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经济与民生的一次交锋
事关经济与民生的一次交锋
——直击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全程直播专题询问会
记者发现,现场提问的代表委员们显然有备而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税负过重、农业非农化生产、龙头企业没有带动农民致富等问题既接地气又一针见血。与此对应,接受询问的13位部门负责人在直播的情况下,都没有照本宣科读稿子,而是直面各种问题并随机应答。
据统计,目前我省家庭农场有1.58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6.9万家,新型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39%,这些指标均居全国前列。问题也随之而来,省人大代表张导提出,以前农业经营不用交税,现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必须工商登记,经营的内容没变,税负反而重了。省地税局局长江建平承认这一现实问题,目前国家包括我省对农村合作社没有专门的税收法规政策,只能利用现有的政策空间,尽量予以照顾。比如养殖业都应该算作农副业,应免征营业税,同时增加税前扣除并减免资产转移过程的一些税收。他同时表示,省地税系统已经开始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以期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同样针对新型农业主体本身,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梁学忠注意到,大量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总体上增强了活力,但也出现了一些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面对这个问题,省农委副主任祝保平“主动揭短”:到2013年底全省流转给工商企业的农地达到268万亩,有60%以上不种粮。他坦陈要对这个现象高度重视,保持警觉,同时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把一般的生产过程交给农民,防止出现“老板来了赶走老乡”的现象。
土地经营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规模多大是适度?这个过程中又如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面对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薛建辉的一串提问,省农委主任吴沛良巧妙地回答:“适度的标准正包括了农民的收入收益。”他表示,适度规模主要有两个标准,从收入的标准来讲,新型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达到比农民出去打工收入高,甚至达到城镇居民收入的标准,这样就能留得住人;其次就是生产能力要适度,因为根据经济学原理超过一定规模效率反而可能产生递减,所以我省财政现在扶持的标准就是家庭农场100亩到300亩之间;与此同时,还必须考虑社会公平问题,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把大家的土地成千上万亩给你一个人”。
省农委主任吴沛良无疑是询问会现场的“焦点人物”。他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笑称,预料到会成为代表“火力主攻点”,所以特意做足功课,准备了相当长时间,光材料就看了有几寸高。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曹远剑在会后表示,此次专题询问的全程直播,把人大工作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这是对群众知情权的尊重,也反映了人大工作的与时俱进;直播专题询问也说明人大监督职能在逐步强化,因为询问过程本身就是监督,让政府部门的负责人面对面地回答问题,无疑是有一定压力的,而这种压力反过来会成为一种动力,有利于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把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同时彰显了政府在执政理念和治理能力方面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