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 发言集萃 > 正文
话愿景 绘未来——江苏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2021-03-07 23:10    来源:人民与权力 | 原文链接    作者:张明盼 赵杨洋
  3月7日上午,江苏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继续聊发展、谈民生,说期盼,下面跟随记者的视角去看看大家都说了啥?
  “放水养鱼”激发中小企业活力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群体中数量最大的主体,在发展经济、吸纳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困境,如研发能力不足、融资难、税收压力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人大代表们对此很是关心。“在帮助企业纾困,特别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物联网技术+活抵押+司法确认’大有用武之地。”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代表说,银行和政府对这方面要重视与推广,同时,引导企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技术秘密管理,防范外方的技术知识产权“馅饼”变成“陷阱”。宿迁广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代表也有相同看法。他建议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成果保护,打造更加高效立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当前电商企业发展还处于“快车道上”,势头比较迅猛,王利平认为,要支持跨境电商健康发展,针对通关商检、退缴税等尽快出台明确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搭建平台主导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对中小企业的引领作用,形成抱团合力。
  技术攻坚难的问题在中小企业尤为突出,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红玲代表说,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问题尤为重要,她建议将科技制造型中小企业员工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超额累进税率降低50%,企业所得税税率降到10%,以激发科研人员研发活力。江苏省政府党组成员、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齐家滨代表则说,通过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在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社会委员会副主任钱凯法代表看来,当前给予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力度还有待加大,建议把政策优惠延续覆盖到“十四五”,保持“放水养鱼”状态。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代表期待能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探索和深化企业自主研发产品所得税返还试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发展动能。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近在身边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也必须依靠交通。目前,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交通发展之路,成为交通大国。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让交通持续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盐城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宋勇代表建议,加快推进沿海高速铁路建设和新长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全面提升客货运能级,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兰也将目光聚焦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交通建设,希望在不断巩固区域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干线运输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支线运输能力,不仅要在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以及空间地域分布上相适应,更要在系统综合运输能力上协调,形成网络辐射,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开发需要的系统综合运输能力。
  针对城市圈、都市圈及市域交通建设,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佘才高代表建议,在今年拟安排的3.65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能够列明或者切块专项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债券,支持南京都市圈高速环线建设及跨省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并给予适当补助。南通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凌屹代表提出,希望国家层面支持南通建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解决规划、资金、土地等要素问题,助力南通快速发展,为全国勇挑重担;建议对南通市探索开展市域治理现代化给予更多政策支持,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路先行,积累经验。
  “实现乡村振兴,交通是保障。”在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代表看来,统筹乡村交通效率,才能畅通振兴的出路。“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等一系列民生工程,一条条平展的硬化路通道了乡亲们家门口,但同时‘要想富先修路’的需求在农村依然需要关注,要打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畅通‘微循环’,也要加快铁路、快速公路建设,疏通‘大动脉’,进一步加强区域交通的均衡性。”
  生态建设让生活更加美好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23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一承诺和目标,让“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热词。那么,如何合理有序实施?怎样才算实现碳中和?谁来当“裁判”?“过去几年,通过不懈的投入和努力,我国在节能降耗降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春生代表认为,下一步应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近零”排放改造,在全国实施严格的环保减排要求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特别是废水排放。“要想有序推进,必须加快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路线图和保障措施,试点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动,向碳的‘净零排放’加快迈进。”
  在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代表看来,要把握“碳中和”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零碳工业体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发挥中国新能源供给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引领零碳工业的可靠支撑,并在建立独立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书记杨震代表也提出,要及早布局、抢占先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除要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完成环境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样重要。南通酸醋纤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桂泉代表说,“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系统全面统筹考虑,客观制定环保考核指标,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并科学设置环保标准,为企业环保升级改造留有适当的“窗口期”,根据环境危害程度差异化地设置排放指标,避免指标的‘宽泛化和’‘一刀切’。”
  建设美丽中国,水清、土净、天蓝……样样不能少。省水利厅厅长陈杰代表认为,要加强防洪减灾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做到洪水蓄洪有序、干支治理有序,事权划分有序。他建议国家层面加强农村水利方面的法规供给,构建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工程建好后有人管、管得好,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探索水利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路径。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秦光蔚代表则聚焦耕地质量,提出要推动耕地保护法制化,从顶层设计建立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机制及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基金,将土地出让金全部纳入发展资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支撑作用,并建议尽快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文旅体齐头并进为社会发展添彩
  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集体性、聚集性活动被取消,行业受到严重冲击。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看到这些内容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代表说,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包容文化的多样性,营造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代表建议,要促进各地剧种联动交流,加大惠民演出资金支持力度,让更多名家走出去交流。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副主任刘忠诚代表则把目光放到了公共文化服务上,他认为公共文化服务要适应数字时代新变化,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如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农家书屋、配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等,让基层群众更快更好地享受知识服务。
  在受影响的行业中,不得不提旅游业。来看一组数据:国内旅游人数同比下降52%,旅行社倒闭1万多家,社会活力呈萧条状态。“无锡在大年夜劝退游客近10万名,退房5000余间。”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代表说,虽然去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恢复程度分别高出全国5.9%和19.6%,但距离全面恢复旅游业还有一段距离。旅游业作为拉动消费的“发动机”,他提出就旅游业的各细分领域复苏情况,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全面放开低风险地区跨省游业务、会展业务,特别是学生游、亲子游、研学游等业务。
  2021冬奥会,2022冬残奥会,这两年,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不断。从事体育事业的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葛菲代表时刻关注体育发展中的安全问题,她建议在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中要明确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活动的安全责任主体,完善顶层管理制度及配套规章,从而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