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 代表团活动

罗志军接受记者访问:深化改革 推进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新一轮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江苏如何用好发展机遇,最大限度地分享改革开放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日前,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

  罗志军说,江苏是较早开始市场取向改革探索的省份,从兴办乡镇企业到发展民营经济,从创办开发园区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从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到创新驱动实践,在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江苏正是抓住用好每一次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才实现一次又一次重大发展。

  罗志军说,没有改革开放的领先,就没有江苏发展的率先。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为标志,江苏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明确要求。未来10年是江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无论是从有效应对宏观环境的复杂变化,还是从江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趋势来看,都必须把改革作为全省发展的头等大事,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推进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招”。

  罗志军说,考虑到基础条件和发展要求,江苏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按照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在江苏的率先探索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在新一轮改革中,江苏也遇到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任务艰巨、社会管理面临诸多难题等问题。罗志军说,改革进入深水区,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江苏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选准切入口、把握发力点,做到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确保中央改革部署在江苏不偏向、不走样。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新的发展,培育“强市场”的新优势,赋予“强政府”以新内涵,形成两者正向叠加效应;二是构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推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和差别化促进政策,使创新驱动成为江苏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最鲜明特征;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四是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合理诉求表达与解决、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等机制,打造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五是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考核制度,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近年来,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使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8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罗志军说,下一步,江苏将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依靠市场力量和区域差别化政策引导,形成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方式,支持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推动区域合作由产业合作向科技金融合作提升,由经济领域合作为主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拓展,全面提升江苏南北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罗志军告诉记者,改革与开放,犹如一体两翼、一车双轮。一方面,江苏要扎实推进改革,重点围绕企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三个国际化”,积极探索改革外商投资模式、外经贸体制、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倒逼改革,重点是学习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经验,支持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出口加工区结合自身特点,在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企业创造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罗志军最后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窗口期,必将释放更大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江苏要坚决破除头脑里的“深水区”,把市场经济效率活力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结合,把全面深化改革与深入实施“八项工程”紧密结合,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市场公正和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收藏本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网站概述|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