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按下就业促进“快进键”
2023-09-27 15:15  来源:人民与权力  作者:丁一

零工市场“不打烊”让零工有了“避风港”;“校企共建”模式推动“毕业即上岗”;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助力毕业生“手持”适应市场需求的“一技之长”;15分钟就业服务圈赋能“家门口”就业……

为进一步服务和保障好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宝娟带领执法检查组于7月至9月在全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9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检查“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一法一条例”在我省贯彻实施得如何,全省在就业促进工作方面有哪些成效与不足?审议中,常委会委员和列席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

注重经济引领 扩大就业添动力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基本保障。据统计,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城乡新增就业人口200万人左右。执法检查组在调研中看到,各地在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苏州市将产业、财税、金融等方面带动就业情况纳入重大项目评估范畴,2019年以来,累计启动重大建设项目1879个,带动就业超90万人;宿迁市着力思考通过农业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激活乡村人才动能。对于进一步打好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导向拳”,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们还有着更高的期待。

“当前江苏创业带动就业力度还不够,报告在导向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福田指出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的重要意义,引发不少与会人员的共鸣。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孔令俊委员认为,要打造“双创”升级版,培育壮大更多创业主体,提高创业扶持的精准性和导向性,加大对科技型创业创新、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创业的扶持。

如何助力江苏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作为列席人员,连云港市连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江锦峰建议,深入研究江苏发展模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等与就业弹性的具体关系,加快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的新业态,促进新岗位新就业空间与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相得益彰,更好地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要走出部分制造业企业增值力低导致的就业困境,关键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即制造业要向两端延伸——前端的研发、后端市场的服务。

“全国90%的企业是中小微企业,怎样把中小微企业经济发展起来,这是根本。80%的就业由中小微企业来吸纳的,所以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省人大民宗侨外委委员程纯认为,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其生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稳定就业增长基本盘。

强化政策支持 就业优先有保障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做好政策的联动和衔接,贯通融合、同向发力,才能充分发挥政策效能。

“加强部门协同互动,争取在政策性岗位开发、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平台经济稳就业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省人大监察司法委委员张锋认为,要在完善工作举措、健全政策体系上下功夫,打好减负稳岗多就业的政策组合拳,构建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

省妇联主席朱劲松委员关注到,今年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并专门对人社部门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她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生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联动,让这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挑战性很强的工作落地落实。

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网络主播、“摆摊大军”……各类新业态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这部分人群就业以及收入是否稳定?”“他们本该享受的权利有没有享受到?”现场,围绕灵活用工政策的问题讨论不断。“现在满大街都是美团外卖员、跑腿等,但灵活就业政策却带有歧视性,我们要重视这部分群体的权益保护。”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周英认为,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管理服务、用工制度和社保政策等还有很大完善空间,需要围绕新业态出台更多符合实际、接地气的政策和制度。

积极做优服务 就业促进更精准

2023年,江苏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预计突破73万人,增幅近10%,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难度。新形势下,精准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尤为重要。

“我们高校历来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成立就业工作指导小组,了解就业问题,疏解心理压力,访企拓岗。”谈及这一话题,列席的省人大代表,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副院长王莉感触很深,她提出目前高校毕业就业工作专业人员的配置要求尚缺乏文件支持,学校就业部门很难落实,希望在这一点上有所完善。

走进淮海技师学院,学生们正在“模拟产线”上“各司其职”,分选、测试、清洗,通过实操学习光伏组件制造工艺流程。这是今年8月执法检查组赴宿迁开展调研时看到的场景。得益于苏宿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提供的人力资源中介、人才测评、人才培训、配套服务等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市场和就业需求在这里实现了精准匹配。

各类技能人才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强化能力拉动就业,多地开展了项目制、定向式、订单式培训,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衔接融合。为了把这一服务做细,列席的宿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秀明建议,在农民培育方面,要重点围绕不同类型农民的特点、专长、理论水平等,分层分类有序开展培训活动,实现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有机融合,教育培训与职称、技能评定目标相结合,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数字赋能,为就业创业服务插上“智慧翅膀”。为加快就业工作数字化转型,服务规范保障就业,列席的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尹哲强建议,进一步优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就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省内招聘网络以及人才信息网等平台资源,建立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用工人事人才支撑的一体化协同平台,推动全省就业服务“一张网”。

当前,稳就业任务依然繁重。通过此次审议,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了使命担当。相信在法治的护航下,各方的努力下,全省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一法一条例”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能力,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的宏伟目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