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 议案建议 > 正文
秦光蔚:关于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2018-03-08 12:12:00    来源:江苏人大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体现了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必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遵循。 

  乡村振兴战略虽然也包括农村的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社会振兴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全方位的振兴战略,但首当其冲是要解决好“产业兴旺”,产业不兴旺,农民兜里没有钱,就无法实现乡村振兴。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米袋子”“菜篮子”极大丰富,现代化装备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的约束和挑战也越来越多,制约产业兴旺的核心矛盾总结起来就是资源约束边际增加背景下的有效供给不足。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压力增加。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耕地面积下滑,劳动力、环保等成本持续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压力明显增大,严重制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农业结构失衡严重,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同时并存,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产业效率不足,维系当前总量供应充足局面的成本过高,加工、流通环节尤为薄弱,农产品多而不优、主导产业大而不强,农民经营性收入难以快速增长。三是农技推广力量薄弱。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担子更加沉重、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解决推广体系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技术力量不强、经费投入不足、推广效能不高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针对面临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推进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一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国家应加大对于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专业素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以国家和政府对于农业发展建设总的方针和相关的政策为基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以农业技术的切实推广为第一目标,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最终从技术的持续更新上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惠农补贴政策,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实现了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粮食供应仍然存在产需缺口,长远看粮食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国家应在实行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涉农、惠农补贴政策,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农场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当前我国农业质量发展不足,体现在“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多而不优;农业品牌众多,但杂而不亮;农业体量大,但产业大而不强”。应在国家层面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加大标准制定、宣贯力度,围绕主导特色产品,制定、修订一批国家、地方标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四是出台产业促进政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国家应在农村进行政策创新,鼓励地方政府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同时从资金流转、土地利用等方面进一步放宽现有政策,扶持资金密集、改变耕地形态的设施农业、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种养农业以及配套的餐饮业、养老业、健康业等产业发展,对接城市消费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用工、税收政策着手,积极探索让央企、国企下乡,依托和引进城市的龙头企业,运用先进的经营理念,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只有在城乡同时发力,才能同时盘活农村的人口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的资金优势、智力优势,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全面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