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代表专访 > 正文
“补短”“修长”关键核心技术,夯实国家强盛之基
2021-03-09 14:37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 原文链接    作者:苑青青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1年全国两会上 ,“科技创新”成为江苏代表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让科技拥抱市场,以举国之力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
  “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关键,但用力不能盲目。要瞄准重点精准发力、快速反应。”全国人大代表、无锡产业发展集团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事业部设备运维部经理赵伟表示,政府部门需充分组织调研,梳理出先进制造业体系中的核心技术短板,举国家之力聚焦重点领域,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快推进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赵伟
  赵伟认为,科研经费是补核心技术短板的底气。“十三五”时期,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预计2.4万亿元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2020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赵伟建议,国家财政应当继续加大科研投入,让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活水。
  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赵伟表示,科技创新要面向社会,充分拥抱市场,吸引更多民间力量: “要搭建政府为主导的共享研发平台,有序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承担更多科研任务。”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实现换道超车
  国防科技是国之利器,是国家强盛之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结合自身多年国防科技创新经验,建议国家加快强化探测感知等重点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带动国家创新体系中其他主体、其他单元能力的提升。他认为,“补短”“修长”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胡明春
  胡明春说,“十三五”以来,我国探测感知技术实现了由国际跟跑向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巨大跨越。接下来,就是 “提档升级”。
  胡明春呼吁,国家要加快推动形成振兴实业、硬核创新的全社会共识,同时还要警惕一哄而上,以免造成资源浪费。他提议,将科研攻关的切入点瞄准前沿探索领域,在原始创新上下更大的功夫,把从0到1的突破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形成引领优势,实现换道超车,为推动我国探测感知变革提供坚实支撑。
  技术赋能绿色升级,推动支柱型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许多企业在风雨中前行。全国人大代表、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轧钢厂三轧车间副主任杨庚豹说,疫情让我国钢铁行业的短板愈加凸显,同时,也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杨庚豹
  从量上来看,我国钢铁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较好。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0.53亿吨,中国钢铁企业基本保持满负荷生产,发挥出了保供应、促发展的压舱石作用。但杨庚豹在调研中发现,我国钢铁的“质”仍有可提升空间。他说:“国内钢铁企业受制于原料进口的局面较为严重,各家钢铁企业的环保程度、高品质钢研发投入、自动化生产程度较低。”
  低碳发展大潮下,绿色转型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杨庚豹认为,要用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升级,让低成本、高质量和绿色低碳成为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建议,钢铁企业要持续进行生产设备与技术升级,多增加研究新品的投入资金,在达到超低排放的同时,生产出高品质的钢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