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发言集萃 > 正文
共商国是聚伟力 众志成城开新局——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2021-03-06 22:11    来源:人民与权力 | 原文链接    作者:杨洋 明盼 微之
  春天的盛会,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目标”……回望来路,我们自豪无比;“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放眼明天,我们信心满怀。今年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凝聚着国人的担当和力量,分享着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新起点呈现新气象,新征程须有新作为。3月6日下午,江苏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就创新发展、乡村振兴、民生保障、文化繁荣等方面纷纷建言。
  提质增效,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向世人展现了一份扎实而精彩的“中国答卷”。
  这份答卷丈量着发展的力度,不仅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报告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优异答卷。”“回顾过往,我们的成绩单干货满满、来之不易。”……在代表们看来,这份报告充分展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机活力和强大韧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然,要充分激发经济活力,离不开也必须依靠创新。在盐城市委书记戴源代表看来,要立足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平衡、生产制造与配套服务平衡、创新要素与产业集群平衡、区域特色与资源优势平衡,统筹分工协作、融合共生、人才引领,全力释放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同时,他提出,要坚定不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步伐,着力将实验室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扎实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我们发现,当前核心技术仍存在受制于人、产业大而不强等突出问题。”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代表说,应继续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供应能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抓好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持续支持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凝聚强大合力,激发创新活力。
  对于始终带领团队不断啃下技术“硬骨头”,一次次实现技术攻关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闫丽娟代表,深知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她认为,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加大对原创成果和原理性发明的支持力度,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同时系统性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关注企业实验室发展,壮大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
  来自医药企业的江苏恒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代表说,国家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市场投入为主,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生物医药产业要在国家战略引导下,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推动新医药新装备发展;在政府的指导和鼓励下,通过效率提升保持企业活力,以积极心态面对复杂环境,更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南通亚萍国际购物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亚萍代表也提出,企业要发展,必须将提升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上动脑筋、下功夫。
  乡村振兴,既要有“颜值”也要有“内涵”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守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乡村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如今,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国家乡村振兴局也正式挂牌,在全面振兴乡村的道路上又迈开坚实的一大步。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代表说,以乡村振兴为牵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补短板、促发展、树样板,特别要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农业。”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副镇长聂永平代表说,帮助农民增收,达到乡村振兴长效化、精细化和品牌化;做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农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无锡市市长杜小刚代表也认为,助力乡村振兴需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塑造美丽城市形象,通过除旧布新、提升内涵,以点带面方式打造一批城乡融合先导区、美丽乡村示范带,让广大农村群众都早日过上与现代城镇生活。
  当前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异常火爆,如何把这些融入到乡村振兴,促进村民富起来,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代表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打造乡村旅游,不能高大上,要接地气,做到小而优、小而特。他建议要精准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以党建引领,管理好班子,促进产业发展,打造群众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同时,他也坦言,如要更好地展现民富村强,还需各级村镇给予村一级更有利更宽松更优惠的条件,以聚集更多更优质的资产和资源。对于政策的支持上,徐州市副市长王维峰代表认为,要加快完善乡村振兴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健全中央、地方财政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加大对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应用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支持力度,让地方优势种质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无人居住”“房屋闲置”,在一些地方“空心村”情况还有存在,可见乡村振兴中人的重要性,尤其是敢闯、敢干之人。在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素明代表看来,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发挥乡贤群体的作用必不可少。他认为,应深度挖掘乡贤资源,分类完善乡贤人才库,搭建联系沟通的桥梁,创新联络服务机制;探索建立乡贤理事会,推广乡贤文化建设,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激励乡贤创业,鼓励金融机构向乡贤回归创业提供融资支持,以此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民生改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新纳入低保及特困供养近600万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的价值导向,字里行间中传递着民生的温度。“民生”历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代表们常谈常新的话题。
  如何将民生保障化为群众看的见、摸得着的事物,能够享受到的真实惠、真便捷,代表们畅谈着自己的所思所悟。
  托底民生,端稳千家万户的“饭碗”是关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代表认为,要把稳就业作为人社部门第一位工作和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稳、保、扩、提”并举,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从抓好制度体系完善、基金平稳运行、待遇合理调整、经办服务优化四方面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并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使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活力持续增强,服务发展的作用充分彰显。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报告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及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两点抓住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代表将目光聚焦于高等教育。他认为,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中应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机制,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带来的弊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用个性化的方式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着力破解多年形成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切实提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推进举措和评价方式,推动中国大学从排名一流、指标一流走向公认一流和新时代新一流。
  完善住房保障,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质量,亦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为能够给人民群众一个幸福的家,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江代表认为,应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效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对服务百姓安居乐业、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住房租赁相关的制度体系相对空缺,规范及发展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健全住房租赁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出台《住房租赁条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租购同权,对新建、改建租赁住房涉及的规划、消防、民水民电、燃气等问题统筹研究、细化落地方案,同时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住房租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住房租赁发展。”王江建议道。
  文化繁荣,让“精神食粮”更加多姿多彩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共同营造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如何让这样的图景成为现实,就在你我身边?代表们积极献策。
  “精心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此为契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代表把目光放到了文化建设和宣传上。在他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回顾江苏多年来的宣传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在前列,全省设区市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前列,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为进一步做好精神文化工作,为百姓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张爱军建议,持续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充分把握各种机会把中国价值观有效输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进在线教育法治化管理;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公园。
  “文化要更好服务地百姓,带动百姓致富。”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王芳代表建议,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服务带动当地发展的有力武器。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激发传统文化发展活力,更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