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映:深入积累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2017-09-13 17:16    来源:江苏人大网

  新华日报每年在人大好新闻都会获得一等奖,我说新华日报得一等奖是应该的,没有得才是不应该的,这是因为平台的关系,也是因为省报应该承担的一个责任和担当。我做了人大报道很多年,从一线经验来看,我可能是时间比较长的人大记者,这次获奖的消息是《江苏公布“史上最厚”年度财政决算》,我想这体现了一个老记者的储备优势,做记者没有捷径可走,功夫下在哪里,哪里就会出成绩,永远是先“笨”,才会“聪明”,尤其是现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到处都是,但内容为王是一个真理,好中更好,优中更优,强中更强,新闻尤其需要专业主义,你才不会被写稿机器人替代。

  那么回到这篇获奖作品来说,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敏感到这个事件的新闻性,因为长期关注人大对预决算的监督,预决算材料可以说是人大最最专业性的,不要说记者看不懂,很多代表也看不懂,尤其是早年是一张大的表格,很多东西都涵盖在里面,没有细的说明,更是看的云里雾里,这些年来,我看到了政府向人大提交的预决算报告日益详尽,基本上每一个台阶,我都发了稿,每一小步的进步,我都发了稿,所以没有这些小台阶,就不会有这篇获奖作品。

  当拿到2015年的预决算报告草案的时候,手感就不一样,感觉比以前厚了很多,拿到材料以后,就去问增加的厚度在哪里?附在报告后面的表格也增加了十几份,那么增加的表格就是新闻所在,继续采访了解,增加了哪些细目,那所有细目的增加都意味着政务公开的推进,都意味着政府的“钱袋子”是怎么花的在向人大负责,这个过程当中也涉及到一个采访的深入问题,每次的各级人大常委会,很多记者云集人大,但是平时是不是还能够深入人大的各项活动就不一定了,当然这个也跟新闻工作的节奏有关系,新闻的节奏越来越快,在这样的一个变化当中,记者尤其需要深入。

  我记得之前,我心无旁骛做人大报道的时候,人大的很多执法调查我都从头跟到尾,一次跟财经委做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当时中小企业发展比较难,三四天的时间,我发了四篇稿子,一篇消息,两篇通讯,再加一篇言论,我想这个就是深入换来的,所以我想现在的记者,现在的报道,如果有时间的话,跟进人大做的很多主题性的调研,执法检查,是能够“入深海 得蛟龙”的。 还有就是我认为写作的技法也非常重要,其实我们在说新闻写作技法的时候,并不是在就技法说技法,我一直牢牢记得,传播学的一个创始人,有一句话,他说,他认为新闻记者和世界的关系,是观察这个世界最好的角度。为什么这么说,我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一再回想起这句话,这可能也是我的一种职业认同,屡屡想起这句话,会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具体到一篇文章的写作,其实一个记者的头脑清楚不清楚,逻辑系统是否科学理性,反映了你对一个事件和事物的看法,听上去我说的有点大,实际上一点都不大,你看事物的角度不清楚,逻辑不清楚,一篇稿子不会写的好。

  那么具体到这篇获奖消息,应该说是一篇非常规矩,非常规范的消息写作。从导语上,对细节打了一个比方,江苏省省级机关一年的公务用车购置费是480万,这个数据是从二十多页的表格当中只拎了这一个数字,做了一个导语,做了一个比较,480万难道不就是一个富豪的豪车费么,所以第一句话就是这样来的,完全从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视角来切入一个非常专业的报告,后面一段讲报告的总体,对它做定性,我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子,我要告诉大家,这个定性不是我记者的感性认知,我发现这是史上最厚的,财经委的负责人认定,它确实是“史上最厚的决算报告”,因为年初的人大会议上,我们向人代会提交的“史上最厚的预算报告”,所以才会有这个时候“史上最厚的决算报告”。 那么接下来就会分析这个报告详细在什么地方,举了一些例子,然后就来写百姓最最关注的“三公经费”的问题,我记得非常清楚,当中央要求公布“三公经费”的时候,第一次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决算表格的时候,关于“三公经费”只有一个数字,是看不到任何细目的,我记得我去问为什么要求公布“三公经费”,但里面又看不到车辆购置费?有关方面的回答是,这些费用待人大审议通过之后,由各个部门各自公布到自家网站上,那这样是没有几个老百姓能看到的。 那么从当初的这一幕走到现在这一步,我们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整个省级机关的公车购置费用,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进步,而这前后并没有几年的时间。那么“三公经费”数字是非常枯燥的,跟去年相比,下降在哪里?提高在哪里?意味着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的追问,比如说车辆购置费,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这480万仅仅是购置了公检法的执法车辆,这个是老百姓能接受的,但其中出境的费用是上升的,那可能读者会有疑问,为何其他费用大幅下降,这块费用上升呢?而这也有合理的解释。因为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第一年的出国出境几乎是一刀切的被砍掉,到了后来,有所放宽,才有所反弹,有所回升,这是一个正常的回升,这就是从点到面,再从面到块,再从块到焦点,最后落到委员的评价上,我想这个文章也是有一个比较恰当的结构。我就分享这么多,希望跑人大的记者都能做一个专家型的记者,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报道的更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