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代表专访 > 正文
传经典、推后浪、接地气,激活传统文化“年青态”
2021-03-07 14:55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 原文链接    作者:周永金 翟玉佳
  当“国潮”成为年轻人新的时尚,当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破圈”相拥,青年一代开始挑起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的大梁,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如何激活年青一代的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2021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传过接力棒,让“后浪”成为戏曲生力军
  实验昆剧《椅子》、小剧场京剧《鉴证》、融合青春气息的经典版昆剧《玉簪记》……如今,传统戏曲兼具实验性和创新性,中青年人才的“入局”,让传统戏曲有了别样风味。
  “戏曲发展靠的是人才,要系统地培养人才,待遇和政策的扶持是不可或缺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剧团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说。
  除在待遇和政策上进行扶持外,陈澄还建议充分发挥师带徒的模式,通过“一对一”的传承模式,让中生代牵手青年演员,把经典留在舞台。
  “戏曲传承,就是年轻演员通过学习老艺术家的一招一式,以‘传帮带’的形式将传统传下去。”因此,陈澄特别建议要加强对各剧种名家的保护,激发其更大的创作空间。
  “要以最宽松的氛围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以更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为研究、创作和传承等工作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激励名家名师‘请进来’‘走出去’,让青年演员有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陈澄说。
  文化“就青年”,推动传统技艺“市场化”
  “景物依稀,人事全非,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哟……”一曲《重临西湖》,评弹和摇滚的融合,给听众带来平行时空之感。“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不能一条腿走路,除了固有受众外,还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接触评弹,了解评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盛小云说。
  在她看来,评弹传承不仅依靠评弹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迎合青少年的兴趣点,推动传统技艺“市场化”。
  “评弹要‘就青年’,不断培养青年受众,让更多人在文化的浸润下成长。”盛小云说。同时,在评弹人才的培养上,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要将“师徒制”传统带进学校。
  “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到码头上学习,这个经历也让我更快适应舞台。未来是否能延续这一传统,融合‘师徒制’和‘学院制’,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提升专业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
  沉下心、俯下身,文学创作要有“烟火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范小青看来,年轻作家要基于生活积累,做好思想积累。“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有对生活的敏感,并慢慢磨练文笔。”
  青年作家如何写出更好的作品?范小青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给予启迪:“我年轻时经常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一些小文章,这些文章一方面给我鼓励,指引我继续写作,另一方面,也告诉我受众喜欢什么,我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范小青认为,无论在哪个时代,年轻作家都要深入一线,去感受,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其小说《桂香街》,以“接地气”的诗意与温情打动了一批一批人,小说里的人物和环境,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激发读者共情。
  “当时为了写作这个作品,我走访了10多位社区工作者,从他们的故事里汲取养分,年轻作者要写出好作品,深入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如此才能写出打动人的好作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