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江苏人大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经济导报:爬坡过坎 再唱“太湖美”
2019-10-28 16:11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程晖

  编者按

  2007年5月底暴发的太湖水危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国务院要求,为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改善太湖水环境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紧急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付诸实施。五年后,为了解决太湖治理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技术力量,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编制形成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力争到2020年,使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努力修复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湖泊健康水平,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全国湖泊治理提供有益经验。

  目前,太湖治理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日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江苏进行采访。

  芦苇摇曳,悠悠水韵。漫步在太湖岸边,映入眼帘的不只有太湖的万顷碧波,还有大堤内的生态湿地,以及一些正在崛起的环保产业。

  除了眼见为实的感官之美,数据也印证了“太湖美”:2018年,太湖湖体水质由2007年的劣V类改善为Ⅳ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623下降为56,从中度富营养状态降至轻度富营养状态;国家考核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为3.9mg/L、氨氮为0.16mg/L,总磷为0.087mg/L,参考指标总氮为1.38mg/L,分别较2007年下降13.3%、82.5%、14%和51.7%,水质类别分别由2007年的Ⅲ类、Ⅲ类、V类、劣V类改善为Ⅱ类、Ⅱ类、Ⅳ类、Ⅳ类;除总磷指标外,其余指标均提前达到国家总体方案2020年目标要求。今年1~8月,太湖流域水质继续保持稳中趋好态势,15条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其中7条河流水质较去年同期改善1个类别。

  立法优先

  建立最严格的法律制度

  太湖流域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直接接壤的周边人口占全国的4.4%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左右。其中,江苏有8个水源地在太湖,年取水量12亿立方米,服务人口600多万。另外,上海有约1/3的人口饮用太湖水,浙江湖州等地也从太湖取水。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江苏采访中了解到,今年1~8月,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水质指标中,总磷、总氮同比分别下降15.5%和7.4%。而这一成绩是在江苏太湖流域重点地区人口、GDP较2007年分别增长了8%和225%的背景下取得的。

  “江苏是太湖水域面积占比最高的省份,我们坚持立法优先,以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长江水环境。”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副主任张弛介绍说,江苏历年来共制定71部生态文明类地方性法规,2004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7年蓝藻事件后,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又及时启动《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修法程序,按照标准最严格、手段最严厉、监控最严密的要求进行修订;去年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推动该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条例继续进行重要修正,通过设立减量替代制度,为绿色发展腾出环境容量。“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太湖流域共关闭3000多家化工生产企业,目前太湖湖体水质总氮浓度近30年来首次达到Ⅳ类标准。”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江苏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在推动太湖治理和长江保护的法制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4以来,由张艳代表领衔、江苏籍共1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3次联名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尽快制定长江水环境保护法的议案”,受到大会主席团的高度重视,两次被列为大会三号议案。2017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陈震宁领衔接力提出了长江保护立法议案,建议将保护长江立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立法重点建议。

  综合施策

  科学治理太湖生态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后出现供水危机。十多年来,无锡市铁腕治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其近三年多来,共完成治太重点工程889项,治太工程完成率名列江苏省前茅。2018年,无锡市在全省治太工作综合考核中得分95.25分,蝉联全省第一。

  贡湖湾湿地保护区,已成为无锡市集湿地景观、沿太湖风光、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自然景观,该项目位于太湖新城南部贡湖沿湖岸线,东至大溪港,西至蠡湖大道,北至干城路,在城市与太湖间建立起一条绿色生态过渡带,充分发挥太湖新城的自然生态特色。

  “整治前,环太湖高速公路以北部分的水道纵横交错,以南部分鱼塘十分密集,并呈网状分布,水流速度缓慢。河道周边村庄和工厂呈密集分布,受生活及生产产生的污水的影响,水质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河道甚至因人为破坏造成淤塞或消失,水体及周边环境较差。鱼塘淤泥严重,加上投放饲料,严重污染土壤及水质,大量污染水体通过地下水体系渗入太湖,影响太湖水质。”无锡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进行贡湖湾湿地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村落及工厂的搬迁工作,累计关停2819家企业,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45家。进行河道清淤工程,净化现存河道的河水和地表径流,提高整个区域的水质的措施:增加岸线长度并设计曲折的岸线,加大水体与陆地的接触面,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保留了绝大多数河道和树木,同时在河道两岸加种大量植物,形成河道缓冲带。缓冲带主要由草本过滤带、湿生植物过滤带以及水生植物过滤带构成,能够对地表径流和河道中的水起到净化的作用。通过水网整治,形成生态栖息地环境。疏理现状水系并加以扩大,从而形成贯通的河湖系统,保证了生态廊道的连续性。生态湿地规划了大量的滩涂和岛屿,同时结合大量乡土野趣的植物尤其是水生植物的种植,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各种生物创造不同的生存空间。”

  记者了解到,贡湖湾湿地位于环太湖高速以南,为退渔还湖区域,还水面积1937亩。该区域的水治理为国家“十二五”水专项示范课题,通过污水截流,隔离污染入湖,采用多种生物改善技术在沿湖岸线设置生态隔离修复区种植吸收、分解污染的水生植物,并投入水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让水体污染得到就地解决,形成生态自我循环,成为一个“大自然的污水处理站”,达到水生态的修复和巩固作用。

  同样在无锡,过去由于不合理开发,蠡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度成为太湖水污染的重灾区,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2002年无锡市坚持综合治水、科学治水,率先启动了淡水湖泊治理实践,对蠡湖先后实施了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六大工程”。

  在蠡湖边上行走,山外有山,湖中有湖,风光旖旎。伴随着“科学治太,综合治水”成果凸现,蠡湖神韵魅力日益彰显,38公里湖岸线全线贯通,9.1平方公里水域波光潋滟,公共绿地与文化景点紧密勾连,蠡湖水变清后,无锡重点建设的蠡湖景区,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开放式公共景观。

  目前,太湖流域各地均严格执行太湖蓝藻爆发和湖泛防控应急预案,每年制定实施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卫星遥感、自动监测、人工巡测、无人机查看等“天地一体”监测预警网络。特别是在供水安全上,以太湖为水源的城市实现“双源供水”和自来水深度处理“全覆盖”。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多年来一直在呼吁保护太湖水质。如今,他将企业的“黑科技”运用于太湖的水质监测中。

  “我们在太湖里试点光纤感知监测网,大概有40多公里,可以24小时监测太湖的水质变化。”崔根良表示,这个被誉为新一代“水环境监测网”的系统目前已经启用。该工程位于苏浙交界处,覆盖东太湖地区16个观测点。“该系统融合运用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海洋观测网等技术,通过高速网络通信接入,将一个个监测站变成‘哨兵’,实现大范围组网水生态感知。希望这项新技术将来能运用在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上。”

  在太湖的东畔苏州市,全市划定11个大类、103块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为3205.5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7%,占比居全省首位。在严格环境执法方面,2018年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505件、罚款金额3.49亿元,同比上升55.4%和106.5%,处罚案件数及罚款金额均排名全国前列。

  “我们非常注重政策创新,推进生态补偿。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补偿条例,2010~2018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85亿元,对生态保护地区的乡村进行补偿,推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毛元龙表示。

  调整结构

  唤醒城市新活力

  如今,太湖沿岸城市已联手开展了长达十多年的水治理攻坚战。然而,治水是个细活,也是个慢活,太湖水质要全面转好仍需时日,但多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通过转型升级,一座座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

  在无锡,十年治一湖,蠡湖景区重现蓝天碧水,无锡转型发展“新画轴”也在此展开。

  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太湖”的无锡,占有太湖岸线142公里,约占沿湖总岸线的1/3。截至目前,已累计修复了28个省级重点湿地工程,修复面积达5.1万亩。驱车行驶在太湖大堤上,如今已是满目绿色和成片的湿地,尚贤河湿地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贡湖湾湿地公园,加上早已盛名在外的鼋头渚风景区,组成了名副其实的“无锡绿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