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会议专栏 > 省人代会 > 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 > 会议文件

关于江苏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4年1月19日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陈震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着力落实“十项举措”,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9万亿元,增长9.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68.5亿元,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35982.5亿元,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56.5亿元,增长13.4%;外贸进出口总额5508.4亿美元,增长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38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13598元,增长1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

  (一)努力扩大有效需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民营企业投资比重68.2%。省级层面200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完成投资4820亿元。南水北调江苏段实现全线通水,宁杭城际铁路通车运行,临海高等级公路基本建成,南京博物院二期建成开放,连云港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正式启动。加快培育信息、环保、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8.5%。扎实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57.5%。继续推进服务业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均增长20%以上。组织实施工业强省建设“六大行动”,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均取得积极进展。

  (三)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农业生产态势良好,粮食总产684.6亿斤,比上年增加10.1亿斤,实现十连增。新增设施农业面积90.4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12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比重67.5%。城镇化率64.1%。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区域供水通水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覆盖率分别达到83%和70%,新解决3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四)切实加强分类指导,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对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苏南调整转型步伐加快。推动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和沿江地区转型发展,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制定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28条政策意见,苏北新开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080个,共建园区总数达到37个,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海开发取得新进展,五年推进计划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

  (五)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加大。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行动方案,重点推进900项治理工程,完成2450万千瓦发电机组脱硝改造,PM2.5监测实现县(市)全覆盖。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省3580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展顺利,完成6.3万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绿色江苏建设不断加强,林木覆盖率达21.9%。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和下放154项行政审批事项。“营改增”试点企业增加到24万户,总计减税170亿元。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启动实施综合改革。南京科技体制、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无锡“两型社会”建设、宿迁区域协调发展、泰州转型升级、盐城可持续发展等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启动扬州跨江融合发展和南通陆海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出口3288.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增长37.5%;实际利用外资332亿美元。对外协议投资额61.4亿美元,增长21.8%。

  (七)继续实施民生实事,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制定实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28条具体措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城镇新增就业13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3%。主要险种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开展启动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医保筹资动态调整机制。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6.2万套,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3.9万套,支持2.5万户农村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家庭住上安全房。实现12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

  (八)加快发展惠民事业,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达65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连续两年居于全国首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扎实有效。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亚青会,圆满完成第十二届全运会参赛任务。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成效。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综合分析总体发展态势和诸多相关因素,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同时,为深化改革、加快调整转型留出必要空间,全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4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

  (一)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进展。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逐步建立规则统一、责权明确、分类分层的国资监管体系,推进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继续做好强县扩权、省直管县(市)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财税金融领域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政府和部门预算决算公开。深入推进并扩大“营改增”试点。完善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鼓励支持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入开展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抓好南京科技体制、苏州城乡一体化、无锡“两型”社会、宿迁区域协调发展、泰州转型升级等综合改革试点,推进盐城可持续发展、南通陆海统筹、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镇江启动生态文明综合改革工作。

  (二)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水平。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扎实做好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大力发展有前景、有优势、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加强重大项目和特色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8%左右。继续完善高端装备首台(套)推广、重点产品首购首用等引导性政策,加快新兴产业新产品产业化进程。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着力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两者互动融合。支持生活服务业新业态良性发展,重点发展健康、养老、旅游等事关城乡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产业。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层次水平。深入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深度开展工业强省建设六大行动,继续推进“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和企业信息化提升“百千万”工程。调整优化全省制造业布局,鼓励沿江及内陆地区重型化工、粮油食品等产业向沿海转移。着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重点建设并不断提升10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有序推动一批失去本土优势的产业调整转移。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持粮食稳产增产。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加强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三)扩大有效需求,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继续增加有效投入。全力推进符合转型升级方向和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省重大项目200个,总投资2.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870亿元。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资力度,注重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入力度,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老等民生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培育新兴消费市场和消费热点。加快推进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加快发展,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实施鼓励居民消费的财税、信贷和信用政策。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努力稳定外贸出口。全面落实外贸稳增长促转型政策措施。优化外经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扩大省内紧缺的技术、资源、产品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高质量举办2014年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支持优势企业抢抓新一轮“走出去”机遇,带动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更大力度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和地区借鉴自贸区的创新举措开展先行先试。

  (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抓紧制定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不断完善沿江城市群、沿海城镇轴、沿东陇海城镇轴和沿运河生态城镇带“两横两纵”城镇空间格局,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群城市带综合交通水平。

  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推进“六个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实施城乡交通运输、区域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桥梁1000座,行政村全部通达客运班车。

  强化城镇化政策的落实与创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保障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并参加升学考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五)注重统筹联动,着力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促进南中北三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全面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增创苏南发展新优势。认真贯彻促进苏中地区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的政策意见,实施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推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园区”。力争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00个,总投资增长15%。深入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和脱贫奔小康工程,对六个重点片区实行整体帮扶。

  促进沿江沿海发展互动。抓住国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经济新支撑带以及正在实施南京以下-12.5米航道建设的重大机遇,推进沿江地区转型发展。围绕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二阶段目标,组织实施六大行动,全面推进10个领域《三年专项实施方案》,统筹推进江海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发展。

  开展省际层面区域合作。联动实施以长三角规划为引领的系列国家战略,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升级版”。深入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契机,继续做好新一轮援疆、援藏、援青和苏陕挂钩协作、苏黔对口帮扶等工作。

  (六)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更大力度实施环境治理。严格落实重点行业大气排放特别限值,全面整治各类燃煤锅炉,加速淘汰老旧车船,着力提高城乡保洁和建筑施工防尘控尘水平,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措施,更大力度治理雾霾,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深入推进淮河、长江流域和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新一轮沿海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

  更大力度实施节能减排。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对排放严重超标的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淘汰关停。组织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重点建设38个国家和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培育一批省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企业。组织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交易试点工作。

  更大力度实施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抓紧出台并认真实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落实全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措施,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实施蓝天、清水、绿地工程,新增造林60万亩,抚育森林15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7.5万亩。开展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修复试点。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七)突出民生导向,着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重心,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努力实现“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增加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深入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确保今年再有1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的新一轮脱贫标准。

  着力构建扩大就业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确保年度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统筹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在制定落实化解过剩产能措施时,妥善处理涉及职工的再就业和基本保障等实际问题。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涨幅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6万套,建成23万套。扎实推进“六大体系”建设。

  (八)改善公共服务,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和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确保财政教育支出持续增长。推进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以上,改造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600万平方米。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扎实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国家、省级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在繁荣文化市场的同时加强规范化管理。精心办好南京青奥会和第十八届省运会。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农村急救、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以上,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80%、70%和75%。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实现全科医生在全省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覆盖,75%以上的社区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收藏本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网站概述|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