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
围绕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开展工作评议
时 间:
2021年9月28日 上午
地 点:
省人大常委会五楼会议室
主持人:
魏国强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主持人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各位列席代表:
  根据本次常委会会议日程安排,今天上午举行联组会议,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开展满意度测评。
  今年5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情况的报告》,会后向省政府转交了审议意见。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了研究处理,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落实情况反馈报告,环资城建委提出了审查意见报告。昨天下午,委员们对两个报告进行了审议。下面,请大家结合审议,对省有关部门落实审议意见情况作出满意度评价。
  本次会议印制的满意度测评表,已由工作人员分发到座位上。各位委员如有未拿到的,请向工作人员补领。拿到测评表后,请按照《填写说明》填写,填好后,请将测评表放在座位上,由工作人员统一回收统计。
[ 主持人 ]:

  下面,围绕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开展工作评议。
  此次评议,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具体行动,也是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一次全面检视。为做好相关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李小敏常务副主任亲自带队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成立了评议工作组,从4月初到8月下旬,做了大量工作,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全面行动,省人大及常委会农委、监司委、预工委、社会委、教科文卫委、环资城建委、人代联委等7个专工委牵头开展专题调研和代表意见建议征集,形成了8篇专题调研报告和包括73个问题在内的问题清单。17家被评议部门提供了相关工作情况报告。二是上下联动,13个设区市和26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按照上下联动的要求,共组织视察调研399次,形成了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和相关专题调研报告,常州、泰州、宿迁等市还联动组织了工作评议。三是广泛发动,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近9000人次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建议,形成67篇代表个人或小组的调研报告。这些工作和成果为做好这次评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昨天,全体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包括系列调研报告、问题清单等都已推送到阅文系统,请大家认真审阅。
  今天,省政府副省长潘贤掌及17家被评议部门和省乡村振兴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本次联组会议,听取相关意见建议,让我们对各位同志的到来表示欢迎!
  今天会议共有四项议程:一是委员和代表进行评议发言;二是部门负责同志回应发言;三是填写工作评议表;四是请省政府领导讲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结合前期调研情况,作评议发言。
  首先,请刘大旺委员发言。
[ 刘大旺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委主任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将现代农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整体而言,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主导产业大而不强。2020年全省稻谷总产量居全国第四,渔业产值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蔬菜总产量居全国第三,畜牧业产值连续十年超千亿元。主导产业规模大、产量高,但发展质量不够高、产业实力不够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产品品质不优,很多农业生产者还停留在片面追求数量的阶段,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生产的农产品以“大路货”居多,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小、散、乱”特征比较明显,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过得硬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不多;产业特色不鲜明,因地制宜挖掘优势特色资源不够深入,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个性化、差异化不足,产业产品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江苏特点、区域特色。
  二、融合发展广而不深。近年来,我省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不断提高,2020年首次突破3:1,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连续多年保持在15%以上增幅,但总体来看融合发展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主要体现在:多元融合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融合业态类型单一,一些地方将三产融合简单地看作搞乡村旅游,且发展层次不高。融合主体培育不够。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数量虽多但生产经营水平整体不高;融合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资源要素投入不够。不少农业经营主体反映,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用地难问题仍然存在,金融支持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不强,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较为缺乏。
  三、科技创新多而不精。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高于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成果数量虽多但质量还不高,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强。首先是种子问题,我省水稻、小麦种子自给率较高,但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种创新缺少重大突破,设施蔬菜、畜禽等特色种业对国外依赖程度还比较高。其次,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不够,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研发滞后于市场需求,2020年我省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还不到55%。此外,我省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浙江等地发展相比有一定差距,推动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实现深度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加大投入。
  根据以上问题,我代表调研组,提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提升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和仓储物流等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优质优价导向,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能力、标准化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增效导向。
  三、加快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支持力度,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集聚发展。
  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重点推进种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基础。
[ 主持人 ]:

  下面请汪泉委员发言。
[ 汪泉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城建委主任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发言的题目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江苏自然资源丰富,园林城市、名城名镇和美丽乡村众多。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省有关部门紧扣目标任务,主动作为、狠抓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同时,从前期调研情况看,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作为美丽乡村调研组代表,我着重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有的地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简单等同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对产业发展不够重视;有的地方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振兴的唯一选择,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片面理解为乡村旅游;有的地方对如何结合当地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公路、饮用水源和供水管网、信息基础设施、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苏南地区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苏中、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甚至有的方面差距较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有的乡镇还没有建污水处理厂,有的农村污水处理厂与管网长期没有连接到位,造成一些村庄生活污水还在直接排入河道。据统计,目前全省仍有近770万户的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另外,部分年久失修户厕有待进一步整改提升。农村公路方面,苏中、苏北部分规划发展村庄尚未通达等级公路,部分县道还达不到三级公路标准。水源和供水管网方面,部分地区供水管网漏损率偏高、水厂水源单一、管理体制不顺、监测监管能力不足。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农村地区信息化应用平台相对较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涉农信息服务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农村电网方面,农村架空线路通道内经常发生树障问题,树障清理难度较大,恶劣天气情况下易因树线矛盾引发线路故障。
  为进一步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提出三点建议:
  一要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已全面完成,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工作相对滞后。村庄规划是乡村地区进行开发保护、实施用途管制和各项建设活动的依据,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体系。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政府领导、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村民参与、专业力量支撑的工作机制,充分保障规划工作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督促、指导和政策支持,乡镇人民政府要做好组织编制工作,引导村民主体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积极参与。
  二要夯实特色田园乡村产业基础。发挥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牵引作用,深入分析和挖掘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传统手工业及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新型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要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深入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农村河道整治、垃圾无害化处置、厕所革命等工程,完善农村水、电、气、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持续推进供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水源地达标等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各地政府部门要协同电力部门做好农村电网通道树木清理、绿化赔偿等矛盾调处工作。
[ 主持人 ]:

  下面请周敏委员发言。
[ 周敏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乡风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马庄村后,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深入推进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引领的针对性还不够。调研中发现,广大农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是高兴的、赞成的和拥护的,但他们更关心的是本镇本村在新一轮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后是撤并还是保留,更关心的是本镇本村有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振兴举措和实际利益,更关心的是留在农村或返乡创业能不能挣到钱,能不能找到对象,有了孩子能不能就近入园入学,生了病能不能就近医治好,种粮大户关心的是如何应对生产成本“地板”与收购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问题,等等。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在把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细化落实到具体镇村上做得还很不够,针对农民的所急所思所盼作出交底见底的解疑释惑上做得还很不够,面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在拴心留人、分类引导上做得还很不够。
  二是阵地建设的有效性还不够。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农村阵地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还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没能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没能真正做到按照农民的意愿来建设。有的地方反映,现在农家书屋通过总分馆制建设,图书数量质量都有提高,但是由于缺乏直接引导服务农民的领读者和贴近农民的读书活动,本就缺乏阅读习惯的农民主动到农家书屋读书的不多,不少农家书屋处于闲置状态。有的地方反映,按照上级考核要求每村每月都要放映电影,但因户外放映条件差,电影内容滞后,农民观看意愿不强,有的放映队甚至在无一人观看的情况下为了考核而完成放映任务。有的地方反映,2020年统计有两万场文化活动走上“乡村大舞台”,但农民的知晓率不高、感知度不强,主要是省级层面高品位文化活动送下乡的少,市县文艺院团不多,乡村民间文艺团队扶持不力。其次,是阵地建设部门化分散化。有的地方反映,现在农村不是没有阵地,而是部门化的“中心”太多,这“中心”,那“中心”,只要不“以农民为中心”,就难以赢得农民的心。现在,村一级普遍建有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但基本还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阵地的功能发挥和人员作用难以整合。第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整合、共建共享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涉及省委、省政府23个部门单位,如何以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为中心,形成合力,还需要不断探索。省有关文件规定每个乡镇、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要有1—3名以上工作人员。但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所站缺乏专门人员运维,有的甚至仅有保洁员兼顾。
  为此建议:一是思想引领要紧密结合农民所急所盼,在“接地气”、聚民心上下功夫。思想引领工作只有“接地气”、托底见底,才能让农民“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激发出投身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二是阵地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在统筹整合、共建共享上下功夫。要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阵地作用,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强化农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的话语权,不仅要让农民为“中心”服务打分,而且要让农民为“中心”服务的上级部门单位打分。三是主体培育要大力选树和培养“新乡贤”,在承接外部支持、焕发内生力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典型、乡村教师、文化能人、返乡创业人士等“新乡贤”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沟通协调作用,在和谐家庭邻里关系中的积极促进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带动村民、涵育新风。
[ 主持人 ]:

  现在,请李萍委员发言。
[ 李萍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皇宫社区居委会主任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方面,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照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要求,结合调研情况和我平常工作了解,乡村治理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乡村协同治理格局有待健全。有的地方党委政府统筹领导力度不够,指导、督促、检查不到位,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协调与联动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导致政策落实、资源调配、检查考核的力度偏弱。
  二是基层社会治理短板有待补齐。基层农村地区行政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基层警力不足与警务增加并存。有的地区社会治安技防监控布点不均衡,设备相对落后。有的村还缺少固定的调解场所,影响调解工作开展。
  三是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偏少;部分地区对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以及法律援的补贴标准不高,有的甚至没有补贴。专职调解员人员偏少、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调解不够专业精准,影响调解质量。
  四是乡村治理人才瓶颈有待破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留守人口以老弱病残居多,对基层自治有心无力。有的村委班子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服务群众、带领群众的能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治理工作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实施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任务,强化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单个部门难以推动解决的问题,加大对相关单位重点任务推进和工作措施落实的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进一步加大基层乡村治理保障支持力度。加强基层派出所民警、辅警力量配备,增加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经费投入,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建立健全与村集体收入增长挂钩的考核奖励机制,适当提高村干部工资或基本报酬。积极推进村干部提职务、变身份、进专项的探索,建立健全村书记进事业编的考核积分制度,有效激发村干部扎根农村的工作热情。
  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快县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服务中心建设,打造覆盖区域的矛盾纠纷调处网,优化调处流程,推广智慧运用,提升矛盾纠纷采集和化解效率。积极推动诉源治理工作,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大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力度,提升调解员化解疑难复杂纠纷能力。
  四是进一步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指导村民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借助村民(代表)会议、微信群、意见栏等举措,有效收集整理社情民意,畅通信息处理回应渠道,真正让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监督、评议,打造“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基层自治新格局。
[ 主持人 ]:

  现在,请顾正中委员发言。
[ 顾正中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淮安市农科院研究员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逐年增加资金投入,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从我了解的实际情况看,在涉农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的投入和需求存在矛盾。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级财政收入增长压力不减,特别是基层可用财力有限,由此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产生较大影响。从现状看,财政涉农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三保”以及水利、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占比较低,而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维护都需要基层配套大量资金,依靠市县本级财政投入远远不够也无法持续。二是资金的统筹整合有待规范。目前,涉农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等统筹整合管理模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约束性任务资金比重较高,部分指导性任务也带有一定约束性,限制了地方特别是基层统筹整合的自主权。另外,涉农资金涉及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多个部门,缺乏完善的工作协调机制,资金使用分散,项目交叉重复,难以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标。有的涉农资金分配与任务清单未能充分衔接,造成基层在一些专项资金方面有缺口,而另外有一些专项资金又因不符合基层实际而连年结余,造成资金闲置。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更好落实财政政策,助推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部署要求落实落地落细。
  一是提高财政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性重点任务,谋划一批关系长远、带动性强、示范作用好的现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区分轻重缓急纳入财政项目库,与年度预算安排相衔接,集中财力保障实施。坚持问题导向,集中财力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支持提高农业发展质效和竞争力,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注重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优势,对于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企业或产品,要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加快出台我省实施意见,调整土地出让收入城乡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真正实现“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更大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将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纳入地方专项债券盘子。
  三是深化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根据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项目安排,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从源头上保障资金投入的统筹协调,减少多头管理和重复低效。坚持质量效益优先,进一步提高任务清单与专项资金的匹配度,合理控制任务数量,优化资金投入方式。赋予基层在完成约束性任务前提下的调整权限,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细化并理顺财政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在涉农资金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切实转变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状况,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更加注重有效投资,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预算执行约束,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结果的导向功能,着力推进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 主持人 ]:

  现在,请孙大明委员发言。
[ 孙大明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长期以来,各种资源要素由农村流出,制约了乡村发展,使其成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从调研和相关方面提供的材料看,基层干部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层人大代表集中反映了乡村振兴要素配置总量不足、要素下乡渠道不畅、要素支撑政策落实难等方面问题。下面,我就围绕土地要素支撑,以“尽快完善科学有效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为题进行评议发言。
  我省在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方面,坚持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并重,发挥了土地对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但相关工作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是村庄规划相对滞后,对农村发展和建设引领不够。虽然各地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试点,但相关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规划师规划农村现象较为普遍,规划在彰显村庄特色、统筹村庄内部各类土地利用方面仍有缺失。有的地方对镇村布局优化调整宣传不够,农民群众知晓度仍不高。
  二是建设用地指标落实难,用地供给不足。中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项目难以获得建设用地,点状供地等试点覆盖有限,影响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村庄内部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等综合整治缺乏资金、政策、规划等支持,往往面临着“建新”和“拆旧”谁先谁后的矛盾。
  三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土地严管的制约。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就难以调整,而现代农业要求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使得高效规模经营所需的晾晒场、管理用房等设施用地难以完成备案。调研中,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于耕地“非粮化”政策操作的不明朗表现出了担忧,希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做好花卉、瓜果等种植用地的调整工作。
  四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红利释放不够。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获得感不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工作开展并未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空间,村集体、农户获益相对少。
  农村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是农民的财富之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应尽快完善科学有效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为此建议如下:一是提升规划水平,保障村庄用地空间。加强基层规划指导,壮大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加快“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优先保障居住、公共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需要。二是加大乡村建设用地供给。通过规划预留、单列计划、考核激励等方式,增加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等建设用地计划。探索市内统筹农村产业建设用地的办法,支持工作有力度的地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县镇开展村庄归并平移、集约改造,并将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支持镇村发展。三是强化产业发展用地保障。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要避免简单化“一刀切”,科学引导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设施农用地备案流程,引导高效农业相关设施建设合理选址。加快探索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回应基层呼声,研究解决乡村产业用地落地难、设施农业用地备案难的问题。四是固化、放大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等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惠及更多乡村、农民的具体路径,对于相关工作带来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用于保障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 主持人 ]:

  现在,请张保龙委员发言。
[ 张保龙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历来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工作,种质资源保护稳步推进,种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良种供应能力持续提升。但对标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对标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现代种业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仍需加强。种质资源保藏保护设施相对落后、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利用尚未形成有机整体,不同主体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低。资源鉴定评价和优良性状基因的发掘与利用还相对滞后,资源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创新优势。
  二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省种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去年全省151家持证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为2.47亿元,而隆平高科2019年的研发投入已达4.12亿元。从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看,国际大型种子企业平均为15%,国内前50强平均为7.9%,而江苏平均不到5%。种业创新平台建设不够,生物育种实验室建设与山东、海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相比还有差距。基因编辑现在是生物育种的强有力手段,但原始核心专利为美国、德国和韩国所拥有,我国基因编辑未来的产业化应用,将直面被外国“卡脖子”的制约。
  三是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我省种子企业散弱小问题突出,缺乏“航母型”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型”特色优势企业。80%的种子企业以经营常规稻麦品种为主,且经营模式单一,市场占有率分散,限制了种业做大做强。反观附加值较高的蔬菜品种,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进口,如耐贮番茄、甜椒、黄瓜等设施蔬菜专用品种进口超过50%。以新品种开发、成果转化、种子繁供为引领,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的融合发展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种业市场监管跟进不够。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放开以后,同类型相似性品种大量进入市场,农作物品种数量井喷式增长,农民选种难的问题凸显。种田大户及部分农场自留种问题监管不到位,影响了种业的创新积极性。种业管理队伍信息化监管手段运用不足,行业信息调度和统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乡村要振兴,种业要翻身。大力发展江苏种业,要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大的提升。
  一是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的育种协作攻关机制,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促进育种创新的资源和成果向企业流动。加强种业重大品种、关键技术、重大价值基因攻关,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种子种苗企业,推动地方规模化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聚集。重点支持、打造大而强、专而精的现代种业集团。
  二是打造现代种业创新平台。集聚国内外种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资源,打造全国一流的重大种业研发平台。积极纳入国家生物育种实验室“1+N”布局。此外,我们还要加快种质资源保存保护和测试鉴定中心、江苏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级品种认证测试中心等重大种业科技平台设施建设。
  三是提升依法治种管理水平。完善种子种苗管理、品种审定、种子执法等配套制度和办法。明确种子生产经营者的质量责任,建立种子指纹图谱等可追溯信息系统,建设省级一体化现代种业大数据平台,健全种业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和信息联通,维护健康有序的种业市场环境。
[ 主持人 ]:

  现在,请姜东委员发言。
[ 姜东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农村人才,积极促进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切实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调研情况看,受城乡发展不平衡、条件待遇不相同、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综合影响,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乡村人才数量荒、结构荒、专业荒、梯队荒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矛盾。
  一、农村人力资源流失严重。虽然少部分乡村依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吸引了部分村民和能人回乡创业,但农村人口外流趋势没有改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全省乡村人口减少了85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减少到26.6%。农村劳动力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也在下降。据盐城市调查,该市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约58岁,30岁以下的农民不到10%。
  二、农村专业人才力量不足。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全省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约40%。农村教育、卫生等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不足、学历不高、流失较多。缺少长期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实用人才,农业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乡镇农技、水利、文化旅游、体育、法律、规划建设等服务功能弱化,相关人才队伍补充难、更新慢。
  三、基层优秀管理经营类人才仍然缺乏。村干部整体年龄依然偏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动力不强。后备干部力量、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还有差距。近年来实施了“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等制度,但真正留下来扎根农村的很少。懂市场、善管理、会营销的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缺乏,农业规模经营专业性人才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当前返乡创业人员在身份认定、政策认知、项目落地、资金筹措、用地保障等方面还存在困难,乡村建设后继乏人。
  针对我省乡村振兴面临的缺人缺才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振兴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紧制定出台我省乡村人才振兴具体实施意见,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完善人才到乡镇、村居工作的津补贴政策,将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政策向专职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人才倾斜,畅通乡村人才职业发展渠道。在县乡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等基层岗位招考中增加涉农专业岗位数量。探索建立城市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引导退休专家和干部服务乡村振兴。
  二要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乡村人才来源。要创新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农民。开发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推动农林高校网络培训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出台奖补措施,引导农业企业依托原料基地、产业园区等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紧缺涉农专业定向培养招生计划,订单式精准培养人才。建立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站,引导大学生将专业学习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长期驻点实践,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三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助推各类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鼓励地方政府集成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政策措施,开展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推介,为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全程服务。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加速资金流入,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吸引青年大学生回乡、发动乡土人才兴乡,实现产业引人、留人。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升乡村医疗、教育、社保、收入水平,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农村,让人才在乡村留得安心干得舒心,破解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
[ 主持人 ]:

  现在,请贡旭敏代表发言。
[ 贡旭敏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补齐乡村养老及公共服务能力短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和战略目标。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养老及公共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但总体看,乡村养老及公共服务依然是我省民生短板的最短板,与社会期盼还有不少差距。遵循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定位要求,根据调研情况,我对加快乡村养老及公共服务补短板提几点建议。
  一、更加聚焦攻坚社会公平的突出矛盾。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当聚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补齐乡村公共服务这块民生最短板,是切实缓解社会公平矛盾的当务之急,也是践行协调和共享发展新理念的长期战略。调研看来,基层一些地方在改善乡村民生工作方面,相对于抓环保和安全治理,还显得力度不够大;相比招商引资,显得办法点子不太多。有的干部讲“量力而行”有余、求“尽力而为”不足,仅仅满足底线达标。一些地方面对如何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大考,普遍还未形成完备政策体系。我认为,改善民生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十分重要。群众常常凭这方面的获得感,认同党的执政宗旨和评价政府工作,解决不好,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是事关民心向背的实实在在政绩工程。二是难度很大。办好这些事要持续投入,一个时期财政盘子和社会财富就这么多,调整支出和分配格局,矛盾不少,往往要靠一把手下决心拍板。能综合反映地方治理效能。建议省政府切实强化对乡村养老及公共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的考核督查。引导基层一边忙做大蛋糕,一边谋分好蛋糕,既立足全球谋经济建设,又放眼世界谋社会建设,拿出招商引资的劲头,比学赶超社会建设。力争尽早解决养老及公共服务的基本问题。
  二、更加系统谋划乡村养老及公共服务与社会建设一体化推进。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现阶段乡村养老和公共服务能力薄弱,是社会现代性发育不良的一个侧影。推进社会建设现代化,有赖于政府、公民、家庭、社区及全社会默契互补参与。任何主体缺位都不行。当前,健全乡村养老及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保障能力,除了政府优先安排要素投入,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动员社会、依靠社会建设社会。一是开发编外人力资源。更加凸显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社区公共服务主题;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网格;加快培育新型社会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二是拓展预算外资金投入。强化三次分配,加快细化三次分配实现渠道和实践模式。更加举高弘扬张謇精神的旗帜,评选命名新时代张謇式企业家,树立企业家以创造商业奇迹、奉献社会财富为荣的标杆,引导社会更加崇仁德敬善行。三要提高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赓续“忧乐天下”、“利及他人”优秀传统,培育现代公民精神,凝聚社会大众共识,为社会建设划好最大同心圆和求解最大公约数,定位圆心坐标和设定公式参数。关键要强化协同推进乡村公共服务与社会建设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
  三、更加切实有效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6月1日施行的《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了“乡村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的原则,并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加快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作出了明确规定。我认为,相同的标准和水平,不能称为“优”;同步出台政策也不能谓之“先”。只有以更高的标准、更多的投入、更诚的态度,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城乡一体户、均等化。
  省政府和各部门要激励各地创新改善乡村养老及公共服务,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力争通过 “十四五”奋斗,全省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取得突破。
[ 主持人 ]:

  现在,请朱虹代表发言。
[ 朱虹 省人大代表、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富民增收工作,深入实施富民增收“33条”、农民新增收入万元工程和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所在的山联村位于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村里通过多种路径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了富民增收的既定目标。今年是我到村工作第14年,可以说山联村这些年的发展也是全省富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全省富民增收相关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这里我着重讲两个方面: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从全省来看,2020年我省农民收入四大构成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为3.7%,集体经济发展不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村级集体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一些地方收入主要依靠物业租赁,一些地方过度依赖财政性反哺,加之刚性支出逐年增加,难以持续带动农民增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给农民的实惠不多。尽管全省超过99%的村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但苏北某市仅有9个村启动了集体经济收益分红。苏北某县反映,尽管已经全面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但是该县231个涉农村居,只有一个村实现分红。被征地村安排发展留用地缺少长远考虑。《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农村集体土地依法被征收为国有土地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被征收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为被征地村安排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部分地方反映,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后,资产拆迁变资金,大多数没有安排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不少村级集体资金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股份分红。
  二是各类要素向乡村集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乡村人才、土地、科技等各类要素集聚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撑,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不畅,农村发展面临“有资源、缺要素”。乡村振兴人才严重匮乏。目前不少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是缺少带动这些新业态及二三产业发展的能人。高水平人才大多还是选择流向城市,苏南留住人才情况较好些,苏北更为困难,留不住人。“用地难”成为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指标偏少一直是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我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难以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盘活村庄存量建设用地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民宿停车场的修建还是靠占用镇里工业用地的指标才得以解决的。省里在保障基层产业发展用地方面制定了不少好政策,但是落不了地。此外,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有待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需要加快,编制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高端” “洋气”,也要结合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等元素,保留村庄原有的个性和风情。
  为此,我代表调研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我省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排头兵,要进一步扩大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规模,落实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保障政策,多种形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些地方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动村民就业、鼓励支持村民创业、培育农业发展新业态、推动村企联合等多种路径带动农民增收,取得了较好成效,相关做法值得借鉴推广。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富民增收的新路径,实现农民富裕富足。三是推动要素资源下乡,健全农民增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拿出过硬的政策举措,实实在在地助力人才、土地和资金顺畅“流向”乡村,让人才、资金留得下、用得上、见实效。
[ 主持人 ]:

  刚才10位委员和代表做了评议发言,这都是我们在前期调研过程中,针对基层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调研组推荐的委员和代表作的发言。
  第一项议程就到这里。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各部门负责同志作回应发言。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综合考虑了评议内容的代表性和梳理出的问题清单情况,请8个部门的负责同志现场作回应发言。省政府的工作报告和相关专题调研报告已经比较全面的反映了部门所做的工作,请作回应发言的部门负责同志紧扣问题清单,开门见山,针对问题讲打算、讲举措,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首先,请省农业农村厅杨时云厅长发言。
[ 杨时云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

  本次评议清单上提出了23个问题,刚才10位委员、代表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建议,我从五个方面作个简要回应。
  一、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和提升种粮效益的问题。重点从耕地保护与稳粮增效两端发力,确保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740亿斤以上。一是重保护,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两区”为重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二是调结构,推动100-300亩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广“稻渔”共作、种养结合等高效模式。三是稳政策,落实好种粮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种粮“两个积极性”。
  二、关于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问题。突出“六强”(质量强、生态强、装备强、“数字”强、主体强、链条强),通过梯次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进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抓质量安全,实施十万规模主体入网监管行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巡查监管、产品追溯、农事电子档案管理、信用管理四个全覆盖。二是抓主体培育,重点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每个县(市、区)至少培育一个10亿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抓链条延伸,加快农业全产链超千亿重点链(优质稻米)和超百亿典型县建设,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四是抓品牌打造,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培育一批强影响力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公用品牌。到今年底,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2%。
  三、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问题。重点聚焦高标准农田、农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三个方向,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旱涝保收、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每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新建投资标准提高至每亩3000元。二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重点是实施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机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两大行动”,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作业中的应用。三是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
  四、关于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问题。重点推动科技、种业、人才三个创新,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在科技创新上,利用南京农高区、农创园等一批国字号平台,突出重大科技需求和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两大导向,着力在科技关键问题上联合攻关。二是在种业振兴上,重点实施“五大工程”,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品种。三是人才振兴上,尽快制定印发实施意见,促进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建设。
  五、关于农民和村集体增收的问题。重点抓三个方面工作,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一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二是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积极发展“四种类型”新经济形态,选树推介100个典型,示范引领全省面上工作开展。三是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深入挖掘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改革富民潜力,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我们将对提出的问题,逐一细化落实,加快推动解决,也恳请各位领导、委员、代表继续给予监督指导。
[ 主持人 ]:

  现在,请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发言。
[ 葛道凯 省教育厅厅长 ]: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大家好!十分感谢各位委员、代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关注,特别是各位委员、代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相关教育问题把握的十分精准,指导性很强。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作一点补充汇报。
  一、关于城乡教育差距问题
  近年来,为了推进缩小差距,我们加强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建机制、出标准。五年来建立了7项农村义务教育长效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办学标准,并在近两年投资21.6亿元用于“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另一方面强弱项、补短板,近五年共招收1.6万名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同时对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倾斜政策。
  下一步,我们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方面抓三件事儿。一是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建设奖补力度,乡镇学校经费投入水平要高于城区学校。三是“十四五”期间,继续招收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1万名,并建立农村教师全员培训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轮岗交流。
  二、关于农村中小学“空心化”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补充几个情况:2019年,教育部通报的江苏1.2万名疑似辍学学生(主要在农村)全部动态清零;150.6万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子女中,有85.8%进入公办学校就读;2019年以来全力打造覆盖中小学各学段的“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综合访问量达14.6亿人次,让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下一步,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针对农村学生向城镇学校集聚现象,合理规划保留和撤并“两类学校”,推动闲置的132所校舍更好地用于乡村学前教育、校外教育及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二是建立“一对一”关爱、“点对点”教育、常态化排查机制,坚决防止辍学问题反复。同时,及时对接民政数据库,对原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应助尽助。三是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集团、名校托管等,让农村孩子享有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关于高校作用发挥问题
  目前,全省有20所涉农专业的高校,59个涉农专业。去年开始,有4个高职院校6个涉农专业招收农民工1860人、农民200人,开展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另外,高校也通过55个省级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83个省级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基地,年培训农民达十余万人次。此外,高校每年还招收1200名农村定向免学费医学生,服务农村卫生事业。
  下一步,继续抓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20所高校申报举办农产品电商运营、植保无人飞机应用等涉农专业,支持新型涉农人才培养。二是支持更多高校扩大面向社会招生的规模,提升农民(工)学历和技能。三是指导相关高校为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我们将认真落实今天会议精神,下大力气、用真功夫不断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发挥好乡村振兴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主持人 ]:

  现在,请省民政厅吕德明厅长发言。
[ 吕德明 省民政厅厅长 ]:

  首先,衷心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和各位代表长期以来对民政工作的关心支持。委员和代表们提出的农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婚丧陋俗、农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意愿不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针见血,确实是我们工作中的短板弱项、痛点和堵点。我们将照单全收,深刻剖析成因,认真加以整改,切实提高农村民政工作水平。
  一、关于充分激发村级组织自治活力。我们将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借今年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契机,通过省级示范培训、各地普遍培训的方式,提高村级组织及其“带头人”能力;二是规范实施“四议两公开”、村民小组“微自治”、农村社区协商等制度。三是将农村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发挥作用情况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质量考核内容,加大推进力度。四是通过推广先进经验、优秀案例,组织村民共商共议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自治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大力弘扬农村婚丧新风尚。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现象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引导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任重道远:一是强化正面引导,规范婚姻登记颁证程序,举办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等活动。推广全省3个国家级、15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经验,深化婚俗改革。二是制定殡、葬、祭礼仪指引,引导薄养厚葬向文明礼葬转变。三是推进“互联网+殡葬改革”,开通“云祭扫”服务,引导群众云端追思、摈弃陋习。四是大力推广宿迁市“人情新风宿9条”,海安市“四树五禁”,昆山市“红7条”“白9条”等经验,培树简礼重情、孝亲敬老文明风尚。
  三、关于切实提高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水平。针对我省农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偏低的问题,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生活不习惯、集中供养后供养经费不直接发放给个人、不愿受敬老院约束、不满意敬老院服务条件等,下一步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一是从观念上加强引导。二是从政策制度上优化完善。三是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经引导后仍不愿意集中供养的对象,实行结对关爱照料,确保“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四、关于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一是分层次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县级层面重点建设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机构;乡镇层面重点推动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层面强化日间照料中心站点等服务设施功能。二是利用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契机,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等公共设施。三是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四是引导鼓励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服务企业拓展农村养老服务市场。
[ 主持人 ]:

  现在,请省财政厅倪国强副厅长发言。
[ 倪国强 省财政厅副厅长 ]: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评议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政策问题。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我省形成了《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到“十四五”期末,省、市、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目前,方案已报中央农办审批。方案明确了计提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水利建设、现代种业提升等12个方面。据了解,中央正在制定相应考核办法,规范土地出让收入计提使用。下一步,省将按照中央审核意见,出台我省具体政策措施和考核办法。
  二、关于支农项目和资金问题。近年来,省财政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持续加大,2020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总额达3385.52亿元,增幅14.29%。2018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经省人大批准,省财政统筹整合19项专项资金集中支持苏北农房改善,其中包括农桥建设和一事一议奖补资金。3年来,省财政共下达191亿元,支持改善农房超过32万户。下一步,省财政厅将调整完善资金支出结构,并积极向中央争取补助,切实加大对农村民生实事支持力度。
  三、关于乡村建设县乡投入占比问题。省财政厅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十三五”时期,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902.4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省级支出占全省比重由17.1%逐步提高到19.9%,有效缓解了市县筹资压力。同时,省财政厅还积极构建“三农”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综合运用政府债券、政府投资基金、农业保险等多种方式,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四、关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问题。省财政厅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全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将原31项省级涉农专项资金归并整合为六大类15项。允许市县在完成约束性任务的前提下,将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涉农资金纳入同一资金池,打捆整合使用,充分赋予市县统筹整合自主权。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调整优化并科学设置任务清单,压缩约束性任务比重,赋予地方更大统筹整合自主权。
  五、关于农业保险相关问题。截至2020年底,我省农业保险险种已从起初5个增加至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机械等67个,其中,省以上财政给予农户保险费补贴的险种已达到51个。全省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约4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安排的保费补贴资金占80%左右,农民仅需自缴20%左右。2021年省财政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3.8亿元,同时,深入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有效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下一步,省财政厅将积极探索完善省级财政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奖补险种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农户受益程度高、使用绩效好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收入保险等逐步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同时,会同省银保监等部门鼓励农业保险机构探索开发特色农业保险险种,科学合理拟定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的条款。
[ 主持人 ]:

  现在,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陈健副厅长发言。
[ 陈健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

  感谢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代表长期以来对人社工作的关心指导和监督!下面,我就涉及人社部门的两个问题作个认真回应。
  第一个问题:关于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愿不强的问题。积极引导促进更多农民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门或者多门技能实现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非常重要的渠道之一。“十三五”以来,我们累计开展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88万人次。这次委员和代表们反映的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愿不强的问题,我们感觉在全省范围不同程度存在,所以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问题、解决问题。一是增强项目培训的精准性,来解决农民“不愿培”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突出农民就业占比较高的行业,比如说传统的建筑、维修、家政、保安等职业,在这个方面我们要把培训做精、做深、做大。第二个方面,还要围绕新经济、新业态、新工种的市场需求,结合农民群体特点,拓展一批农民想参加、能参加的项目,让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增强服务的可及性,来解决农民“不知道”的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但是农民不知晓,所以我们下一步要依托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平台,广泛向农民群体宣传,同时还要问需于农民,针对性地发布培训项目、培训机构的目录和企业招聘的信息等等。要大力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农民比较熟悉和方便的手机APP等线上培训系统,努力打造农民能够知道、能够找到、能够用到的“三到”服务体系。三是增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来解决农民“不满意”的问题。我想农民不满意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技能培训和市场的需求是不是贴得很紧,农民通过培训以后在市场的就业机会是不是能够大大增加、收入能不能有一个稳固的来源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加快政府培训补贴、培训市场改革,通过购买培训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优质资源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发挥好一些领军企业培训主体的作用,来优化农民培训项目评价的标准,加大实践操作考核的比重,通过“教室+田间”双课堂的培训模式,让农民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增收。
  第二个问题:关于乡村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加强乡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是近年来全省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到去年底,全省基层事业单位专技人才已经达到35万人,占全省事业单位专技人才总量的28%。但是我们感觉到与基层人才需求相比较而言,我们在这方面还有薄弱环节,还有较大的差距。下一步,我们要在着力破解基层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上花更大的力气和功夫。一方面,围绕“招得来”要持续发力。我们感觉要注重发挥人事政策的倾斜和引领人才流动的作用,所以我们把经济薄弱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岗位开考比例由原来的1:3放到1:2、1:1,同时,简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公开招聘的程序,基层可以直接通过面试考核来确定聘用人选,每年定向培养不少于1200名乡村医生和2000名乡村教师,招募不少于4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医、支农和帮扶乡村振兴等工作。同时,要健全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常态化机制,引导智力资源向乡村下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围绕“留得住”上做足文章。今年,我们已经会同有关部门专门出台了面向基层教育、卫生、农业等事业单位“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政策,把基层事业单位的专技岗位设计为定向岗位,单独制定职称评价标准,所评职称在定向岗位上使用,让我们的人才沉下去以后还能够留得住。同时,针对“三支一扶”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基层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专项招聘等一系列措施。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谢谢!
[ 主持人 ]:

  现在,请省自然资源厅刘聪厅长发言。
[ 刘聪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 ]:

  首先,衷心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和各位委员、代表,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指导和支持。基层反映和评议指出的问题,说明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一、注重规划引领,强化乡村发展空间保障。2019年我们在编制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的同时,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试点,目前完成911个村规划。我们将结合城镇化推进和镇村布局规划实施,编制管用好用的村庄规划;把村庄发展方向、分类弄清楚,统筹安排好农民居住、产业发展和设施等各类用地布局,进一步拓展用地空间。深入开展“共绘苏乡”活动,探索建立驻镇驻村规划师制度,坚持开门编规划,充分调动村民、村两委和乡贤能人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积极性,将成果纳入村规民约,使村庄规划彰显地方特色,更加“接地气”。
  二、落实用地指标,保障乡村发展项目及时落地。一是强化计划保障。2019年,我厅和农业农村厅印发文件,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乡村振兴。近期我们将出台工作细则,进一步明确项目用地布局统筹、要素保障、优化审批等,要求每年安排农村发展用地新增计划不低于省下达的5%,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的由省级保障。去年全省安排融合发展项目用地计划1.26万亩,占全省新增的8.14%。我们将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地方严格落实政策,全力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和指导项目合理选址,做到合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二是做好农民住房用地保障。单列下达用地计划并据实核销,推动建立联审联办制度,确保农民住有所居。三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设施农用地经乡镇(街道)审核备案后即可使用,不需审批。去年以来,全省备案项目1800个,规模8.04万亩。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备案服务效能,指导地方落实落细政策,做到合理选址、科学布局,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国家要求,设施农用地应坚持农地农用,需要纳入建设用地管理的,指导地方办理好相关手续。精准落实中央关于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避免“一刀切”现象,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尽量避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少量确实难以避让的,允许使用,严格落实占用规模和比例“双控”要求并及时补划到位。另外,全力保障殡葬设施等特殊用地需求。
  三、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每一寸土地的利用效益。深入推进增减挂钩工作,做到“先安置后搬迁”。全省累计跨县域调剂指标6.15万亩,资金547.26亿元。我们将积极组织指标调剂,筹集农村发展资金;节余指标优先保障当地乡村发展,收益全部返还所在农村。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去年试点以来全省入市1.1万亩,金额22.41亿元。我们将积极推进试点,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范收益管理,维护好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我们将通过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等,有效集聚农村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乡村发展腾出更多空间,促进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增长,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 主持人 ]:

  现在,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周岚厅长同志发言。
[ 周岚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 ]:

  首先,衷心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及各位委员、代表对我厅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帮助支持。本次评议涉及我厅的问题,主要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农房建设和乡镇污水处理方面。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江苏城镇密集、人口密集,工业化、现代化水平较高,地貌平坦,交通便利,这些因素决定了我省同山环水绕、人口稀少的中西部地区不同,能够达到国家级传统村落水平的村庄不多。为了结合省情保护好传统村落,我省在全国率先发布省政府令《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据此,我厅会同文旅、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深入挖掘乡村历史资源,先后公布了四批364个省级传统村落。同时,我们将传统村落作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优先支持对象,推动在保护乡愁的同时实现传统村落的当代发展,已命名的40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超过1/3是传统村落。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并争取在《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修订中增加相关内容,希望得到省人大的关心支持。
  关于农房建设。近三年我省推动实施了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此前的农房改善工作主要由地方因地制宜推动实施,省里也编制了农房设计图册,但总体使用率不高。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农村住区规划设计城市化的倾向,没有切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在推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过程中,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编制了规划设计指引和一系列农房图集,研究上线“农房建设服务网”,免费提供农民和基层使用;通过技术培训和省级示范等多种方式,引导地方在注重节约用地的同时,重视村庄布局的错落有致,尽可能结合河塘、山体、大树等自然基底,避免行列式的兵营小区。鼓励各地结合老庄台引导新建农房集聚,在乡村肌理上改善提升。要求地方结合实际提供农民多套可供选择的图纸,给农民以房屋大小、户型等的自主选择性,根据农民需要建设微菜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关于苏南农房,要求改善的呼声比较强烈。近几年无锡、苏州等地回应群众期盼,已陆续放开农房新建翻建政策。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用好乡村振兴政策,推动将农房改善工作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
  关于乡镇污水处理。在2009年实现县城都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之后,我省进一步加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底,全省共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691个,同时通过“城旁接管、就近联建”的方式基本实现了所有乡镇都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
  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建设乡镇污水处理管网,推动提高运营管理水平,近三年间我省乡镇污水处理运行比例从2018年的60%提高到2020年的83%。总体来看,苏南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较好。目前,我们正全力推动苏中苏北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省财政近3年安排专项资金13.1亿元予以支持。
[ 主持人 ]:

  现在,请省文化和旅游厅杨志纯厅长发言。
[ 杨志纯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

  一、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聚焦服务质量和效能,重点采取三个方面措施:
  一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目前全省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覆盖1000多个乡镇的基础上,通过打造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和乡村延伸。坚持文艺评奖与文化惠民相结合,组织获得全国“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的群众文艺精品赴基层和乡村巡演巡展,提升“送文化”的品质。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主题,举办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巡展,面向基层、直接下沉到乡镇巡演100场,并通过各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络服务平台进行线上直播。
  二是着力提升“送戏下乡”实效。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扶持经济薄弱地区“送戏下乡”2800场的补助经费,由原来每场4000元提升到5000元。同时,建立省级网络服务平台,构建供需精准对接和群众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戏曲进乡村”服务效能。
  三是注重加强基层群众文艺团队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在全省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就是培育“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打造“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特别是实行“送文化”与“种文化”“育文化”相结合,通过专业培训、业务辅导和经费扶持等方式,每年培育200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群众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
  二、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示范引领。围绕推进全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今年召开专题推进会,并联合农业农村等7部门出台有关《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迈进万亿元台阶,打造希望田野上的“诗和远方”。联合省信用联社推出专项支持乡村旅游的融资产品—“乡旅E贷”。创新实施“百名辅导员入驻百村”计划,通过组织专家上门、送智下乡,对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常态化、陪伴式指导。坚持示范带动,引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有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1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村镇50家,数量列全国第二。
  二是丰富优质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用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间技艺等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培育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今年以来,我们推出乡村旅游重点产品300多个、精品线路50条、特色活动108项,并上线“苏心游”乡村旅游精品馆,吸引更多游客体验乡村旅游。
  三是突出旅游为民和旅游带动。把乡村旅游纳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内容,打好“城市+景区+乡村”组合牌,引导各地完善乡村旅游道路、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服务。实施一批旅游富民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融合发展,延长“吃住行游购娱”特色产业链条,拉动乡村旅游消费。今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消费7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7%和 39.4%。
[ 主持人 ]:

  现场回应就到这里。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填写工作评议表。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暂行办法,由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省政府相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情况进行测评。请工作人员分发评议表。
[ 主持人 ]:

  这里简要说明一下,评议表上满意度一栏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请大家分别对17个部门作出评价,在对应的等次后打“√”。不打“√”或多打“√”的将不计入统计范围。此次评议涉及8个方面专题内容,每一项都和多个部门有关联,有些工作的牵头单位还涉及到党委部门,被评议的部门主要负责其中某些方面的工作;有些专题内容只是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的一部分。所以,请大家对照评议表上的评议内容进行综合考量,作出客观评价。
  现在请大家开始填写。
[ 主持人 ]:

  评议表填好后,请工作人员收取。现在休息10分钟,请工作人员抓紧计票。
  现在继续开会。刚才,工作人员对评议表进行了统计,现在我公布一下部门得分情况。
[ 主持人 ]: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潘贤掌副省长讲话。
[ 潘贤掌 ]:

  省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和审议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并开展工作评议,意义重大;就在前几天,李小敏常务副主任、魏国强副主任还召开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现代种业相关重点处理代表建议督办会,小敏常务副主任说这是省人大针对乡村振兴打了一套组合拳。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做好这次评议工作,今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调研,13个设区市和26个县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五级涉农人大代表广泛参与,大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的专题调研成果丰硕,列出的问题清单切中要害。刚才,10位委员、代表作了评议发言,8个被评议部门就相关问题作了回应,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17个部门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测评。这次工作评议,既是一次监督问效,也是一次问诊把脉,是省人大常委会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举措,对我们在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结果导向,认真抓好这次评议意见的落实,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全省面上工作。这里,我代表省政府作一表态发言。
  一、锚定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目标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明确要求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全国带好头、领好向。去年底,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赋予我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围绕“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前不久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明确了“六个率先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都与农业农村密切相关。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年初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娄书记、吴省长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将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始终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从省情农情特点出发,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出发,从工作理念、思路、举措等方面,深入创新实践,积极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江苏样本,形成特色亮点和系统化经验,确保走在前列,真正发挥“带头”“领向”的作用。最近省农业农村厅编制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了现代化的愿景,要抓好落实。
  二、坚定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即将印发的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对今后五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谋划。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一体部署推进。我们将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进一步落细落实各项措施。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创新种业发展,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乡村产业体系,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区、乡村产业振兴排头兵。在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上,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房改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在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上,围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扎实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完善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实现全面发展。
  三、笃定抓好本次工作评议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刚才测评的结果,总体令人满意(具体看现场公布情况),这是省人大常委会对省政府及各部门工作的鼓励。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对标新征程新要求,全省“三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解决。特别是这次工作评议中,各位委员和代表帮我们列出了问题清单,指出了73个问题,涉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种业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集体经济发展、环境改善、资金投入、金融保险、用地保障、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等方方面面。我们一定高度重视,照单全收,全面整改,结合审议意见,认真对照查摆,找到症结所在,明确交办部门,逐一过堂销号,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今天17个被评议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都在,大家要结合本部门职责,对相关问题主动认领,逐项拿出针对性措施,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把人大评议整改与“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有机结合起来,以点上整改带动面上工作,促进“三农”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最后,再次向省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和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恳请省人大常委会一如既往地对“三农”工作加强监督指导,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

  同志们,本次工作评议的议程已全部完成。刚才,10位委员和代表的评议发言客观实在,针对性强,结合调研实际,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突出反映了问题,真诚提出意见建议和期望;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面对问题不回避不绕弯,直奔主题谈举措,体现了解决问题的责任和决心。从测评结果看,大家对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潘贤掌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作了表态发言,提出了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举措和打算,体现了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和信心。应该说,本次工作评议达到了统一思想、强化共识、综合研判、科学建议的预期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对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对照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下一步,我们要认真做好评议的“后半篇文章”。
  一要抓好审议意见的落实。会后,省人大常委会农委及相关专工委将梳理本次会议期间委员、代表们的审议评议发言,形成综合性的审议意见提请主任会议通过后,反馈给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办理。按照工作评议方案,我们还将于10月份召开审议意见及相关问题反馈座谈会,希望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研究提出务实举措,于3个月后反馈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为满意度测评工作做好准备。一方面要紧盯审议意见的内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办理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从全省乡村振兴工作的大局出发,把审议意见的落实作为一个契机,全面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聚力攻坚、系统推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江苏样板”。
  二要推动重点问题的解决。此次评议中所列的问题清单共有73条,比2018年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询问时的49个问题,多了24条。这些问题既有老问题,也有新情况、新问题。问题多了,体现的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的期望更高了,说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重视工作质量。希望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紧扣决策部署的要点、政策落实的难点、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聚焦解决问题,聚力补好短板,全面加快乡村振兴。
  三要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已经实施,乡村振兴不仅是工作责任,还是政治责任,也是法律责任,省人大及常委会相关专工委既要围绕评议意见落实情况加强跟踪督办,还要对促进乡村振兴的法律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持续监督。不仅要把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反映在人大每年的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中,还要针对重点议题、重要内容、重大问题,及时通过执法检查、重点代表建议督办、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作出重大事项决定等形式,予以关注和回应,充分展现新时代人大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服务大局的担当,为我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人大贡献!
  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