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话蛇
文 许尚森
蛇年到了,蛇也成为人们侃谈的话题。
古代是以天干和地支相配合的方法来纪年。即以12种动物配属12个地支。蛇即配对“巳”。“巳”是上午九至十时,此时蛇不会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走。最早记载这种说法的是东汉时王充的《论衡》。
蛇的出现大约已有1.5亿年。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委纪初期的地层里,距今已有1.3亿年。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也发现了蛇的遗骸。
许多蛇有着非凡的本领。蛇神神通广大。它睁开眼就是白天,闭上眼就是夜晚,翻个身就是地摇天动,打个喷嚏就会发生海啸。整个地球都依附在蛇神身上。凡间的蛇,没有脚,却能很快地爬行;其视力几乎为零,却能及时发现并准确地捕获几十米外活动的田鼠;有条蛇,既不吃食,又不喝水,却活了392天;还有种蛇,虽没有翅膀,却能在空中飞跃。蛇毒其毒无比。一克干蛇毒,可以毒死12000只鸽子或2000只老鼠;腹蛇能吞下比自己头大十倍的鸟儿,蟒蛇也能吞食整头小牛、小羊。
蛇图腾崇拜源于人们尊蛇、惧蛇、爱蛇。许多农民把蛇视为自己的始祖,看作是保护本民族的神灵,蛇神创世说便应运而生。正是蛇身人首的伏羲和女娲开天辟地、抟土为人,创造了生命。我国早在夏朝,就有了蛇图腾的标识。在美洲印第安人中,也有8个部落把蛇作为氏族的图腾,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每年都要举行蛇图腾崇拜仪式。蛇图腾崇拜与蛇被神话不无关系。《五蠹》篇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虫蛇。”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先民对危害自身安全的蛇产生一种恐惧感,尤其对蟒蛇、巨蜞、飞蛇等不可思议的自然力产生模糊猜测。于是、蛇便羽化而登仙。神龙氏蛇身人面、共工氏蛇身朱发、夸父而耳饰蛇、乐岳庙内的眼光娘娘是一条双头蛇,白莲承两足十二蛇围绕。国外也流传着西班牙蛇精、苏联巨蛇波洛兹以及北美印第安战士变蛇的故事。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一直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还有蛇龙演变说。500年的蛇变成蛟,1000年的蛟变成龙,白娘子就是一条得道成仙的千年白蛇。
蛇文化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在古代,首饰、官服、诗词、歌赋、绘画、雕刻、徽记、标识、戏剧、舞蹈中都有蛇的艺术表现。古埃及君主皇冠上镶有黄金珠玉制成的眼镜蛇;我国古代官服上按等级乡蟒:宰相、侯以下、文七品分别绣九蟒、八蟒、五蜞。显见,饰蛇是为了巩固其皇权统治。“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南朝沈炯所做的生肖诗,成为我国第一首十二属相诗;欧陆把蛇作为药店的徽记;在印度画家的笔下,恶魔变成了大金蛇;代表华夏民族图腾的龙与凤,实际上就是蛇和鸟,它往往出现在殿堂、庙宇的梁柱雕刻上;埃及神话把蛇视作智慧的替身,而欧洲则把蛇当作健康吉祥的代名词;中华古典戏剧《白蛇传》,赞美了美丽、善良的白蛇和青蛇,云南的花灯剧《七妹和蛇郎》,格外生动有趣;大理白族的“蛇骨塔”,塑造了蟒蛇为民除害献身的英雄形象。许多成语、谚语中也嵌进了蛇字。形容贪心极大,用“蛇欲吞象”;形容疑神疑鬼,用“杯弓蛇影”;形容心肠毒辣,用“蛇蝎心肠”;形容匍匐爬行,用“蛇行”;形容当地坏人用“地头蛇”。蛇文化如此活跃,也已成为世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