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代表专访 > 正文
代表谈科技创新
2021-03-10 23:05    来源:人民与权力 | 原文链接    作者:阚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9次提及“科技创新”一词,作为牵动“十四五”发展全局的关键之一,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发令枪已经打响,江苏如何发挥科教大省优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王秦代表: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在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科技创新已被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厅长王秦说,近年来,江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当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国家技术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全国超过1/5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王秦说,江苏将在“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期间,江苏科技创新工作如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王秦表示,江苏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科技与人才强省战略,力争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争创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对于江苏未来科技创新工作发展需要,王秦建议,支持江苏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江苏先后启动建设了三大实验室,其中,紫金山实验室已经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毫米波通讯芯片,姑苏实验室启动建设了亚洲最大规模的高通量材料设计平台,太湖实验室先后研制深海深渊领域的大国重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将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整体布局,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江苏的贡献。
  王贻芳代表:以基础研究撬动全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强调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并明确了中央本级财政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看来,做好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走上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要想做好基础研究,健全稳定支持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聚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方向,力争实现重大突破。”
  王贻芳建议,江苏要下大力气支持有基础的大学开展更高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建设好“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增加对人才的投入,稳定现有人才,招聘新人才;下大力气引进新的团队或与国内一流团队合作,开展国际领先的前沿研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特别是大科学装置落户江苏;增加对科研平台的投入,建设一流的科研基地,争取国际一流的成果;建设一批一流的科研院所,包括新建或改扩建。
  王巍代表:为企业创新推开“机遇之窗”
  科技创新,企业要唱主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这正是企业所关心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装配制造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巍表示,这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延续执行研发费用优惠等政策,提振了企业创新的信心,为企业创新注入动力。
  前不久,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首单落地,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正是大飞机背后的一支江苏团队。王巍表示,目前,公司承担着C919大型客机复合材料零部件中40%以上研制份额,为国产大飞机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前,我以高技能人才的身份来到江苏。人才是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希望国家和江苏对于高科技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能够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核心人才中长期激励机制,运用薪酬+股权激励等方式,有效留住核心骨干人员并充分激发其创新创效潜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