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 议案建议 > 正文
唐金海:关于在医院服务中合理使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的建议
2018-03-08 12:19:00    来源:江苏人大网

  一、案由 

  (一)健康的定义和全人关怀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已不仅需要关注身体,还需要关注心理状态和社会需求。 

  全人关怀的理念是从健康的定义而来的。全人关怀是指按照患者身、心、社、思的不同需要,提供适切的治疗和关怀,能够从四个层面满足人民对于健康的追求,因此对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需求促进医疗行业的变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前我国医疗行业非常重视医疗科学技术革新与应用,以医护为主体的医疗技术与质量成为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工作状态的超负荷和医疗技术专业性的高要求,无法让他们在临床工作之外充分满足患者和家属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需求,当前的医院生态系统限制了医疗品质的进一步提升,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在医院服务中合理使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的意义 

  1、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水平、推动思想文化繁荣、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发扬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公序良俗。 

  2、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精神契合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新时代各种积极向上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的整体推进,会让社会更多激发浩然正气、大义之气、大爱之仁。 

  3、巩固以德立国的基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的善良之举,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发挥着教育后代的良好作用,形成的群体向善的文化氛围是以德立国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 

  4、缓解医疗服务供给主体不足的问题 

  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疗服务中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缓解医护人员因工作超负荷而无法充分满足患者和家属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求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获得感。 

  5、缓解社会对立和矛盾 

  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作为患者和医护之间的桥梁,能够促进医生和患者的良性互动。更多人参与或切实感受到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活动中,提供或接受帮助、被关爱的情怀,能够缓解社会的对立和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现状 

  医务社会工作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美率先出现,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形式,在缓解患者心理与情绪干扰、加强支持网络、提供社会资源、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香港医务卫生署l939年就成立了首支医务社工队伍。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疗机构提升服务品质不可或缺的部分,社工与医生、护士、医技等医院专职人员共同组成专业协同体,构建出医疗行业的新型服务体系,从而完善了医院管理模式,实现了医疗品质的飞跃。 

  在推进医疗行业社工和志愿者发展方面,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具体的行业要求和标准是当前的基本现状。2012年2月,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保局率全国之先,联合发布 《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13年12月,在广州市民政局和卫计委推动下,广州市首个由政府购买的医务社会工作项目落户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7年2月,吉林省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吉林省开展专科特色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推动专科特色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发展,提高医务社工及志愿服务规范化服务水平。江苏省卫计委虽尚未出台医务社会工作的直接相关政策,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早已悄然起步。2015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成立社会工作办公室,2016年注册成立医务社会工作民办非企业机构,采用“医社融合”模式推动医疗服务品质。此外鼓楼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也开展了相关内容的积极探索。 

  2018年1月3日,国家卫计委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首次把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明确提上议事日程。《计划》要求:“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开通患者服务呼叫中心,统筹协调解决患者相关需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等,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 

  三、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医务社工职业化进程,促进社工和志愿者融入医疗系统 

  我国的社会工作一直由民政部牵头管理,自1987年后,为了恢复和促进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由民政部牵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目前医务社工作为医疗领域的新兴专业力量,作为在医疗行业场域内工作的专业人员,同样非常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参与支持和规范引导。需要进一步打通行业壁垒,卫生与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通力合作,将医务社工专业人才有计划引进医院,出台关于医务社工岗位设置、职称体系、资金来源等专业建设方面的具体化政策,从而推动医务社工的职业化发展。 

  预防治疗结合,拓展医务社工服务生态网络,满足患者全方位全周期需求。当前各地医疗机构的医务社工服务还主要停留在医院内部,因人力资源有限难以跟踪满足患者出院康复阶段的心理社会需求,而社区的社工又存在专业背景和资源渠道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社会需求。可以促进医院社工与社区社工对接,建立医院-社区转介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拓展医务社工服务生态网络,让社工、志愿者、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科普宣传、跟踪随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实现预防和治疗相结合,打造医院-社区-家庭的全程服务,最终满足患者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需求。 

  2、完善制度标准、推进医务社工规范化进程,深入开展社工引领下的志愿者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可遴选试点示范医院,总结实践经验、制定社工志愿者服务的行业标准、出台相关政策,从而进一步指导确立医疗行业中社工志愿者的角色定位、服务内容、转介机制等。并逐步出台相关评估和考核办法,引领各医疗机构医务社工深挖服务内涵,引导社工和志愿者服务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发挥其社会化参与、增进医患沟通、改善医疗服务体验的纽带作用。 

  3、建立平台网络、推进医务社工专业化进程,努力提供精准品质服务 

  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作为实践性强、专业化高的医疗场域内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专业能力,医务社工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充分的实践经验。因此医务社工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综合性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培养,而医学院校内鲜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缺乏实务训练成为人才培养的短板。医务社工人才培养可参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造院校联动的教学研合作模式,通力培养理论性强实践性高的医务社工人才。此外,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高校可合作共建社工和志愿者专业培训与服务平台,打造医务社工专家库、人才库,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实务经验,进而逐步形成一线社工-中级督导-高级督导的人才体系。并定期组织行业交流、政策学习、能力培训,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