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_关于支持徐州加快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建议
2017-03-13 14:17    来源:议案组

  2008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连续实施了两轮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有力推动了徐州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振兴转型,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效。加快推动徐州转型升级,为全国同类型城市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转型经验,我们联合提出《关于支持徐州加快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议案。

  [案由]

  徐州大规模煤炭开采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煤炭已探明储量39亿吨以上,年开采量2000万吨以上,80%以上的煤炭供应苏南和华东地区,为江苏乃至全国发展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依托资源禀赋,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国家、省在徐州布点建设了煤炭、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冶金等生产基地,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国有工业体系,形成了重化工业主导的老工业城市特质。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征程。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纳入省级战略层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明确提出徐州加快振兴三年目标任务。徐州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支点撬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阶段性目标。

  2013年,徐州相继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在全省新一轮“一市一策”战略布局中,首先对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做出专门部署,寄望徐州在苏北决胜小康和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赋予了徐州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因此,徐州创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

  [案据]

  徐州是江苏省唯一肩负国家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近年来持续推动振兴转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多年超过全国和江苏省平均水平,2016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0亿元,是2005年的4.7倍,总量跻身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2位、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地级城市)第2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55.2亿元增至2016年的515亿元,十年增加9倍多,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基地、服务业综合改革城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城市、信息消费城市、“城市矿产”基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为创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大力推动产业振兴,加快产业接续发展。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紧紧围绕“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产业发展导向,先后制定实施了加快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中国制造2025徐州行动纲要、“一地一策”牵引性改革工作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推出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积极吸引境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我市产业集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重转轻”、产业层次“低转高”、产业链条“短转长”、产业布局“散转聚”。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4:50.7:35.3调整优化2016年的9.3:43.3:47.4,工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第三产业占比提高近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7%,装备制造、能源、商贸、物流等8个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6+6”的现代制造业和“333”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初具规模。

  二是大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结合徐州实际,突出抓好“五加五减”。“五加”,即在产业改造升级、创新动能培育、改革制度供给、开放空间拓展、公共服务补短上做加法,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五减”,即在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兼并重组、消化商品房库存、减轻企业负担、严控金融风险上做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近年徐州已关闭12对矿井,压减产能1044万吨,拆除中频炉炼钢设备21套,淘汰粗钢产能近200万吨,彻底取缔“地条钢”企业5家。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由15.3个月下降到7.5个月。加快发展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2016年发行企业债券90亿元,新增“新三板”上市企业11家、场外挂牌企业154家。持续降低融资、用能、用地、用工、物流成本,降低企业负担55.5亿元。全面启动六大领域18大类补短板专项工程,134个年度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370亿元。

  三是大力加快城市转型,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加快退城进区、“退二进三”,200多家污染企业全部退出主城区。规划打造“双心、六组团、十五功能集聚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区域性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四个中心”地位逐步形成。全市累计改造棚户区5808万平方米,30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推进、封闭运作、整体平衡”的棚改“徐州模式”。完成和推进高架快速路、亿吨大港、奥体中心等890项城建重点工程,城市功能快速提升,要素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城区面积由1160平方公里扩展到3037平方公里,常驻人口城镇化率五年提高7.1个百分点,140余万农村人口陆续转为城镇居民。

  四是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打造优美宜居环境。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十二五”以来共完成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面积22.5万亩、采煤塌陷地复垦4.48万亩、置换建设用地指标2.91万亩。贾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鼓楼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泉山独立工矿区改造、沛县采煤塌陷地治理等国家试点示范任务成效明显。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和污染“五大源头”治理,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69吨标煤;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2.5%、保持全省领先;成功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环境人居奖等荣誉称号,实现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精彩涅槃。

  [建议]

  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相叠加的地级城市,承担着实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城区老工业区搬迁、独立工矿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多重任务。支持徐州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探索推进产业接续替代与转型升级互动协同,可以更为有力带动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和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可借鉴、可推广和可复制的经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