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N 新闻宣传 > 记者园地

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人大宣传新格局

  

南通市人大常委会

  换届以来,南通市新一届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人大宣传工作,以电视台、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体为依托,发动各方力量支持、参与共同推动人大宣传工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人大宣传新格局,人大宣传工作走出了新路子、取得了新成效。人大宣传的声势越来越大,新闻宣传与人大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一、主要特色 

  宣传载体越来越多。我们过去的宣传平台主要有《南通人大》杂志和人大常委会公报,后来增加了南通日报“人大专版”、南通人大网站,换届以来,又增加了《人大信息专报》、“代表之声”电视专题节目、《代表园地简报》。“代表之声”与南通电视台联合主办,安排在“南通新闻”节目中播出,每月两期,重点报道人大决议、代表议案建议提出的过程,报道政府办理代表建议意见的情况,报道人民群众的要求、呼声和反响。目前已经制作并播放了40多期,内容涉及银行收费、市政重点工程建设、水环境整治、高层建筑消防、公交优先、早教市场管理、拆迁安置房建设、菜篮子工程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大多是市委要求做、政府已经做或正在做、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代表提出建议意见、人大全力推动落实的民生议题,有60多位人大代表接受了采访。专题节目一方面为人大代表创设了新的履职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实现了有机结合,既促进了代表履职,又实实在在推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代表园地》主要反应代表履职的动态信息,包括法律法规、代表职责、典型经验等,发给每位市人大代表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一季度一期,目前已经印发了多期。平台的搭建、活动的开展,使得人大工作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促进了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 

  宣传力度越来越大。以往我们总结人大宣传工作时,总是说:程序性报道多,深度报道少;“三会”报道多,闭会期间的报道少。“代表之声”和《代表园地》的开办,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代表之声”电视专题节目是安排在“南通新闻”节目黄金时段中播出,每期56分钟。每个月两期,一年20多期节目,一届下来100多期节目,不管是宣传的数量,还是宣传的质量,都是以往没法比的。关于规范早教市场的专题电视节目刚刚播出的第二天,中央台就播出同题材节目,体现了“代表之声”的前瞻性、现实性、针对性。专题节目《代表建议抵千金》讲述的是一名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电价太贵的问题,经省物价局核准,在全省统一降低城乡公共服务中心的电价,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宣传队伍越来越壮大。目前,我们有三套班子三套人马在做宣传报道工作,一套是“代表之声”一班人马;另一套是《代表园地》一套人马,专门聘请的刚刚退下来的五六个同志在承办;还有一套就是研究室系统搞宣传的一套人马。这么多人搞人大宣传,这在南通人大历史上可以说前所未有!围绕“代表之声”运作的人员很多,四家媒体都有固定的记者采访、写稿,电视台安排资深的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来专门承担此项任务,人大机关每个委室都参与“代表之声”的节目策划制作,可以说,几乎每个机关工作人员都参与了“代表之声”的宣传工作。每个委室每年要主办3-5期节目,每期节目都要召开策划会、组织新闻单位采访、形成稿件、剪辑合成,最后还要审稿审片。委室主任先后多次接受采访,代表人大发声。《代表园地》也建有专门的信息员队伍,主要是由各县市区人大人事代表委员会的秘书组成。每期简报也都要专门召开策划会,总结前一期、策划下一期,做得好的有奖励、有表彰,工作开展有声有色。 

  资源整合越来越有效。南通人大固有的宣传载体是《南通人大》杂志,这份杂志创办于1986年,在省内都是比较早的。我们一直把《南通人大》杂志寄给全国人大图书馆,所以全国人大把《南通人大》杂志作为馆藏刊物,每年都来信沟通,把杂志中重要文章编入重要文献目录索引。在办好这份月刊的同时,我们想方设法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大众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为人大传声、扬名、造势。我们的“代表之声”是由南通电视台、电台、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四家市级媒体整体联动的,四家媒体一同参加策划、一同参与采访、一同展开宣传。如此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人大宣传,其声势、效果、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宣传制度越来越健全。为了鼓励广大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近年来,我们制定实施了一些激励制度,如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和《南通人大》好稿件评比奖励制度、优秀通讯员评比奖励制度、人代会新闻通报制度等等。同时,“代表之声”专题节目一边实践一边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工作制度,包括工作小组定期会议制度、议题确定制度、节目策划制度、节目审核制度、考核奖励制度、经费使用办法等等,这些制度对于保障节目的成功制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反响越来越热烈。“代表之声”反映的都是南通的事、身边的事,都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也是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事。既激发了人大代表的履职热情,又调动了政府部门的工作热情,可谓一举多得。尤其是去年以来播出的几期节目,银行收费问题、早教混乱、河道污染整治的问题,都是群众关注度很高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群众的普遍关注,社会反响热烈。 

  二、几点体会 

  1、做好人大宣传工作,领导重视是前提。如果说我们的人大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的话,主要得益于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办好“代表之声”专题节目,市委丁书记专门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办好节目。市委宣传部部长、政府分管副市长、常委会领导亲自为专题节目启动开播仪式。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专题节目工作小组,由一位副秘书长牵头,办公室、研究室、人代委各抽调一个人组成工作班子,市人大各委室轮流承办节目,大家积极性很高,委员会都想做多一点、做好一点,都希望本委员会的节目能获奖。 

  2、创新人大工作,勿忘借力媒体优势。借助电视新闻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来开展人大工作,是新一届南通市人大的创新之举和最大特色。我们在对重点议题进行视察调研时,都安排电视台跟踪拍摄,在此基础上制作视察录像短片。常委会在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之前首先观看录像片。录像片既有视察画面、会议场景,更多的是普通群众和人大代表接受采访、表达心声的镜头;既有对成绩的肯定,也有对问题和不足的分析;既有外地成功经验的介绍,也有群众的期盼。大家对这一创新做法一致说好,有人戏称叫做“形象化的视察报告”、“人大版的焦点访谈”。此举的最大好处是:让群众的声音直接“走进”权力机关的会议室,让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直接听到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为常委会审议奠定了的民意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展示人大形象,在5月底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我们还安排电视台对审议情况进行实况录播。 

  3、人大制度要与时俱进,人大宣传首先要与时俱进。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新目标,各级人大推出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人大新闻宣传必须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为人大工作发展鼓与呼,要用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人大制度、宣传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生动实践,从而使人大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三、几点打算 

  要把“代表之声”努力办成品牌节目。开办“代表之声”电视专题节目十分不易,我们不但要把专题节目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办成品牌节。下一步将进一步在提高节目质量、提高收视率上下功夫。人大每天都有新闻,群众最关心的是来自他们身边的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新闻事件。我们将更多地从群众的视角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在全面展示人大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反映民生民情;在“栽花”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栽刺”。所谓“栽刺”,就是要敢于“实话实说”,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敢于“写真”、敢于“透视”,不轻描淡写,不模棱两可,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敢于说“不”。当然曝光问题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推动工作,所以在反映问题的角度上、分寸的拿捏上、方式方法的运用上需要把握好尺度。只有这样,人大宣传才能“有看点”,才能吸引群众的眼球,也才能发挥最大的宣传效用。 

  要更加注重在宣传中互动、在互动中宣传。互动很重要。我们的《代表园地》简报与《南通人大》杂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代表园地》主要是发动人大代表亲自动笔写稿,与人大代表形成互动,人大代表发现的民生问题可以写,提出的意见建议可以写,履职体会也可以写,总之,它是代表交流履职经验的平台、反映民意的窗口、相互激励的园地。“代表之声”也将在形成互动上想办法,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与网民的互动,有互动才能使宣传“接地气”,有互动才能使宣传走入代表和群众的心中。 

  要更好地实现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代表之声”开办之初,有人就提出疑问:如果你们报道的内容都是“过去时”、都是“炒冷饭”,那会有人看吗?其实我们不只是展示已经做过的工作,更关键的是反映群众普遍关注的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采访群众,让他们说问题;通过采访代表,让他们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和要求;通过采访政府相关部门,让他们表态承诺。问题解决以后,再作追踪报道、后续报道。在本质上是为人大代表提供了关注民生、参政议政、为民代言的履职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代表之声”成为人大工作创新的举措,成为促进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更好地为民代言的履职新平台,成为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实现有机结合的交汇点。
  
【收藏本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网站概述|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