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南通市代表团:立良法促善治 强发展惠民生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1-23 08:00  来源:大会秘书处

1月21日,南通市代表团分别召开全体会议和代表小组会议,进一步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和预算报告,审议省人代会议事规则修订草案修改稿和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

封春晴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纲举目张,措施有力,振奋人心,让人感到新气象、新面貌、新变化扑面而来。报告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凸显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融会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六个显著提升”新蓝图,践行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提振人心、惠及民生、鼓舞士气的好报告。南通人才工作将以全面落实南通“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围绕推动政策落地、提升引用效益、优化服务生态等抓攻坚、求突破,着力构建人才发展治理新格局、政策兑现落实新机制、人才引育工程新路径、人才精细服务新体系,为现代化建设聚势赋能。

葛玉琴代表说,人代会审议两件法规案是本届省人大第一次,反映了立法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人大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省人代会议事规则修订,总结了近年来各地工作经验,对省人大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对于保障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提高议事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省人大召开了多轮专题座谈会,多次征求各市人大意见建议,修订草案在谋篇布局、框架结构、制度设计、文字表述等方面已经成熟,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就业促进条例在受疫情影响、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特殊时期制定,恰逢其时。省人大充分征求了各地修改意见,开展了大量立法调研,许多建议已经被吸收采纳,目前草案内容翔实,符合江苏实际。

陶晓东代表说,安排法规案提交人代会审议在本届属首次,是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职能的具体行动,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务实举措,对于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提高立法质量意义重大。省人代会议事规则修订草案,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原则,明确提出对相关工作报告、法规草案会前征求代表意见;较好解决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提高大会议事质量效率问题,对特殊情况下适当提前或推迟作出规定;对议案、报告、法规案审议程序作了明确和规范。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顺应形势需要,结合我省实际,细化了上位法规定,增强了可操作性,对法律未规定而确实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措施制度化具体化,体现了江苏特色,如就业援助扩大人员范围等。

陈明宇代表建议,加大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来苏设立研究机构力度,出台政策鼓励科技成果在苏转化,鼓励上市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产业研究院,给予民办高校一定事业编制用于招引和留住博士等高端人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留苏就业创业。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增强毕业生留苏意愿。加快人才公寓及配套设施建设,让人才有安居场所。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对蓝领人才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学校积极对接产业,构建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提升人才培养适配度。通过设立科技专项等方式,推动各类学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鼓励企业引进高校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吴元新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我完全赞同。建议:强化传统文化平台建设,吸引更多青年人回乡传承手艺,可以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基础上,扩大规模,建立传承基地,打造集经典技艺传承、藏品展示、文化交流、技艺培训、休闲体验、文化民宿、实习实训为一体的综合业态园区。出台优惠政策,为传统文化传承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优先支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传承人,在用地指标、金融贷款等多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政策。

张慎欣代表建议,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要大力支持南通新机场建设,加强省级层面的协调和支持。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重视打造张謇企业家精神文化品牌,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要更加重视民族宗教工作。

叶生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辩证客观,提出目标切合实际,工作部署精准有力,既充满力量、掷地有声,又充满关怀、温暖人心,是一个高举旗帜、坚定自信、求真务实、难中求进的好报告。一是感到振奋,对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很真切。二是感到自信,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全面自信。三是感到责任,回答好新的时代命题责任重大。

易杰祥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通篇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数据翔实、语言简明,去年工作富有成效,目标思路明确清晰,任务措施具体可行。建议: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比如,在农民工工资监管方面,金融、人社、建设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减少施工企业开立银行专户的管理难度和成本;乡村振兴方面,规划好农村庄园建设和农场建设,应用现代化农耕机具、无人机等先进技术与装备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教育上,持续推进“双减”,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动态监管以整治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防止各种变相“增负”现象,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