转型,发挥好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推动“柔性督办”向“刚性督办”转变,引入询问、质询等刚性手段,探索建立问责机制。二是健全代表履职的保障监督机制。强化代表的学习引导,提升代表民主参与的能力;强化代表约束机制,完善代表述职评议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让代表回选区,向选民群众述职责、言承诺、听民意、解民忧;改善代表履职环境,加强代表履职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代表、支持代表履行职责的浓厚氛围。三是健全以代表工作为基础的人大整体工作互联互促机制。把代表集体履职的主题活动定位为全局性、主体性工作,加大代表参与的权重,并使代表工作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决定、立法等工作有机融合,实现整体提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