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网 > 会议专栏 > 省人代会 > 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 > 代表建议 > 正文
潘平华:关于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解决好学生入学“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2016-01-26 15:38:00    来源:江苏人大网

  2001年,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江苏省也不例外,并提出全省“十五”期间布局调整要减少10000所小学和初中的目标。无容置疑,其初衷和成效是好的,但由于部分地区急功近利,存在简单的“大撤并”或“一刀切”现象。这种操作上的失当做法正隐性地影响着该地区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使很多原本能就近入学的农村适龄儿童及其家庭陷入求学困境,且构成了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切实解决好农村学生上学“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据我了解,部分农村地区因为不合理的学校布局调整,已经产生了一些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学生上学路途变远,身心健康状况堪忧。当初,由于部分地区脱离农村实情,不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等,大量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打破了调整前基本每村一所小学、每乡镇2~4所初中的办学格局,盲目将学生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使得一些学生上学一天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的往返路程,就近入学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奢望。2004年,苏北3县15个乡镇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当地1200名小学生中,每天往返路程超过5公里的约为40%,超过10公里的有近10%。有的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每天不得不少睡一小时,天没亮就急着赶路上学,晚上又摸黑回家。日复一日,疲惫感一直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许多家长无赖地感叹:现在最苦的是学生!

  2、子女教育费用骤增,一些家庭倍感困难。目前,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产生了矛盾。一些家长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有的农村家长只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校外解决午餐,这样就不得不增加了一笔额外的交通费和午餐费;还有许多家长迫于孩子上学路途太远,就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或到县里镇上租房陪读,除了要支付高额的住宿(租房)费外,还要置办一些必要的被褥铺盖,加之伙食费用等,这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甚至刚刚进入“温饱”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菲的数目,经济和生活负担地加重,让一些贫困家庭倍感困难。条件好一点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就开始陪读,直到高中毕业,一陪就是十几年,而陪读的成本又是十分昂贵。还有一些家长因支付不了难以承受的高额学费,不得不考虑让孩子退学,加剧了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流失,不但严重削弱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冲销了布局调整原有的社会效益。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将成为影响当地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

  3、寄宿学校设施简陋,各项管理缺乏保障。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尽管许多地方都要求当地乡(镇)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但仍有一些学校受资金所限或校舍短缺至今也无法解决学生住宿问题。不少学校即使能勉强提供寄宿服务,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有的学校宿舍没有配备室内厕所,学生晚上去趟厕所都要跑很远地路;由于食堂伙食较贵,有的学生就选择在学校附近的饮食摊上吃饭;一些学校没有浴室,住校期间学生无法洗澡。特别是一些幼小学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一下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过早失去亲情关爱,导致不少孩子因为恋家、恋父母,导致情绪不稳,甚至厌学或逃学。

  4、班额生数满载超限,教师工作负担繁重。由于部分盲目撤减,使得一些中心学校班级生数陡然增加。目前,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学校班额大都在50人以上,有条件的学生大多集中到县镇学校就读,使得班额和生数骤增。如果按标准班编班又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情况,特别是有的地方布局调整指标下得多、教育经费给的少,由于公用经费短缺,维持学校运转尚且困难,更不用说进行校舍建设、后勤配套、师资提高了。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而且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许多学校既让教师负责教学,又让老师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根本顾得上提高自的身业务水平!

  二、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我建议,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和全省扶贫开工作发会议精神,合理实施学校布局,切实解决好农村儿童入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农村孩子就近享受义务教育。

  1、要优化学校布局,保障农村孩子能就近入学。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贯彻国务院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13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精神,切实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努力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防止因布局调整的失误而造成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

  2、要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师能安心农村工作。随着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一些地方生源向县镇学校集中,造成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出现新的教育资源紧张。尽管这样,农村人口和学龄生数占比仍很大,加之二胎生育政策的放开,预计未来3~6年,农村将形成新一轮入学高峰期,这势必会让留守在农村的这部分家庭孩子上学更加困难。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期望、教育投入、教育功能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孩子就近享有优质教育的愿望为数不少。因此,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教师生活待遇、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全省普遍实施了乡(镇)工作补贴制度,每个教师按工龄可得到260~440元的工作补贴,仅这一点仍缓解不了城乡教育的公平,解决不了农村教师想进城的问题。对此,有关部门还必须研究完善符合村小学和教学点实际的职称评定标准,让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向村小学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并在绩效工资中设立专门岗位津贴支持优秀教师到村小学和教学点工作;加大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定期安排教师接受多媒体等教学技术和最新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为农村教师每年安排一次免费健康体检等,多为农村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促使大部分农村教师能安心留在农村工作。

  3、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城乡教育能实现公平。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健全义务教育治理体系,促进城乡教育能基本实现公平。从10多年布局调整看,这一政策显然已不适应当今的形势。出路在哪?2012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这为农村保留小规模村小,提供了政策依据。那么,如何解决办学经费和师资问题?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省级财政对乡村教育的统筹力度,同时,各级政府要将这一工作纳入全省扶贫开发总盘子,按照经费分担责任足额落实应承担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问题;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如确有必要存在的,当地人民政府应按程序予以恢复;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实行小学高年级(4~5年级)学段集中办学,小学低年级(1~3年级)实行分散办学。

  4、要强化设施建设,保障寄宿学校能满足需求。目前,农村部分寄宿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明显不足,设施条件十分滞后,没有像样的图书室、没有运动需要的体育器材和运动场,更没有配套的功能室,办学条件简陋,管理松散混乱,教学质量较差,加之校车配备和监管不到位,交通安全风险增加,校园安全也存在隐患,家长们怨声载道。为此,各地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工作,完善教室、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浴室、饮用水设备等设施和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和心理健康教师等,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工作。要通过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和合理分流学生等措施,逐步解决并入学校和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使学校班额符合国家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

  总之,中小学生都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