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延安党性教育交流发言】邱云昌:站在杨家岭毛泽东旧居前
2019-11-04 16:32  来源:江苏人大网  作者:邱云昌
  【编者按】
  10月13日至19日,按照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和机关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了一期党性教育培训班,进一步学习党史国史、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政治素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加强机关党员队伍建设。
  期间,大家认真听取专题讲座,参观革命旧址,缅怀革命先烈,在学思悟中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感受了一场灵魂触动。其中五位同志结合工作实际交流了参训收获体会,引发大家强烈共鸣。现予以推送,供交流。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金秋十月,我随机关党委组织的培训班,再次踏上延安这片饱经沧桑的黄土地,站在了杨家岭毛泽东旧居前。
  这是一处典型的陕北黄土窑洞,依山而挖,一溜三孔排列整齐。窑洞内墙面斑驳,木质门窗上的油漆早已脱落,一张榆木书桌贴窗而放。窗外下起了小雨,透过窗棂的缝隙,秋日黄昏的光影撒落桌面。黄土伴书桌,泥香与书香,让人感受到窑洞主人背后浓浓的诗卷情愫。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毛泽东在此居住。作为承载中共历史的重要地标之一,这里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共中央指挥了抗日战争敌后战场,领导了解放战争,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在这里日渐成熟,从“实事求是”到“艰苦奋斗”,从“为人民服务”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其间有多少艰难曲折、惊心动魄,又有多少开天辟地、前所未有,思绪飞舞间,感慨万千。
  感慨逆境困厄中的坚韧不拔。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一度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1937年底,刚从莫斯科回国的王明带来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抗战的指示,指责此前的抗战路线,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当时中央领导层对王明的主张多持赞成态度,毛泽东再次陷入孤立。这不是毛泽东第一次被批判、被排挤、被孤立,他曾被戴上“狭隘经验论”的帽子,批评“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也曾被讥讽“你打仗的方法一点都不高明,你就是照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的”,领导权数得数失,最艰难的岁月里甚至被“靠边站”。常人面对此种曲折逆境,早已跳脚怒骂,冲动之下作出错误选择,或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但毛泽东始终能够保持泰然心态,坚守正确原则,不意气用事,不随波逐流,一代伟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贯穿其整个革命生涯。历史湮没了“十二月会议”的许多细节,只能从毛泽东后来的回忆中略窥一二:“1937年12月会议时,王明回国,进攻中央路线,我是孤立的。当时,我别的都承认,只有持久战、游击战、统战原则下的独立自主等原则问题,我是坚持到底的。”
  感慨迷茫混沌中的上下求索。经历逆境使毛泽东深知,要使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必须靠思想理论建设。正如他所讲:“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没有哪一个人能说得清。各种力量试图站上历史舞台中央,却又逐一消亡;各种主张纷繁复杂,抢夺人心。是毛泽东,立足于丰富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用一支纤细毛笔,写下了《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等著作,一篇篇文章拨开迷雾,极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生根发芽。《毛选》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有40篇写于杨家岭这孔小小的窑洞!在这里,毛泽东思想孕育、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团结在这面旗帜下,“有所指望”、“知所趋赴”,最终汇聚成中国革命的滚滚大势。依稀又看见80年前那一道清瘦的身影,在昏暗的油灯下,时而锁眉抽烟、思索问题,时而伏案疾书,撰写文章。窑洞沧桑,油灯昏黄,却如沉沉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感慨艰苦卓绝中的奋发图强。窑洞的生活清苦而简单,毛泽东和大家一样,吃小米饭,点煤油灯,穿补丁衣,一张纸常常是铅笔写完蘸水笔写,最后再用毛笔写,简单的细节可见延安当时条件之艰苦。延安位置偏僻,产出贫瘠,中国共产党来到延安,是机缘巧合之下的被动选择,1940年后更是被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层层封锁,连一粒粮、一尺布都不准进入。然而,物质条件的极端匮乏并没有使人们丧失斗志、精神萎靡,反而激发出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豪情壮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带头开荒种菜,朱德亲自下地施肥,周恩来和任弼时变成了纺线能手,359旅将士“背枪上战场,荷锄斗田庄”,短短三年就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股精神,来源于共同的理想信仰、高涨的爱国热情,来源于温暖的同志关系、劳动的充实感受,如同西北大地上的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凭借艰苦奋斗,我们党赢得了最广泛的认同,陈嘉庚回到南洋大声疾呼“中国希望在延安”,“到延安去”成为一代青年最强烈的理想诉求和心灵期盼。
  《苦难辉煌》一书中写道:“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延安是原点,是初心,我将珍藏这段记忆,不断从回忆中汲取力量和安宁。
  (环资城建委党支部 邱云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