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好脱贫攻坚“临门一脚”
2019-10-10 14:58:00   刊播媒体:《群众》杂志    作者:李成连   
  “老庄,新年好。最近身体怎么样?”

  “挺好的,就是腿不架势,先天不足。”

  话一说完,他就爽朗地笑了几声。老庄所在的泗洪县车门乡王沟村,全村共有926户、4095人,其中贫困户179户、491人。

  老庄现年60岁,腿有残疾,一家四口,老父亲84岁,妻子60多岁,女儿刚刚出嫁。老庄这样的情况,在苏北农村比较常见。村里一些老人,操劳了一辈子,等到子女们都成家后,为了不给他们添负担,便单独过日子。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扶贫挂钩点,随着一次次的进农家、访农户、询民情,一个大大的问号始终在我的脑海闪现。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怎样才能踢好这“临门一脚”?

  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

  “大家都要鼓起劲来,把精气神拿出来,要有志气和勇气过上好日子。”在结对帮扶座谈会上,乡里的主要负责同志对在座的困难群众提出了要求。不可否认,当前仍有极少数困难家庭有着“得过且过”的意识,没有下定改变贫穷的决心,还一定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作为省人大机关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马晓勇和许多驻村干部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有些低收入家庭确实困难,家里条件也不好,但是提到出去打工找活干,却存在畏难情绪,担心没手艺干不好,也担心活重工资低。

  “精神上的脱贫,是最难的,也是最根本的。”陈越是机关前一批的驻村第一书记,听说我们要去泗洪走访慰问,谈起了他的扶贫经历。“村里那时候有几户困难家庭,平时就比较懒散,一到冬天,那更是不行,经常是日上三竿了,都还不起来。”后来,经过他们反复做思想工作,安排到了村办企业里上班。“自从他们拿到了第一笔工资以后,干什么都很积极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很不一样了。”

  如果扶贫不扶志,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在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我想只有真正地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送温暖、送关怀的同时,也为困难家庭送去脱贫的信心和志气,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够事半功倍。如今,所有的村第一书记都和村里两委成员一起出谋划策,针对困难家庭制定出不同的脱贫方案,带领着乡亲们发家致富。

  确保一户不落下、一人不掉队

  “我们省还有60万的贫困人口,尽管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任重道远。”省委派驻泗洪扶贫工作组组长李向阳向大家介绍说。“泗洪5.1万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占51%,因残致贫的占24%,这些家庭就算有脱贫意愿,短期内也很难从根源上脱贫,难度还是很大的。”

  “扶贫最大的难点就是解决好一户不落下、一人不掉队的问题,越到最后,越是艰难。这就跟吃肉一样,一开始好吃的肉都被吃掉了,到最后就剩下难啃的硬骨头了。”严艺祥是省人大派驻泗洪扶贫的第一任队长,虽然十多年过去了,扶贫的经历,他仍然记忆犹新。谈到扶贫的感受,严艺祥表示,第一是时间精力不够用,第二是知识能力不够用。“主要是因为扶贫工作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千头万绪、事无巨细,每一户贫困家庭的现状都不一样,我们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每一户不落下、每一人不掉队,难度很大。”

  在王沟村学习活动的专栏里,所有两委成员都明确提出了要把一人都不掉队当成追求的目标,带领全体乡亲发家致富奔小康。“这是我们的承诺,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也感受到了压力。既然敢写下来、张贴起来,就是为了更好地鞭策自己,因为我们等不起的。”

  形成长效的帮扶机制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村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我看来,脱贫要形成合力,需要拥有脱贫产业和帮扶体系。”一位久居农村的村干部说。

  1992年以来,以省人大作为队长单位的泗洪县“五方挂钩”帮扶协调小组,连续28年组织实施了多轮次、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一任接着一任干,形成了长效的帮扶机制。“以2018年为例,我们就到泗洪来了4次,并且还协调了75万元作为专项扶贫款划拨给王沟村。”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朱有华还介绍,“每一次来基层调研,机关干部都深入贫困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瞎指挥。”在一系列的扶贫工作中,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了解了贫困地区的现状,也与困难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从来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更少不了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和“领头羊”。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在新的一年里,期待每一户困难家庭都能找到脱贫的“金钥匙”,打开致富的“幸福门”。

编辑:拾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