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善红:把精准扶贫作为自己履职的“份内事”
2017-02-16 13:45

  “带动更多贫困家庭致富才是真正的富裕”,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集团董事长周善红常说的一句话。 进入2017年,周善红代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扶贫:1月3日,周善红来到自己结对帮扶的省级贫困村、福建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走亲戚”,与村委班子商议扩大茶园种植规模;1月14日,到革命老区江都区郭村镇走访调研,并选在张倪村投资打造千亩现代有机农业基地;1月21日,来附近的到贫困村丁西村走访,并当场捐助6万多元,用于该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

  1月是农历腊月,正是企业最忙碌的一个时期,周善红还是放下手上的事务,马不停蹄到贫因乡村走访调研,实施精准扶贫之策。“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自己富了不算富,自己是全国人大代表、一名党员,要不忘初心,努力带动更多的人致富,那才是真正的富裕。” 周善红感慨地说。

  下党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全村309户、1341人口靠山吃山,主要种植脐橙、锥栗、茶叶等,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如何才能为当地寻找到脱贫的捷径?周善红通过调查发现,下党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湿润,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宜茶叶生长。但由于交通、销路等因素制约,当地农民种茶积极性不高。于是,周善红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种植先行、项目引领,商贸推进、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从梳理恢复茶园入手,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成片“爱心茶园”基地,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多方联系其他爱心企业前来认租茶园。

  新年伊始,周善红再次来到下党村,走遍该村角角落落,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走进一个个特困家庭,与他们促膝谈心,将关爱的温暖送进他们的心田;与村“两委”班子座谈,探讨扩大“爱心茶园”这个中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的种植规模、打响“下乡的味道”的茶叶品牌,以发展茶产业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周善红是一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里下河农村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20多年前,矢志在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他背井离乡、远赴山东、北京从事钣金行业,开始了自己的艰难的创业之路。由于能吃苦、善动脑,周善红很快在当地钣金行业小有名气,由此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并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先后成为北汽福田、上汽集团、潍柴重工、长安汽车等大型汽车集团的配套厂家。2000年,作为扬州“凤还巢”第一人,周善红回到家乡投资1亿多元,组建了万顺集团。目前,集团年销售规模突破50亿元,多次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周善红知道,个人事业做得再大、企业发展得再好,都离不开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必须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企业家应有的贡献。” 这些年来,家乡修桥筑路、扶贫济困、慈善捐款、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周善红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据统计,周善红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累计支出近3000万元。

  “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要为群众代言和发声。这是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是份内事。”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周善红认真履职,每次赴京参会前,都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广泛倾听基层群众呼声,努力为老百姓代好言,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先后提交食品安全、关爱农村困难家庭及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和工业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建议10多份。

  近年来,周善红更是将眼光投向了扶贫开发事业,把带动和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甩掉贫困的帽子作为自己履职的“份内事”,努力把回报社会的事业做得更大。

  周善红多次赴江西、陕西、福建、广西、甘肃、河北等地贫困山区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发现,经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也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要实现贫困地区脱贫,不能事事靠政府,还需要整合企业、社会力量等资源,凝聚成扶贫攻坚强大合力。”为此,周善红提出了产业进村、企业带动、项目引领,授人以渔、精准扶贫的扶贫之路。

  周善红开始加快实施万顺集团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规划。2016年12月6日,在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劳模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周善红代表万顺集团与陕西省富平县政府签订扶贫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万顺集团在该县老庙、到贤、曹村三个特困乡镇下好精准扶贫“三步棋”——第一步棋,因地制宜在老庙帮助成立花椒农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推动当地花椒规模种植,再投资兴建一个花椒油厂,对花椒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仅此一项可实现每亩花椒种植增收1500元;第二步棋,初步投资350万元,进行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预计每年可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200万元;第三步棋,成立劳务输出公司,未来几年组织当地超过2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万顺集团学习培训、就业,按每人每年纯收入3.5万计算,可为当地农民增收7000万元。

  郭村镇是当年陈毅元帅、粟裕大将领导的新四军与日伪军进行黄桥决战的战场之一,是革命老根据地。周善红和该镇党委政府多次接洽并制定计划,在张倪村投资打造包括600亩有机蔬菜大棚、200亩鱼塘、200亩家禽饲养场的现代有机农业基地,并打造“菜根香”品牌,仅此一项,预计张倪村每亩净增收2000元。

  “在扶贫工作上不搞‘锦上添花’,要做‘雪中送炭’之事。” 令周善红稍感欣慰的是,他的扶贫之路开始“开花结果”:因为茶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市场销路的解决,下党村农民发展茶业的积极性高涨,每亩效益也有过去的2400元提高到6000左右,2016年全村集体收入近23万元;3000多名来自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农民子弟在万顺集团拥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收入,其中有超过50名员工在周善红的支持下返乡创业,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