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代表专访 > 正文
代表委员畅谈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型步伐,提升发展“含绿量”
2021-03-07 10:04    来源:新华日报 | 原文链接    作者:付奇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专门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转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巩固战果,
  以更高标准助推更好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十三五”期间,江苏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立足新起点,坚持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不仅要守好“战果”,还要以更加严格更为全面深入的规划、机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希望国家支持江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暨美丽中国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宋青建议,在福建、江西、贵州和海南4个试验区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建工作,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加大试验区建设力度,探索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从这个角度看,江苏完全具备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基础条件,也有能力建成生态良好、生活宜居、社会文明、绿色发展、文化繁荣的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标杆省份。
  “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节水优先战略,这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强化节水观念,健全节水管理体制。”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厅长陈杰建议,编制节约用水规划、制定节水标准、建立指标体系、编制用水定额、用水监督管理等。创新节水激励机制,加大对违反节水规定的处罚力度,把节约用水的理念、措施、责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社会各领域,推动形成有利于节水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建议,研究制定低碳产业专项发展规划,重点就风电、光伏、核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以及大型储能、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装备研发,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传递清晰信号,引导市场预期。此外,全面推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治理水平高的企业,在应急管控期间,免于执行停限产规定,以差异化管控激励先进。
  优化结构,
  推动能源生产清洁化
  我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偏重、偏煤的特点较为明显,能源对外依存度非常大,优化能源结构的需求更为迫切。这样的背景下,建设能源互联网,成为加快推动能源电力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
  “当前亟需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范围高效配置,解决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叶飞说,利用能源互联网协同规划、协同调度、协同管理的优势,可以增强可再生能源与其他能源之间的协同,有效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多元发展的能源体系,有效推动我国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
  助推能源转型,既要落实新发展理念,也要加强各类政策服务保障。“无论是新能源转型还是碳排放权交易,都离不开金融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建议,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比如,以碳中和为约束,修订绿色金融界定标准,包括绿色项目的界定、绿色债券的评估认证标准等,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如支持绿色低碳项目的再贷款项目等。还可以采取市场化方式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向相关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提升“含绿量”,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这就需要在绿色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各类市场主体各司其职,不断进行绿色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表示,随着国家环保政策逐步加码,工业烟气排放标准不断收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在环保设备上的投入,环保产业市场也是如火如荼。作为一家进行绿色生产技术创新的企业,要率先抢抓绿色转型机遇,加紧推进自身水泥与焦化环保技术升级,建成更多建材行业示范工程项目。
  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十三五”期间,我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4家、绿色园区1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家,认定首批省级绿色工厂97家,新型墙材、散装水泥等绿色建材产品全面应用。
  “‘十四五’期间,江苏制造业要在推进产业绿色安全发展上走在前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切实提高江苏制造的‘含绿量’。”全国人大代表、省工信厅厅长谢志成表示,这就需要多措并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今年,我省将加强能耗强度目标检测预警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重点耗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节能监察执法;推行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培育绿色工厂150家、绿色园区2家,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体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