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全国人代会江苏团 >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 代表专访 > 正文
新华日报专访秦光蔚:跟大地“说话”,她一“说”就是30年
2019-03-07 09:3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文/倪方方 摄/韩军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6日,“新小华”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秦光蔚。30多年来,她坚持跟“有生命、有灵魂”的泥土对话,在大地上写下一行行质朴动人的诗句。

  新小华:您是上海人,在苏北农村一干就是30年,您觉得自己最根本的动力在哪里?

  秦光蔚:我父母是南通农校毕业的,父亲长期在苏北农村工作,我从小就跟在父亲后面整天往农村跑,就觉得农民真好,他们经常慷慨地邀请父亲和我去吃饭。农村、农民、土壤,从那时候起就深深刻进我心里。

  新小华: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

  秦光蔚:盐城不少地方以前是荒滩,很多耕地原先是白茫茫的盐碱滩。我刚工作时,每次下乡穿高帮鞋,下去一天,鞋子上满是泥土。当时就想,我要把这块土地变成美丽的田园,让大地母亲产出更多的粮食和附加值高的作物。我们知道,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长的粮食才能好吃。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与土壤沟通,听听它“说”什么。当时条件艰苦,一些偏僻乡镇不通公共汽车,招待所四处漏风,门关不上,要用凳子抵住。但是,丰收在望时,大家看到枝头硕果累累,想到里面也有我们的努力,就感到很满足。

  新小华:在您看来,土地是什么呢?

  秦光蔚:土壤是有生命力的,会生病,病了就需要人照顾。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如果受到长期掠夺式经营,用不了几年或十几年,耕地将会严重退化甚至寸草不生。万物都有生命和灵魂,土壤也是。这些年,我每年都在两会上为耕地质量提建议,呼吁对耕地质量进行立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爱工作,更爱我们耕种的土地,期望它带来五谷丰登。

  新小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您怎么教农民熟悉土壤和施肥的“门道”?

  秦光蔚:我经常跑农民的大棚,我摸摸泥土,就知道他们是不是用心耕耘。一般土地有机肥用得多,疏松度就好。所以我指导农户精准施肥,都是直接站田里教,他们特别愿意听。再说个事,我在射阳县挂点一个大型蔬菜合作社,刚去时发现长的辣椒没以前的口感好,根本原因是土壤理化性状变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不够。我对农民说,你们如果不尊重土壤,后果是严重的,辣椒价格会下降,甚至可能卖不出去。再拿秸秆还田来说,老百姓一开始不理解,我们和技术人员一起挨家挨户敲门,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烧、为什么要全量还田,农民是愿意听的。

  新小华:江苏的耕地质量现在怎么样?

  秦光蔚:2012年,江苏出台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很多基础工作得到重视。总体上,江苏耕地质量逐年变好。但政府需要继续大力支持土壤保护工作,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新小华:您期待的美丽乡村,是什么样子?

  秦光蔚:屋顶有蓝天,田成方,路相通,水甘甜,我希望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总书记的话给了我很大鼓舞。随着环保责任不断压实,大地必将越来越健康,乡村必将越来越美丽。

  (《新华日报》“新小华”两会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