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常州举办新能源储能企业国际市场(欧洲)开拓交流会,帮助本土新能源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叫响新能源产业里的“常州”名号。千年龙城,继正式跻身“万亿之城”外,不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御风而行:在这里,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率先落地,全球每10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搭载常州造电池,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每40秒便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
崛起的新能源之都,如何在风口之下依旧保持强大竞争力?行之有效的立法工作和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恰是正解。近期,新江苏传媒记者深入常州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创新企业,解码这座创新之城腾飞背后的运行逻辑,感受地方人大工作的务实和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彰显的政治担当。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减轻负担,让其创业通道更加顺畅”“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建议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到对口企业”……7月11日,大雨滂沱,武进区湖塘镇基层立法点内却传来热闹的讨论声。不同领域的行业专家和群众代表相聚一堂,共同为《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发表意见。
“《条例》在国家上位法基础上结合了常州的创新发展,为常州今后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培育、学校科研等方面提供法律支撑,让科技创新成果在落到实处的过程中更加有法可依。”江苏正气浩然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武进律师协会会长朱红说。
实际上,早在今年初的常州市人代会上,16位代表就联名提出关于推进《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起草的议案。很快,该条例便被列入今年的正式立法项目,为今后常州的创新发展提供主力。
创新,是常州最新的城市名片。但若说起常州创新成果中的翘楚,必然绕不开新能源产业。2023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68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近12万辆、占全国十分之一,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0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97%、居全国之首,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
运转不停的21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同步作业的600多台机器人、传送带上有序行进的新能源车架……走进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总装二车间,一辆辆新能源汽车经过智能化产线的拼装组合,逐渐成形。“在这里,我们对每道工序精准控制,大概每40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点焊、自冲铆等自动化率达100%。”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今年6月底,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82万辆,位列新势力造车企业第一。
从2016年落户常州以来,理想汽车用8年时间成长为千亿级新势力车企,也成为常州发展新能源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背后,有系统性的规划作为支撑。今年6月,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明确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保障体系,尤其要求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及时听取新能源企业的反映和诉求,并依法帮助其解决。“《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对产业发展、企业支持和人才集聚等方面都作了系统规定,也为我们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法治保障。”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新能源汽车领域,整车组装将上万零件有序拼接,动力电池又为车辆运行注入关键能源。位于常州金坛区的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恰是常州这座“新能源之都”里的代表企业。
“我们一直专注打造领先的技术与产品,目前中创新航已拥有全球首创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不起火技术及产品、全球首创的全极耳叠片技术及产品、全球独创的One-Stop电池技术与产品,未来还要在动力电池领域深耕,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静瑜告诉记者,今年4月,常州市人大常委会选取了20个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所在企业设立经济运行观察点,中创新航便是其中一处。
“企业能最先感知市场的变化动向,也是观察经济运行的重要窗口。作为企业家代表,我会发挥专业视野,加强和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及时收集建议和资料,为新能源领域的法规颁布和政策落地贡献力量。”刘静瑜说。
时代风口上,常州用创新能力的升级搭建出新能源之都的基座,更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促进产业、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正向循环。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士福表示,本届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先后将《关于加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赋能常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监督的议案》《关于加强新能源之都建设监督工作的议案》《关于对我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助推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议案》等确定为大会闭会期间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的“一号议案”;2023年还组织五级人大代表参加“我为新能源之都建设献一策”活动,汇总梳理出125条意见建议。
“明年,我们还会制定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我们将认真履行好人大各项法定职能,为推动常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锻造新质生产力展现更多人大担当。”戴士福说。
(部分图片来自常州发布)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