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五常,南有射阳。”提起射阳大米,射阳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盐城市必新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必新算得上“领军人物”。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代表,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射阳大米产业升级,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努力用“大米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坚定初心:从“泥腿子”到“行业翘楚”
刘必新生在农村、长在稻田,年轻时种过田,踏过摩托车,开过小杂货店,跑过运输,卖过十多年化肥。以前总看见乡亲们排长队卖稻谷,粮贩子还压价,心里特别不是滋味,2017年他一拍大腿:干脆自己开米厂!
刚开始,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泥腿子还想开工厂,当老板?”,但他就是不服输。不懂技术,他就去兴化米厂当学徒,白天追着师傅学设备使用,晚上睡在面包车上啃技术手册,20天愣是没沾过床。销路咋整?他带着样品跑遍半个中国,曾经2个月跑了2.7万公里,拜访了70多家经销商。公司经营头一年就实现大米销售近三万吨,赚了一千多万,乡亲们也终于看到:泥腿子也能把稻米变成“金疙瘩”!
2021年,射阳大米品质越来越好,但客户要货时越来越挑。刘必新一咬牙上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现代化低温精米生产线和机器人码垛包装线,刚使用时,这个洋设备老是出问题,厂家技术员来了都挠头。那段时间,车间就是他的“主战场”,他带着团队蹲在车间三天三夜,用游标卡尺一毫米一毫米调整米刀间距,拿风速仪反复测试风量配比,最后硬是将碎米率降到5%,连厂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必新米业东边有射阳益海粮油,西边有中粮米业,北边有江苏农垦米业,他这个小小的民营企业想突围很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想到他这个厂的设备技术、大米质量一枝独秀,客户不断找上门,甚至益海、中粮也来找他代加工。必新大米集团生产的席珍珠南粳香米、席珍珠南粳优质大米、席珍珠苏北大米被评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必新牌大米被评为“全国十大好米饭”。必新米业公司也逐渐成长为全市最大的民营米业加工企业,2021年12月13日成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025年4月8日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链动乡梓:蹚出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路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话刘必新深深地刻在心窝子里。农村出身的他知道农民的辛苦与不容易,如何种出最好的稻、产出最好的米、卖出最好的价,帮助乡亲们能有稳定的收入,一直是他在想的问题。在市县人大的指导下,他牵头建立大米产业发展主题实践代表之家,整合种植、销售、服务等方面25名代表资源,为乡亲们提供服务。在他的带领下,帮助烈士村实施育供秧一体化基地项目,他的企业也与烈士村经济合作社以及周边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联合,采用订单种植,不断扩大南梗9108种植面积。
在与乡亲们和家庭农场主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经常听到乡亲们反映粮食受天气影响霉变,质量不稳定。刘必新通过多次市场调研,投资了3000万元建设3.5万吨粮食储备仓库和日烘干2500吨稻米烘干中心,大大地降低了因为天气原因导致乡亲们粮食霉变等带来的损失。
“优质品种、优等质量,我们就要用优价收购,让乡亲们能赚钱。”他的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每斤5分钱收购稻子,南粳9108等优质大米每斤可以多卖2毛钱,真正实现“粮农有钱赚、企业有粮源”。
向新而行:开辟稻米产业发展新赛道
作为农民代表,他还密切关注大米产业绿色发展,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在多次走访调研基础上,提出“加快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的建议”,被列为县人大重点建议,进行跟踪督办,推广机械化插秧成功纳入县委、县政府《20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意见》,通过各方推动,全县机械化插秧面积达到了74万亩左右,不仅为生产优质原粮提供有力支撑,群众种粮亩均节本增效100多元。
在日常联系群众过程中,有群众提出要加大稻壳等稻米副产品的合理利用,推行绿色生产。于是,他牵头建成稻壳制生物质颗粒生产线,年消耗稻壳2万吨,解决了周边加工企业稻壳去处问题,减少了稻壳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企业也获评“江苏省绿色工厂”,让企业绿色健康发展,从而走得更远。
“我这个小企业名义上是我个人的,实际上是服务地方老百姓和政府的。”刘必新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24年,他到安徽考察,安徽怀远县有100多家专业生产糯米的工厂,最后发现安徽怀远县厂家用的糯稻基本上都是射阳的,但射阳在糯稻这块市场开发就很小。他回来就想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延伸射阳大米品牌产业链。说干就干,他决定今年投资6000万元新上年产20万吨糯米深加工项目,建成苏北“首条”专一糯米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开票销售2亿元。
“我相信,只要肯干,泥腿子照样能蹚出金光大道!”刘必新表示今后将继续在希望的田野里追逐兴业富民的梦想,为打造“南有射阳,北有五常”的大米品牌出力流汗,勇当全省民营米企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