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积极应对老龄化 共同守护夕阳红——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专题询问全省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问答摘要
2021-08-05 09:20  来源:新华日报

7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围绕全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朱劲松等13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锦道等3名省人大代表,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就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向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提问,问题涉及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长期战略考虑、“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和制度供给、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调推进、医养康养结合等方面。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卫生健康委、医保局等9个政府部门负责同志结合部门职能,对相关问题一一作答。

朱劲松(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总工会党组书记):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在这一形势下,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长期战略是如何考虑的?

李侃桢(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国家出台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我省从战略层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持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持续深化富民增收,稳步增加全社会养老财富储备。二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力资源供给水平提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三是健全养老服务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兜底保障能力,提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覆盖面,强化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四是加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完善老年精神关爱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为保障以上中长期战略的实施,还将具体抓好三项举措,一是及时研判提出建议,二是开展示范和系统创新,三是分解任务,适时评估和考核。

方祝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中医院党委书记):

“十四五”期间,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供给?

李侃桢(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十四五”时期,将聚焦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要素的保障和制度政策供给。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供给上加强规划支撑。将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养老服务、健康老龄化等专项规划的重点内容推进实施。将养老服务设施落实到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强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二是强化供给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供给政策,其中包括强化兜底保障能力,健全城乡特困老人的供养服务,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助老服务;综合运用土地、财政、融资、人才等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性养老服务。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用地保障。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价格,支持各类主体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等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地利用存量闲置房屋以及社区用房改建养老设施。

四是强化财政支持。落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补贴、税费优惠、水电气热执行居民价格等支持政策,加大对养老企业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五是加大人才供给。加强养老服务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支持养老的龙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的产业。

陈峥(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如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财政部门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重点有哪些?

沈益锋(省财政厅副厅长):

“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同时指导各级财政部门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焦点问题,进一步提升资金投入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重点在三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工作。省财政继续支持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引导各地财政加大政策创新和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推进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制度建设、推广家庭照护床位等工作。

二是支持实施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省财政将支持重点聚焦到提升农村特困供养机构的设备配置和建设标准,同时鼓励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

三是支持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省财政将支持落实养老护理员政策待遇,同时鼓励各地制定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政策,增强职业吸引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省级财政安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9亿元,同时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开展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专项培训工程。

下一步,省财政将继续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养老服务发展方面重大决策,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举措,全面支持提升全省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提高必要支撑。

李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皇宫社区居委会主任):

绝大多数老年人在选择自己所期望的养老方式时,都将居家养老作为首选。请问:如何提升社区支撑居家养老功能,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

吕德明(省民政厅厅长):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梦想。强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尤其是把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做强,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站点建设。全省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2万家,每个中心使用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具备文化娱乐、助餐助洁、社会参与等功能。

二是开展改革试点。全省13个设区市有10个被推荐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省级层面有41个县(市、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实施类机构化改造。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去年已经完成3万多户,“十四五”期间还要完成10万户以上。同时建成589家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7000多家老年人助餐点。

四是强化目标考核。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覆盖率纳入高质量考核的内容,去年全省有260多万老年人接受了居家上门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力度:

一是进一步强化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落实新建小区按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定,在老旧小区改建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努力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二是进一步发挥社区阵地作用。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为养老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推行“养老时间银行”“互联网+养老”,发挥物业企业常驻小区的优势,发展“物业+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

我们将立足机构支撑社区、社区支撑家庭,大力推进原居养老、社区安老建设,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苏适养老”品牌,努力让老年人享有“身边、家边、周边”的高品质养老服务。

周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武进高级中学副校长):

机构养老是保障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方式。请问:如何合理配置机构养老资源,让有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住得起、住得进养老机构?

吕德明(省民政厅厅长):

由于供需两端原因,养老服务市场确实存在有的机构“一床难求”,有的机构“一人难求”的“冰火两重天”情况。目前全省养老机构床位数46万张,入住老年人16.35万人,如果不考虑包房因素,床位空置率在64%。从空置率和机构价位关系来看,高价位的养老床位空置率相对比较高,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市场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长远来说不利于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的托底保障功能。对城乡特困人员、低保家庭、重度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二是进一步落实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对于新建、改扩建的养老机构,按照分别不少于10000元和5000元的标准发放建设补贴。鼓励各地发放运营补贴,进一步落实好对养老服务企业的税费减免等政策。

三是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价格和收费监管。对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加强供需双方信息对接,减少信息不对称。

四是进一步引导养老机构降本增效。控制投资规模,鼓励发展中小型嵌入式养老机构和连锁经营的养老机构,实现规模和品牌效应。加强市场培育,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回报预期。

五是进一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在国家政策基础上,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提升重度失能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周相民(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泗阳县百春锦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我省将如何提供适应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特别是如何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养老问题?

吕德明(省民政厅厅长):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苏北一些地区农村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率高出城镇20%多,在农村“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现象更加突出,农村养老面临较大挑战。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十四五”期间每个涉农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接收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的集中供养服务机构。在乡镇层面,积极推动敬老院采取内设医务室等方式,提供医养结合服务。鼓励乡镇卫生院兼办护理服务机构。同时还将改造提升100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村级层面,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扩大为老服务半径,特别是抓住农房改善契机,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其次,在养老服务资源的统筹上,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养老服务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目前全省乡镇敬老院共有床位16.33万张,集中供养的对象共计4.37万人,加上已经收住的一部分社会老人,现在床位的使用率在三分之一左右。我们将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敬老院在做好特困供养服务的同时,向社会老人提供服务,鼓励农村敬老院开展公建民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第三,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上下工夫。鼓励支持城市养老机构向农村延伸,实行连锁化经营。发扬农村邻里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发展互助式养老,鼓励和支持农村低龄的老年人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

梁勇(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机构改革后,省卫健委新增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医养结合等方面职能。请问:卫健委如何履行老年健康服务职能,推动我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邱泽森(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康是最核心环节。抽样调查显示,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比例为77.4%、80岁以上高龄老人患慢性病比例高达85.3%;全省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135万,健康养老服务成为一种刚需。

为此,我们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将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作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全力统筹推进。近年来,我们突出了“三院一科”建设,也就是高标准推进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明确“十四五”期间,所有设区市要建有三级老年医院、人口超过50万的县(市、涉农区)建有二级老年医院、所有县(市、区)建有护理院。

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老年医院基本标准》,大力发展老年医院,目前已建成二级以上老年医院17家,全国最多。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康复医院特别是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建成康复医院108家。研究制定护理院评级标准,探索对护理院进行分级评估,建成护理院299家,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组织开展老年医学科达标建设,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65.4%。同时,建成老年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通过“三院一科”建设,全省医疗、康复、护理相互衔接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建设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梁勇(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卫健委作为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后,如何履行职能,更好发挥老龄办作用?

邱泽森(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老龄办转隶到卫健委后,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及时修订老龄委工作规则,调整成员单位职责,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我省贯彻《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目前正在制定全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重点从六个方面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省市县联动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共建成省级以上“敬老文明号”583个;二是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着力改善老年人就医环境;三是创建54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促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四是实施“安康关爱行动”,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达80.6%;五是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全年计划培训老年人运用智能手机50万人次,现已培训34.7万人次;六是开展老年精神关爱活动,举办老年春晚、老年大学合唱节、老年书画展等活动,每年几十万老年人参与其中。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老龄办的综合协调作用,推动各级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保证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

张彤(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妇联主席):

优质医疗资源如何发挥在养老中的作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支撑社区、居家养老?

邱泽森(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是健康养老的重要路径,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养老方面,我们重点在五个方面发力:一是积极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设康复联合门诊或康复病房;二是设立37个基层特色科室省级孵化中心,全省已建成老年病科、康复科等基层特色科室378个;三是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构建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接续服务体系;四是开展医养签约合作,目前,全省已签约3665对;五是鼓励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全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810家。

在推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撑社区、居家养老方面,重点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城乡联动创新建设133家社区医院,明确要求社区医院中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床位设置比例不低于50%;二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1.3万个家庭医生团队,编制老年人个性化签约服务项目6类85项,优先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832万,签约率达73.6%。全省超过2/3的县(市、区)开展家庭医生预约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5130张。建成1302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获得健康指导、慢病管理、用药咨询等服务;三是做优基本公卫老年人健康服务项目,积极推进老年人基本公卫体检和企业退休职工体检项目整合,全省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3.7%,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超过65%。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着力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为更多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养老服务。

张彤(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妇联主席):

专门的老年医学科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对于进一步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有哪些打算与具体措施?

邱泽森(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老年医学科是老年医疗服务网络的重要支撑,多病共存是老年医疗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综合性医院的专科诊疗模式,不能满足多病共存、多器官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需求。老年人看病,往往要在不同科室之间转诊。老年医学科全面关注老年人的共病和整体功能保护,注重综合评估和整合型诊疗服务。

近年来,我们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快老年医学科建设。将老年医学科建设纳入“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核心指标体系、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老年医学科建设。目前,我省已建设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142个,比例达到65.4%。

今年,我们首次设立老年医学科研项目180项,引领带动老年医学和临床技术应用研究。省级遴选50名专家组建省级老年健康专家库,确定4家医院为省级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对老年医学科的医师和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动老年医学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多症共管、全面照护的整合型医疗服务。

高晓平(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

我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情况如何?下一步,在全省面上推广并建立制度框架有什么打算?

周英(省医保局局长):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中央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的重要部署,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长期护理和医疗服务问题。2016年,南通和苏州被列为国家级试点。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长护险试点改革,先后在徐州、无锡、常州、扬州、泰州、南京等6个市开展试点,目前,我省长护险参保群众达到3250万人,有19.8万人享受待遇,累计基金支出达到20.4亿元。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效提供生活护理和医疗服务,明显提升了重度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逐步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突出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同。

二是初步建立了符合省情的长护险制度框架。形成了“独立险种、独立设计、独立运行”的改革思路;建立了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筹资机制;建立了差别化待遇保障政策体系和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提供照护服务的经办服务体系。

三是有力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这几个城市试点以来,养老服务机构和照护机构得到大力发展,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队伍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站稳人民立场,一是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推广方案,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争取支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在全省建立起长护险制度。二是加强对试点地区的评估和监测力度,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加强筹资责任、待遇保障、服务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完善政策。三是指导尚未开展试点城市提前做好制度研究、政策储备等工作。

孔繁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镇江市医疗集团副理事长):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医养结合机构没有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有些老年病涉及的部分医疗项目不能使用医保,护理院医保支付水平较低。医保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和护理院更好地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周英(省医保局局长):

当前全省医养机构共有810个左右,符合条件纳入医保定点的728家,已经纳入医保定点638家,占比87.6%,其中淮安、南京、常州、苏州、泰州等市符合条件的定点占比90%以上。未被纳入医保定点主要是两类情况,一是不符合医保定点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农村供养服务中心、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等82家机构未获得医疗机构许可证,二是符合条件但未向医疗保障部门申请纳入定点保障范围的有85家。另有4家正在申请办理,1家被终止定点的资格。

关于医保支付水平比较低的问题。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医保支付,与同等级定点医疗机构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医养机构所能拿到的医保支付总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医养机构提供给入住患者的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支持医养机构和护理院更好地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问题。

首先,推动符合条件的医养机构全部纳入定点,做到应纳尽纳,最大化地发挥医养结合效用。指导督促各地医保部门因地制宜,简化手续,缩短流程,做好系统的对接,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进来。对不符合条件的医养机构,我们还是要鼓励这些机构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医保服务。其次,大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有条件的医疗保障服务,将“家庭病床”“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等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深化支付方式改革,特别针对失能失智、慢性精神病、医疗康复等提供合适的支付方式,支持医养机构发展。

黄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院长):

我省到2020年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情况如何?在统筹推进老年教育发展等方面,有何规划设计?有哪些政策举措?

葛道凯(省教育厅厅长):

老年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和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文件:一是由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把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加以明确、加以发展;二是编制《加快发展老年教育行动计划》,把发展老年教育的思路转化为五个具体行动。据教育系统统计,到去年底,全省共有420多万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占老年人口(总数)23%,比全国平均数高3个百分点。

当前,老年教育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资源短缺。有不少同志反映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特别是老年朋友希望能够就近或在家里参与学习。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加大老年教育供给力度。

一是推进市县老年大学建设。加快实现设区市老年大学全覆盖。今年的任务是在每个设区市至少建3所老年大学、80%以上的县至少建设1所老年大学。鼓励各级老年大学通过增设分校、教学点,向基层乡镇、社区延伸。目前,教育系统有141所老年大学,占我省全部老年大学数量的一半左右。

二是实施“老年人就近学习”计划。全省建设了108所社区学院、1200多所社区教育中心以及上万所居民学校,省财政每年投入3500万元左右推动阵地建设,努力解决老年人在家门口参与学习活动的问题。

三是发展线上老年教育。去年开通“江苏老年教育”网上平台,为老年人量身定制5000多个视频资料,目前有20多万老年朋友在线参与。此外,江苏开放大学在线开展本专科学历教育,圆老年朋友大学梦。

近期,我们正准备在省教科院建立老年教育研究所,加强对老年教育研究,为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决策咨询。

顾正中(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淮安市农科院研究员):

我省在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下一步有何打算?

葛道凯(省教育厅厅长):

我们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开设专业。目前全省有20所本科院校、31所高职院校和24所中职学校开设护理、康复技术、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1.2万人,中高职在校生3.27万人。

二是扩大规模。现在突出问题是普通全日制的招生非常难,学生毕业后也不去养老机构。为此,我们通过继续教育扩大面向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目前全省有19所高校举办护理、康复专业本科层次的继续教育,在校生有3万人。去年又推动13所高职院校在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27个专业点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在校生有1310人。

三是打造品牌。近三年省财政投入专项经费1500多万元,在全省本科的5个护理专业和2个康复治疗学专业里打造相应的品牌专业,把它们列入到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建设,在职业教育方面,围绕康复治疗技术、护理、老年服务等建设了10个实训基地。

四是政策支持。比如,去年民政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了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后续面临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在教育部的本科目录里没有相应的专业目录,我们积极协调教育部,当年就实现了“按养老方向调整教学计划、按养老方向下达招生指标、按养老方向实现高考录取”。

再比如,支持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近800人,全部在养老领域就业。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养老服务专业,尽可能扩大招生规模,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养老教育的需求。

顾正中(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淮安市农科院研究员):

我省在提高养老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和职业吸引力,引导学历层次高的青年优秀人才加入养老服务队伍等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缓解留不住人的问题?

梅仕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近年来,全省人社部门以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线,强化积极就业政策扶持,优化技能培训鉴定服务,有力助推了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一是着力提升养老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大规模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就业前技能培训,同步加强法律知识、职业道德、从业规范、质量意识教育;二是着力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去年以来全省共有1.6万人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凭技能稳定就业;三是着力营造养老服务良好从业环境,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建立技能水平与工资薪酬挂钩制度,鼓励各地对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并从事养老服务岗位一定年限的人员发放一次性岗位补贴、建立护理岗位津贴制度;四是着力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社会地位,扩大职业发展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部门职能,坚持强化政策支持与优化培训服务并举,持续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引导更多学历层次高的青年优秀人才加入养老服务队伍。一是支持技工院校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技工院校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推动各地持续扩大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规模,2021年到2022年全省将培养各类康养服务人员20.5万人次;三是搭建有利于优秀养老护理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引导各地开展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时,适当向养老服务人员,特别是养老护理员倾斜;四是强化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教育,发挥养老护理从业典型示范引路作用,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加入养老服务队伍,积极投身社会化健康养老服务事业。

林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徐州市新盛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我省在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真正落地落实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周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指导各地积极推动适老环境建设,重点从公共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完善标准。组织编制《老年居住建筑设计标准》《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发布《住宅设计标准》《道路交通设计指南》,要求住区根据人口规模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每百户不宜少于20平方米;新建四层及以上住宅必须设置电梯,12层以上住宅应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住区内主要道路和出入口应便于轮椅通过;老年活动场地应设置无障碍设施;所有地铁站要配置电梯或自动扶梯;新改建道路要采用缓坡处理。

二是落实工程标准。发布《施工图无障碍设计审查要点》,不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的不予通过施工图审查,不得颁发施工许可,不符合《无障碍设施验收规范》的不予验收备案。督促指导各地养老机构依法申报建设工程消防审验。2020年以来,推动解决911家养老机构房屋建设工程的消防审验问题,切实提高了全省养老服务机构的消防安全水平。

三是引导推动实施。把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文明城市、人居环境奖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创建要求中,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推动各地积极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目前,我省累计有4个城市被评为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5个地区被命名为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村镇,7个地区被命名为达标市县镇村,江苏是“十三五”期间无障碍环境创建工作获得全国表彰最多的省份。

林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徐州市新盛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老百姓关注的重要民生实事,在推动全省加快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面有哪些管用的措施办法?

周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一是把加装电梯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明确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住房公积金可用于加装电梯。目前我省11个城市出台了专门支持加装电梯的财政政策和公积金支持的具体办法。二是组织编制《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指南》《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图集》,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推动各地成立工作协调机构,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体系;简化审批程序,为达成共识的加梯申请提供一站式服务。四是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采用“代建租用”、保险等方式参与加装电梯;推动各地把加装电梯作为社区协商、居民议事的重要内容,依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党建引领红色物业的作用,推动达成共识。目前,全省共实现加装电梯2120部,还有1065部正在开展群众意见征求、手续办理工作。

加装电梯的最大难点是居民达成共识难。虽然《民法典》合理降低了加装电梯的门槛,但仍需双过半业主同意,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下一步我们将从两方面着力:一是推动各地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二是着力推动达成居民共识,形成支持加装电梯的社会氛围。

张锦道(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监察司法委副主任委员):

现阶段企业退休人员收入主要来源于基本养老金,保障方式比较单一,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请问:在推动企业年金制度实施,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方面有哪些举措?

梅仕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近年来,江苏在巩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企业年金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到61万人,资金规模达到588.5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一是坚持试点先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2015年起在南京等地启动实施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试点,实施以来南京市建立企业年金的单位数和职工人数达到了2014年底前的5倍以上。二是降低用工成本,为企业建立年金创造条件。顶格落实国家降、减、免、缓社保费政策,仅去年一年少征企业各项社保费1719亿元,切实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为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创造了条件。三是加强政策宣传,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年金。各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年金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和职工对参加企业年金的认识,有力助推了企业年金的发展。

下一步,将坚持强化基本保障和发展补充保障并举,充分用好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多层次提高退休人员的老有所养水平。一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使有条件的企业都要认识到建立年金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我们将联合相关方面将是否建立企业年金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引导推动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二是持续加强年金的政策宣传,让更多的企业深入了解和理解建立年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年金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三是适时对南京和苏州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待条件成熟在全省进行推广,努力扩大江苏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让更多的职工未来享受第二份“养老金”。

贡旭敏(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请问:我省在这方面有何考虑?有哪些政策制度安排?

梅仕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具有经验、知识、技能方面的独特优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老龄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对于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一步,人社部门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制度机制。制定实施《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推动形成积极促进劳动年龄人口就业、鼓励支持老龄人口再就业的鲜明导向。优化老龄劳动者就业环境,强化老龄人口就业服务,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二是加强就业扶持。对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老龄劳动者,进一步加大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帮扶等就业创业服务力度。三是强化技能培训。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老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技能培训和岗位精准对接,设计更能为老龄受训者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四是注重权益维护。引导社会和用人单位关注支持老龄人就业,形成包容友好的就业氛围。破除现行的劳动关系方面的政策瓶颈,依法保护老年就业群体的劳动保障权益。全面落实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吕小鹏(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我省在老龄产业布局、老龄产品培育方面有什么样的打算和安排?

谢志成(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按照国家最新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省工信厅主要负责养老产业中的老龄用品制造和智慧养老服务。在老龄用品相关产业布局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开展需求调研。对老龄消费需求进行调研,并对老龄用品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分析。调查表明:老龄消费者对健康检测、家庭照护、慢病康养以及智慧养老产品需求有较强增长,相关产业有较大发展空间。二是梳理产业链图谱。通过梳理全省老龄用品产业链重点产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以及长板、短板清单,摸清了底数。目前,全省已形成像鱼跃、盖睿、禾康等老龄用品企业和智能居家养老终端品牌产品。三是优化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上,到“十四五”末全省老龄用品预计达到5000亿;产业结构上,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标准制定,重点发展智能化、绿色化、适老化、功能化的中高端老龄用品;空间布局上,将在康养产业的基础上布局建设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老龄用品特色产业园区。

在老龄用品培育方面主要实施“三品”行动:一是丰富产品品种。引导企业研发推广智慧康养、康复、养生、照护等老龄产品,增加市场供给,满足老龄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重点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二是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老龄用品制造企业在产品中应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实用性、稳定性和操作便利性。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精细化管理,推进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提高老龄产品质量。三是创建产品品牌。培育老龄用品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更多的老龄用品进入国家推广目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建设老龄用品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中心,推动企业做好品牌运营和产销对接,让江苏老龄品牌成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首选。

吕小鹏(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我省如何推动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养老服务?

吕德明(省民政厅厅长):

去年我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县(市、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去年10月,省民政厅建成养老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并已投入使用,在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底前,我们将建立省级智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平台正在和民政部“金民工程”对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在平台功能的定位方面,省一级主要是发挥机构监管、信息数据收集分析等功能,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市县层面重点是为老服务,通过智慧养老平台联通政府、养老机构、社区和老年人,加快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汇聚线上线下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为养老服务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我省“苏适养老”服务品牌发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