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蓓_关于加快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建议
2017-03-13 14:14    来源:议案组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下,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各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机器人技术研究机构,瞄准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前沿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沈阳新松、广州数控、深圳汇川、哈工大机器人、南京埃斯顿等机器人研制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区;本土产品不断成熟,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品形成了一定竞争力。

  当前,我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难题。一是从规划布局看,工业机器人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各级政府扶持政策多出、资金碎片,存在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的问题。高端机器人以及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缺少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战略布局。同时,对企业来说工业机器人的更新换代需要大量成本,若现在大量中低端工业机器人占据了市场,将带来今后企业升级的困惑,影响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二是从市场格局看,“外强内弱”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但有资料显示,目前75%以上高精度减速器、高稳定专用伺服电机、高性能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售价居高不下。6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日本、欧洲企业垄断,随着国外机器人企业陆续进入我国并扩大产能,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空间在缩小。三是从产业内涵看,产业空心化风险明显。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以集成组装生产为主,停留在模仿、跟随和简单集成阶段,即使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品牌企业,也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核心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短时间内难以追赶。四是我国在机器人核心专利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不强。我国拥有与机器人有关的专利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但从专利质量来看,如专利类型、权利要求权利个数、PCT申请、同族专利数量等方面质量不高,表现在偏重于应用,权利要求个数较少,国际专利申请不多,同族专利数量较少,主要申请国家集中在国内。尤其是缺乏核心专利,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专利数量很少,导致我国是专利“数量巨人,质量矮子”,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我国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专利主要掌握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而不是企业,导致专利维持年限和专利布局方面欠佳。

  有分析认为,未来5到10年,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我国在 “十三五”规划和《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均将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发展领域。当前,我们应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既要看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广阔空间,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突破领域,逐步形成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打造拳头产品,提升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发展水平。为此,建议:

  一、明确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

  以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打造制造强国为目标,明确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和具体措施。优化产业布局,分层次引导各地工业机器人产业沿产业链差异化、互补化发展。加强对国际机器人技术的跟踪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尽快研究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积极培育机器人和智能装配制造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在发展模式上,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扩大与占领应用市场;以需求为导向,联合主机生产企业、关键部件生产企业、系统集成企业、重点应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工作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兼顾全国区域特点,合理布局,带动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升。

  二、突破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

  一是建议国家层面要像重视国家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一样,高度重视工业机器人的研究,集聚优势力量开展核心技术、关键器件和高端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二是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市场手段整合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整机集成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等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尽快突破机器人专用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高精密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系统配套,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减速器、伺服电机的国产化。三是面对机器人产业2.0时代,加快融入信息网络技术,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融合,加速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创新。四是引导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围绕优势制造领域的技术积淀,发挥“亲民价格、贴近服务、个性定制”三大优势,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发行业专用机器人和非标机器人,在高端装备竞争中的专用整机领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五是利用系统集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强系统集成商的发展,弥补国产机器人单体技术的不足,使自主品牌产品逐步具备与国际巨头产品竞争的能力。

  三、完善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推广环境

  一是细化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国家标准,加强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标准化生产。整合产学研用标准化技术力量,组建行业标准体系工作队伍,发挥各地骨干企业参与制订和修订标准的积极性,逐步构建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与国际接轨的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机器人测试与评定平台,提供整机性能、关键部件、安全性能、工艺性能检测服务,推动建立工业机器人第三方评价认证体系。三是着力研究中小企业应用需求与推广难点,为中小企业应用本土产品实现“机器换人”提供解决方案。鼓励生产经济型机器人本体,为机器人企业降低本体成本,实现国产机器人本体销售放量增长。四是创新财政支持模式,设立工业机器人产品推广基金,对于纳入推广示范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和贴息贷款;对于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进行财政支持与关税补贴。同时,现阶段还要注意我们既要大力推广,更要审时度势把握好节奏。从国家层面加强政策引导,低端产品不应推广,不能为了使用机器人的数量而不顾实际的简单行事,以免带来升级时的滞后和浪费,反而不利于高端机器人的发展;高端产品不能一味引进,要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留足市场,因为一旦装备,不是简单就能换下来的。要花大力气做好研发,尽快拥有国产高端工业机器人,满足国内需求,走向国际市场。

  四、加大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从研发、生产到集成应用、安装操作维护的多层次的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千人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加强工业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引进,研究制定各层级人才专项配套措施。对引进的重点领域关键人才,由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实际支付薪酬的一定比例,给予企业引才补贴。建立工业机器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建立的实训平台、高校专业学科、特色学院增加有效投入,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推进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共建机器人实验室、实训班,着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设计制造、系统集成、维修服务等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机器人技术涉及多学科领域交叉,其关键技术和元部件复杂程度高;另外,机器人的应用十分宽广,除了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服务业。我国需要花大力气,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组织协调等全面加以引导和指导,扎扎实实推进发展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