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将人大故事写实
2018-07-16 16:51    来源:江苏人大网    作者:夏伟

  质询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用得不多,所以有些专家学者将质询权称为“休眠”的权力、“蛰伏”的权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并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询问、质询……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这里就体现了中央对人大行使质询权的鼓励和期许。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激活人大这一“休眠”的权力,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江苏行使质询权可能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在当前人大领域改革推进的过程当中,淮安区人大的这次实践恰好提供了一个契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当时他们给我们报了一则小通讯,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新闻价值,它既符合中央的政策指向,又是我们江苏人大多年来没有运用过、亟待突破的,这就很有新闻点,有实践意义,有示范作用,值得好好深挖做篇文章。

  在采访时间点的把握上我们也略做了一些考究。我们先期和淮安区人大做了一些沟通交流,察看了一些资料,在质询活动的三个月后再下去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和采访。我们主要考虑,人大行使好职权的关键在于成效,政府部门的某项工作原先是有些不足的、缺憾的,现在人大启动了质询程序,效果到底怎么样,明显不明显?常委会委员们、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怎么看?满意不满意?这些是我们最想了解的。只有用成效才能证明方法方式的合理性。事实证明,选择三个月这个时间点是比较适合的,有充足的时间让人大、政府部门、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多个维度各个层次产生较好的化学反应,这时我们再进行综合,最后的成文就显得较为丰满,不是单纯就活动谈活动,而且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刚开始从事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时候,听有的同志讲,人大工作比较务虚的,人大新闻写作也容易走向虚空。但是工作时间长了,我明显感到人大工作都是很实在的,人大职权的行使可能比较程序化,但是它所面对的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需求,是人大代表实实在在的期盼,最后还都得落到实处,讲求实效。为了避免将淮安区这个精彩的人大故事写得程序化、走向空洞,我们在撰写时特意突出“实”的感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采用了很多实例和细节,而且大量运用较为“实”的意向,比如说用“破冰”、“杠杆”、“支点”、“利剑”来进行比喻和象征,有的意向是灵光一闪,有的意向是在深入调研采访中捕捉而来,从后来的效果看,确实丰富了文章的语言,将人大工作创新和履职成效表现得更加生动而且深刻。

  在本文的采访写作过程中,令我印象较深、形成一定冲击的还有整个质询活动场面上的激烈程度,这为文章提供了大量的细节和素材。人大给外界的印象往往比较温和安静,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不断地听到这样的词汇和语句冲击耳膜:“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不……”“什么时候整改到位?”“多长时间能让我们看到效果?”各种字眼和问句充满了尖锐、辛辣的味道,有的部门负责人被问得面红耳赤、汗流浃背。人大监督的“利剑”作用在这里充分展现,这和平时的较为程序性的人大会议大不一样,我们从中看到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的担当和作为,看到了民意的表达,也看到了政府部门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的决心。淮安区人大的蒋主任也说,质询质询,重在一个‘质’字,就是要多一些批评、问责的力道。我想这应该也就是人大本身应有的力道吧。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能推动全省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动政府工作,把人大的职能作用发挥得更好。

  最后,再一次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也感谢各位媒体大咖们对于《人民与权力》长久以来的关心和支持。我自知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但正是因为有了各位对我们的大力帮助,才让我们取得了一点点成绩。未来,我们期盼着和大家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见证新时代江苏人大工作更多精彩的故事和篇章!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