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实业家张謇在崇川创办大生纱厂,为南通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基石。时至今日,张謇企业家精神薪火相传,激励崇川民营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规模实力、产业质态不断提升,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崇川新实践的硬核力量。近年来,崇川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以“四个聚焦”持续探索履职路径,坚定不移助推辖区民营经济焕新提质、行稳致远。
聚焦法律实施筑好“护城河”
让企业倍添奋蹄扬鞭的信心
民营经济促进法吹响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号角”。区人大常委会“学宣贯”三位一体抓好推进,确保新法在崇川施行取得良好效果。
造声势。系统开展“集中学、专家讲、代表谈”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和民营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列为常委会党组中心组重点学习篇目,列为代表培训班“必修课程”、代表小组活动“第一议题”;邀请市发改委负责同志对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背景、创新要点以及市级层面贯彻措施进行解读;将经济界代表作为今年代表讲坛的主角,让他们从数字赋能、金融助力、创新驱动等角度担纲主讲为民营经济发展献计出力的经验体会。
涨士气。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精神会如何转化为企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利好?区人大常委会紧扣企业关切召开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座谈会,为民营企业加油鼓劲,为新法实施铺平道路。从优化投融资环境到助力企业“出海”,从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到高效办理涉企事项,区人大常委会请企业家代表“直抒胸臆”,现场说诉求、提建议,请“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辖区金融机构当面谈举措、答疑问。这场由人大牵线的政、金、企三方对话,进一步释放了崇川力挺民营经济的诚意,给广大民企吃下了“定心丸”、注入了“强心剂”。
促落地。良法善治,贵在力行。区人大常委会乘着新法颁布的东风持续“敲响鼓”,促使相关部门相继拿出推动“智改数转网联”标杆示范项目创建、推行“信用+双随机”融合监管、深化减税降费与清欠行动等20余条“真金白银”举措,保障法治红利直达快享。持续给3家基层立法联系点“交任务”,要求抓住省、市层面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配套法规制度的时间窗口,把“立法直通车”开进产业园区,充分反映企业呼声。结合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为民企破解用工难“开药方”,区人社等部门表示,将严格执行新法规定,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有效消除就业“隐形门槛”。
聚焦发展环境当好“监考官”
让企业扎根健康成长的热土
一个好环境,很容易长出好苗子,催生产业林。立足营商环境改善,区人大常委会坚持织牢监督网,全面助力打造民营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的沃土良田。
运用访议问评靶向发力。紧扣“率先整体好转”开展进园区访企业活动,就“放管服”改革、技术支持、企业减负等进行座谈,50多条建议纳入常委会审议意见并转交区政府办理。集中审议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想方设法从强化企业培育、推动转型升级、优化企业服务等方面出点子、指路子。紧盯民营经济活跃的文旅产业组织专题询问,一起为崇川全域旅游“破圈”“出圈”解锁密码,助力出台了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每年“双评议”,把政务服务是否便捷、行政检查是否规范、政策兑现是否到位作为考量涉企部门工作质效的重点,并请管理服务对象现身说法,为提升相关部门为企服务意识和质效提供了支撑保障。
着眼细分赛道接力监督。向“新”发力、向“质”而行,民营经济才能枝繁叶茂。区人大常委会将关乎崇川未来的主导产业分门别类,从集成电路、现代服务业,到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一年对准一个产业视察调研、号脉问诊。策应这场监督“接力”,锚定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创新,常态化开展专题审议。多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反复督促要突出规划引领、优势锻造、强链补链、要素集成。今年,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全域旅游发展两个重点调研课题,形成高质量报告报送区委,得到区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围绕问题清单精准出招。把优化政务、政策、市场、法治、开放和人文“六大环境”作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监督的重点,通过督办议案、作出决议、跟踪问效,支持和促进区政府推出37条营商环境提优举措,围绕项目开工、税务办理、融资贷款、专利保护等出台营商环境创新改革10条,助力擦亮了崇川“万事好通·濠满意”营商品牌。近年来,为小微企业纾困在区人代会引起热议。区人大常委会多次深入经营主体察实情、问需求,就融资“破冰”、政策普惠等问题监督有关方面及时“输血供氧”。借助人大“撑腰”,一批惠企政策逐步更新完善,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得到落实,金融产品供给不断强化,2024年全区新增知识产权融资贷款10亿元、苏质贷贷款超8亿元。
聚焦急难愁盼送好“及时雨”
让企业增强轻装上阵的底气
崇川强,根本要靠企业强。区人大常委会严格落实区委“首席服务员”制度,坚守“三项理念”靠前服务,持续为“三招三引”和企业做大做强疏堵点、添动力。
“常态互动、在线呼应”。每位常委会领导挂钩联系两家以上民营企业,定期带头下沉一线,为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审批、职工招聘、债务拖欠等后顾之忧。机关干部每人组建一个服务互动群、每季度对企业诉求进行一次集中反馈会办,主动跟进落实送政策、促创新、解难题“三项任务”。2022年以来,共收集反馈企业诉求350余条,协调解决涉企难题140个,得到挂钩的40家企业一致好评。
“穿针引线、舒筋通络”。积极搭台组织企业界代表和涉企部门同志参与人大考察和专题座谈,将政府部门负责人请进代表“家站点”宣讲政策、商解疑惑,推动了政企交心、双向奔赴。本着“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原则,实打实地为企业投资兴业对接资源、破除梗阻。几年来,相继赴中国电子商会、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及国内知名高校,帮助企业争取创新支持。成功招引澳东纯净设备产业化总部、杭开电力科技项目等市考重点项目,优水汇养生保健项目去年年底正式运营。今年,推动了尚钛嘉公司闲置厂房盘活,引进的南通悦程旅游服务咨询有限公司即将开业,洽谈的半导体材料项目预计近期签约注册。
“因地制宜、各尽所能”。鼓励各街道人大从辖区实际出发,在机制、平台等方面做探索、筑优势,打响专属服务品牌。狼山镇街道积极整合辖区党政商学研医资源,为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银发经济等蓄能添力。和平桥街道围绕地块“腾笼换鸟”、街区改造出新开展专项行动,助推南大街老牌商圈全面焕新。天生港街道积极搭建“益企同心”等政企协同服务平台,促成企业找准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实现资源互补。文峰街道创新实施“三送三强”制度,为企业扩能升级、修复信用、接通燃气等做好跑腿,一批企业燃眉之急迎刃而解。
聚焦代表赋能架好“连心桥”
让企业焕发爱拼敢闯的活力
益企有担当,代表走在前。区人大常委会精心设置载体抓手,以此为支点引领代表发挥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职能优势,撬动民营经济换挡提速,繁荣发展。
用好代表学习实践活动这个“大舞台”。把代表“链”上履职、助企发展作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的中心任务,一体落实省人大“我为‘十五五’规划献良策”和市人大“我为勇挑大梁争作贡献”活动要求,通过组织代表“收集一条建议、提供一条信息、兑现一个承诺、反馈一个结果”,为民营经济驶上发展快车道推波助澜。观音山持续三年的“问策创新生态建设”视察、学田“优化消费场景,释放经济活力”调研、幸福“春风益企行,代表话发展”活动等受到企业家欢迎和点赞。结合活动开展,抓好典型培树,十余位民营企业家代表事迹在省、市媒体报道,充分展示了崇川企业家匠心精神和社会担当。
用好代表意见建议这个“传声筒”。引导代表从保护权益、激发动力等方面为民营经济踊跃发声,今年共提出相关建议31件,占总数312件的10%。对民营经济相关重点建议实行常委会领导挂帅督办,并专题组织“面对面”答复会,确保办理落地有声。朱汉斌代表针对扶持线下实体店提出了打造“共享门店”模式等7条建设性举措,区政府认真研究,一项一项摸索推进,实体商业振兴步伐不断加快。杨盛代表提出的助推崇川经济创新提质建议交办后,区政府扎实推进未来产业布局和创新主体引培,创新动能培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用好经济运行观察点这个“晴雨表”。将经济监督的触角延伸至产业链末梢,精挑细选18位代表所在企业作为首批经济运行观察点,统一进行授牌,明确主要职责和运行机制,为常委会更好把握经济“脉搏”,助推经济领域政策措施落地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安排,各观察点认真履行“监督政策落实、收集企业诉求、加强政企沟通、动态分析评估”职责,首批报告围绕定向支持民企技术攻关、严格知识产权执法、加强产研协同等建言献策,既中肯务实,又干货满满,观察点“前沿哨兵”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潮起江海,千帆竞发。在崇川这片被张謇企业家精神浸润的土地上,民营经济正乘风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顺应党委要求、发展之需、企业所盼,聚合力量为民营经济在百年变局中破浪前行坚定护航,让更多民营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广阔舞台上向高而攀、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