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在“新能源之都”常州落地,当地不少企业从中发现“自己的盼头成了法规”。目前,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也在制定中,条例将对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载体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用法治助力铺就常州科技创新之路。
走进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只见数百台智能机器人钢铁手臂上下翻飞,焊接操作行云流水,工业机器人精准识别,实现100%自动化喷涂作业……在企业自研的“连山系统”、“Li-Mos 系统”加持下,理想每40秒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截至2024年6月底,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82万辆,位列新势力造车企业第一。
理想汽车常州整车基地对外政策相关负责人介绍,常州的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从技术、产业、人才等不同方面给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法治保障,更是给足了他们进一步扎根江苏,从制造转向研发的底气。“我们计划在江苏建设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布局相关基础研究实验室,开展新型智能工业的创新等,在新领域新赛道促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协同。”
创新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即运营管理、合作模式的创新。研发、制造双总部落户金坛区的中创新航是目前业界领先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也是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董事长刘静瑜直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新能源领域,作为“链主”企业尤其要认清行业“内卷”的本质并积极应对,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议搭建动力电池领域共有技术平台和共有知识产权平台,上下游同业在一些共性问题上去碰撞,一方面是共同创新,同时也是避免同质化的投入浪费,不要从形式上的差异化来做很多的资源扰动,而是让大家的目标集中在做出更好的技术和产品上,可持续地投入和发展。”
常州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抓住了风口,发展之势日益强劲,记者也注意到,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难题痛点也难以忽视。当前,《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在全市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近日,在常州武进区湖塘镇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与企业家、立法专家代表等面对面落座,一番“掏心窝子”的对话就此展开。
“对于初创型企业而言,初期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譬如,几万元的服务费对于正在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希望《条例》能够在相关流程或制度上进一步细化,为这一类科技型中小企业减轻负担,让其创业通道更加顺畅。”特邀市民代表、江苏伊思达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恽姿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条例的修改提出意见建议。
华东科技大学教授蒋秋冉的关注点在人才。“据我观察,长三角的主要城市都在发展新兴产业,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模式都是以‘圈’项目为主,我认为在不同的产业或技术研究领域,‘圈’人才带来的效率可能会更高。建议将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到对口企业,通过一位人才引来一支团队,从而延伸到高校、科研机构所承载的项目,进而再触及其他城市的产业资源。”
活跃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线,没有人比企业自身更了解科技和产业创新路径。今年4月,常州市人大常委会考虑充分发挥企业家代表专业视野和独特作用,选取了20个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所在企业设立经济运行观察点,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让企业家代表为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言献策。
常州还积极运用好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天然优势。以常州武进区为例,目前417名区人大代表中,企业负责人56位,专业技术人员84名。他们当中,既有突破了高端装备用液压泵阀产品的技术壁垒的工程师,也有填补了国内高分子检查井空白的企业家。此外,武进人大通过吸收新质生产力相关代表作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形成知识互通、能力互补的委员结构,保障集体议决新质生产力相关议题需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端研发人才,同样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技术人才代表,省人大代表乔森提出,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技有所值,技有提升,技有所能,最大力度发挥其效益。“目前很多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主要问题在于学校师资力量不够、教材与实际需求脱节等。企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是个上千亿的培训市场,我的建议是要从财税、人社进行专项监督,人大可以适时开展执法检查。”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士福表示,目前科技创新条例已经通过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明年还将制定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为常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锻造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刘正则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