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人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不断扩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深度、广度,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渗入各级人大履职的方方面面,以创新实践擦亮新时代人大工作全过程人民民主底色,依法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江苏首创人代会上评议政府组成部门
金湖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融入到工作评议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创新把评议政府组成部门工作纳入县人民代表大会正式议程,与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述职评议“双轨并行”,实现由监督人向监督事与人转变,推动评议内容更加聚焦精准、评议方式更加科学民主。
2024年1月8日,金湖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188名县人大代表审议政府28个组成部门年度工作报告后,用投票的方式对政府组成部门的工作成绩开展评议,投票结果现场向大会公布。人代会后,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将评议结果向县委报告、向县政府通报,作为评先评优、干部使用、年度考核的依据。这次由金湖县全体人大代表对政府组成部门开展的评议,在江苏省尚属首次,获得了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日报、北京西路瞭望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予以刊载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2024年1月15日,江苏省委研究室一行就金湖县人大这项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一致认为此举将有效推动政府组成部门依法履职尽责,从而切实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评议结果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听到了人民的声音。评议过后,部门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主动解决问题的次数明显增多。
作为金湖县人大常委会的一项‘硬核’创新工作,今年,该县人大继续规范和完善评议工作,并积极做好评议政府部门“后半篇文章”。近日,金湖县人大常委会组成四个调查组,组长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分管的委室和五级人大代表组成。调查组深入全县27个政府组成部门进行视察调研。综合运用听取汇报、现场察看、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全面准确收集信息,给部门“画像”,力求人代会上评议政府组成部门工作更加精准。
金湖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评议政府组成部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常态开展的工作。将县人代会评议结果靠后部门,继续纳入县人大常委会对部门主要负责人述职评议范围,按照约见谈话、自查自纠、调研剖析、汇报测评四个步骤进行跟踪评议,有效运用专题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措施,增强评议工作实效性和咬合力,强化结果应用,以刚性监督推动政府组成部门不断改进工作,真正让人民满意。
环高邮湖两省四地人大联动促发展
“环高邮湖两省四地人大常委会同心协作促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四地人大强烈的改革意识、创新导向和合作精神,必将为人大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2024年10月24日,环高邮湖四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在金湖召开。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毅出席会议并讲话,对两省四地人大从联动到深融充满信心和期待。这次联席会议签订了《关于建立环高邮湖跨区域生态保护检察联动协作机制的协议书》,讨论通过《关于环高邮湖绿道互联互通的建议》等文件。共同的底色、共同的基因、共同的使命,四地人大上演了一场双向奔赴,以实际行动演绎协同合作的精彩故事。
工作协作机制建立一年来,金湖县人大制定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38个大项72个小项,并将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治等,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到计划,项目化推进。今年4月22-23日,金湖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先后赴天长、高邮和宝应考察,学习三县市人大助力中心大局做法、人大特色亮点工作,商讨研究2024年协作联动重点任务。牵头召开办公室主任座谈会,谋划2024年度环高邮湖四县市人大常委会协作任务,商讨常委会主任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方案和2025年度协作要点。推动了环高邮湖四县市人大常委会协作机制的进一步发展。以丰富多样的协作活动,推深做实协作机制,努力实现“行政有边界、发展无边界、监督有合力、履职为人民”的共同目标,打造人大工作新模式,为环高邮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四县市人大工作创新发展贡献更多人大力量。
“泥土味”的基层“金点子”直通江苏省人大
2019年9月,金湖县塔集镇施尖村被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淮安市唯一)以来,努力让立法这件“专业事”变成人民群众的“身边事”。五年来,施尖村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全省21部立法项目,共收集反馈意见124条,其中45条被采纳,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案例,探索出了基层立法联系工作的特色经验,让更多的基层声音直通江苏省人大。
为调动民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金湖县投入100余万元将老村部两层办公楼进行装修改造,建优办公、民意接待、座谈等区域,同时在室外广场打造习总书记金句展示、业务流程公示、普法宣传等板块,强化氛围营造,结合人大代表“家”“站”建设,将立法工作与代表工作有机融合,既丰富了“点”的内涵,又增强了“家”“站”的活力。
施尖村不断丰富联系渠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街头巷尾拉家常的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这其中,在《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草案)》意见征询座谈会上,种粮大户李道路的意见建议就得到了采纳,并得到了省级部门领导的肯定。李道路说:“以前我们卖粮受限制,只能在本地出售,价格上不来。《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来我们立法点征求意见时,我就提出了放开异地收粮的建议,建议很快被采纳。现在粮食收获的时候,有四面八方的粮贩子来向我收购粮食,有了竞争,价格也抬高了,我一年能多挣3万块。”“街谈巷议”成为立法者的考量,基层民主可“感知”更“可用”。自己的声音有人听,自己的意见被采纳,热情自然就高了。施尖村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陆启玉 徐道红 丁慧慧 何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