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 精彩瞬间 > 正文
【图集】全国两会上的众多“江苏好声音”从蓝图成为现实
2017-03-01 08:55:00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石小磊 仇惠栋 韩飞 张可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今年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5年来,在苏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关注民生热点,推动改革发展;5年来,全国人代会上的“江苏好声音”一一成为现实,从设立“国家公祭日”,到“预防邮路”从江苏走向全国,多少政策的背后凝聚着代表们的智慧。

  今明两天是代表委员赴京报到的日子,这5年代表委员都干了啥?来看扬子晚报记者对这些“江苏好声音”发声者的会前专访。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副主席邹建平——

  推动“国家公祭日”从建议变现实

  2014年2月25日,对于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一天。当天下午,作为“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建议者,邹建平受邀专程赴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这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当时所有人一致同意,没有人有任何疑虑。”回想起3年前的那一幕,邹建平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也身体力行推动了 “国家公祭日”成为现实。

  “事实上,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建议,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之前已经酝酿多年。”邹建平介绍,从1994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江苏省暨南京市都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各界人士参加的悼念仪式。大家同时也意识到,南京大屠杀不是南京一城一地的事,而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早在2005年,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就向全国政协提交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提案。7年后的2012年2月,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错误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次月,受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任馆长朱成山委托,邹建平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活动的建议。

  这一次,中央有关部门的回复在当年年底就到了:“由江苏省委、省政府按程序提出将每年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的申请”,国家公祭日上升为立法也正式开始进入法定程序。2014年春节前,邹建平接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电话,告知他被邀请作为建议者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邹建平立刻将工作安排做了重新调整,为了这一天,江苏人等了若干年,怎能不亲眼去见证?在常委会现场,虽然自己没有发言,但他感受到满堂的支持:“这是可想而知的,谁会不支持这样的决定?”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

  器官转运绿色通道,一年就办结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是知名的“网络大V”,不仅因为他高超的医术,也缘自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担当。回顾5年来履职历程,最令陈静瑜感到振奋的,就是提出建立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建议,仅花一年多时间就得到了圆满解决。

  2015年3月,陈静瑜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交了民航开通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建议,“每一个捐赠的器官都十分珍贵,可能挽救一个生命,但器官移植的冷缺血时间有一定的时间性,尤其是心肺供体的冷缺血时间更短,而国内航班又经常晚点延误甚至取消,导致我们此前每一次运输肺源都战战兢兢,唯恐将时间浪费在路上。”

  当年7月,陈静瑜便收到民航局的书面回复,对方表示支持。2016年5月6日,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至此国内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全面开启。“一年多办结一个涉及多部门职能的建议,这在全国都不多见。绿色通道的开通是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体现了国家关注民生为百姓服务的决心。”

  大半年过去,绿色通道给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陈静瑜给记者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振奋人心的数据:2016年,我国器官移植案例达到4080例,器官捐献量达到11296个,比上年增长近50%。每百万人口中,捐献器官比例已上升至2.98人,器官捐献总量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在他擅长的肺移植领域,2015年全国完成146例,2016年已上升到204例。“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建立后,肺源的利用率从5%增加到10%,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陈静瑜说:“问题圆满解决,这是我作为一位医疗卫生界人大代表履职中感到最为欣慰的事。”

  今年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陈静瑜坦言自己仍有遗憾,那就是去年提出的为脑死亡立法的建议并未得到落实,今年两会上,他将继续为此呼吁,从法律上给予脑死亡认可,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全国人大代表、泰兴邮政局江平路支局长何建忠——

“预防邮路”正从江苏走向全国

  今年,是泰州市泰兴邮政局江平路支局长何建忠履职的第10个年头。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何建忠都是媒体“追逐”的“建议大户”,在担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已经提交了45份建议,今年又准备了11条建议。从百姓增收到农村问题到精准扶贫再到“预防邮路”建设,作为基层代表,他的每一份建议都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说到自己最满意的建议,何建忠毫不犹豫回答:“去年我提出的两个建议都在全国推广,让我觉得很欣慰。”何建忠说的两份建议,其中一份是关于电子商务平台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何建忠想到,现在基本全国每一个村都有村邮站,村邮站工作人员对村里情况和贫困户最为了解,如果能优先帮贫困户卖掉农产品,就能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这份经过仔细调研而完成的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另一份让何建忠下足了工夫的建议,是将江苏“预防邮路”的经验推向全国,为了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邮政通信服务有机融合,利用广大邮政投递人员走千家、进万户的工作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宣传,何建忠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完善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9月16日,“预防邮路”正式从江苏走向全国。今年2月下旬,全国“预防邮路”工作推进会议在泰州召开,何建忠和他的“职务犯罪预防邮路”建设经验已在全国形成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

  多年呼吁,戏剧传承“转危为安”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当下名角名家辈出,更是吸引了大批年轻戏迷,但曾几何时,昆曲一度面临无以为继的窘境。

  作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传统戏剧传承的建议,大多得到各级政府的迅速落实。

  王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从她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开始,就先后提出了“解决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招生难的问题”等多个保护传统戏剧的建议。

  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王芳又为苏州的地方剧种“苏剧”发声呼吁。

  “当年昆曲的一批老艺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大多都以表演苏剧为生,苏剧对昆曲的传承功不可没。”王芳介绍说,苏剧艺术价值很高,被称为“滩簧之祖”,2006年就成为国家级非遗。昆曲逐渐复兴的同时,苏剧渐渐黯淡下来,“机构上变成了一个类似"剧团筹备处"的机构,依附在别的单位,导致苏剧艺术一度名存实亡。所以我在会上提出,尽快成立独立的苏剧团。”

  很快王芳的呼吁得到落实,2016年苏州成立了苏剧保护传习中心,迈出了苏剧复兴坚实的第一步。

  “从2006年《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出台,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等,都看出各级政府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并切实拿出一系列政策及条例。”王芳说,“传统戏剧在传承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够绝境逢生,并在现在逐步兴盛起来。从大环境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和政府职能部门迅速落实人大代表建议并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