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新征程上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于民的区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积极履职、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矢志不渝地践行为民代言、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倾听民声解难题 “翻”出和美乡村新面貌
自担任人大代表以来,我始终将群众的呼声和需求放在首位。在日常的履职活动中,我坚持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搬起小板凳,坐在群众家门口,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有村民建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房屋已成危房,如果不能重新修建,确实隐患不小,政府应加快住宅政策的实施进度需要,积极推进农房改建工作。”这些建议反映了农民最急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为民办实事中需要努力化解的难点痛点。2018年开始,万马村率先在全市试点农房改造和翻建工作。但农房改造和翻建缺少顶层设计,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用地规划、审批流程、资金保障等诸多的瓶颈问题。为此,我积极走访调研,联合相关部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成立新农房改造理事会,协调好各方诉求,共同破解难题。我把收集到的农房改造和翻建工作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带到了区人代会上,先后提出了《关于创新优化建立农房改造试点村审批、建设、办证机制的建议》《关于农村农房改造新建农房宅基地审批办理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万马村共完成整村农房改造和翻建300余套,其中沈巷、邵顾巷42户农房归并移建至万新苑,顾巷、龙池头208套农房整村翻建,周巷“美丽农居”已经交房52户,沈巷二期共计22户预计今年交付,绘就幸福新“底色”。
“盘”活新业态 解锁乡村致富密码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对乡村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努力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我结合万马村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政策优势,提出了多个关于乡村振兴的代表建议,通过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资源的经营、利用和监管作用,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作价入股模式(总计180亩左右),让沉睡资源变成“活资产”,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
同时,我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汇集群众意见和要求,积极奔走,寻求农业农村局、农科院、农业专家的帮助,通过品种引进、技术指导、人才交流与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本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万马村现有家庭农场50余家,解决就业岗位200余个,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每年300多万元提高到去年的80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前年的3万多元提高到去年的5万多元。
学思践悟提能力 对标先进启新程
今年,我参加了惠山区人大“双提双强”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培训期间的实地考察活动中,我们聆听了鞠躬尽瘁为我国天文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和以刺梨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人大代表黄训才的先进事迹,也感受了脱贫致富的示范点黄丝村和晓寨的蜕变。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人大代表,要学习南仁东胸怀“国之大者”的精神境界,在履职过程中始终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尤其在审议报告、提出议案建议时,应立足全局、着眼长远。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作为人大代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扎实的调研,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务实建议,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在今后的工作与履职中,我将更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好人大代表的表率作用,真正成为联系民众、反映民意的主渠道、主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