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湖啊尚湖
文 刘海明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站在尚湖南岸,视线越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远眺对岸虞山那青黛高峻、岚烟浮绕的巨大身影时,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这一句诗。我想,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谢灵运很有可能到过虞山和尚湖,也许曾蹀躞吟游于尚湖岸边,踽踽独行在虞山翠微之处。否则,他怎能有此灵感写出与现实如此贴近的优美诗句呢?不是我孤陋寡闻,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内,尤其是风景如画的苏南,有哪一座古城像常熟那样青山入城,紧贴山南有一个比杭州西子湖还要大三倍的美丽的湖泊呢?
其实原来的尚湖远不止如今这么大。如今四十岁以上的常熟人基本都知道,目前的尚湖只是原来面积的一半左右。当你乘车顺着常冶公路经过一个名叫颜巷的地方时,仍依稀可见路南那已被茅草覆盖了的湖岸高峻陡峭,长着漂亮羽毛的翠鸟还在那里飞来飞去,依恋着早已干涸了的湖床。
尚湖的缩小可能是当年的谢灵运绝对没有想到的。但是,在短期内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尚湖从涅槃走向新生更是使人始料不及的。烟波浩渺的尚湖实际上浓缩着十年浩劫殃及湖水的酸楚和改革开放后巨大变化的历史。
想当年,在以粮为纲路线的指引下,一时亢奋冲动的人们就凭着一股热情,一夜之间调集起近百艘泵船,日夜兼程地把存在了亿万年、年产几十万吨水产的尚湖抽了个底朝天,捕尽了水族,办起了农场。一厢情愿的他们渴望着湖底从此能成为千顷良田,随时能展现出“一阵微风吹过”,掀起“稻菽千重浪”的美姿,然而事与愿违。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坚硬的湖底毫不留情地将庄稼拒之门外。庄稼种不成,于是就建造窑厂挖湖土制砖,以此来虚挺着干涸了湖底没有产出的农场。这局面一直维持到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的常熟市主要领导开始冷静地审视湖底农场的得失,并独具慧眼地提出了撤销那得不偿失的农场,实行局部退田还湖,利用部分湖底建造尚湖公园发展旅游,与虞山共同形成太湖风景旅游区虞山尚湖景区的设想。此举立即得到了支持。开闸放水的那天,尚湖沿岸彩旗招展,人山人海,犹如过节般热闹。滔滔水流的涌入,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当徜徉在林木荫翳的公园小径,漫步于蜿蜒曲折的湖边小道,你时不时会看见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或于林中扶木沉思,或坐在湖边凳子上眺望默想。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是当年公园的义务建设者,园内的许多花卉林木都是他们亲手所植。现在,他们有的已上了年纪,有的已驾鹤西去。然而,他们的精神却随着自己亲手所植林木的茁壮成长而得到延续。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尚湖公园已经初具规模,名声远扬。无论在那“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春天,“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夏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素商,还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户万树梨花开”的数九寒冬,她总是以其特有的丰姿和笑靥迎送着慕名而来的游人。
尚湖的美还美在其碧波荡漾的水。去过尚湖公园的人往往会对着那清澈的湖水赞叹不已,总想不通在外围河湖水质普遍受到污染的苏南,怎么还有尚湖这一泓清波得以完美保存。尚湖也是水族繁衍生息的伊甸园。在外河已濒临灭绝的众多水族均可在湖内找到它们的踪影。在湖边,只要你靠着亭台楼阁向湖里随手抛下一些饼干屑、面包屑,一瞬间就会游出上百条对水质要求非常高的肥壮鲹鲦,你争我夺欢快地将所投食物抢个精光。尚湖的管理者曾不止一次告诉我,当年在湖底挖土制砖所形成的数十米的大面积深坑为深水鱼的生存提供了极为优良的条件,以致在湖中曾多次捕捉到重达一百多斤的硕肥青鱼。
在退田还湖后到取水长江之前,清澈荡漾的尚湖水支撑着城区居民的生存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用水,那时,沿湖也有着一些乡镇企业和禽畜养殖单位。由于全市人民环保意识较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患也发现得比较早,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搬迁了沿湖所有的企业和禽畜养殖单位,污染在没有完全出现之前就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从而使得尚湖水质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清澈。尚湖堪称常熟市环境保护的典范,它也被誉为一颗生态协调和谐的明珠。
唐代诗人张志和曾以“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而风流千古。而今,经历了沧海桑田涅槃重生的尚湖也因诸鸟的麇集而名闻遐迩。高大的虞山以其起伏的身躯遮挡住了冬日里来自西北的寒风,使尚湖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温暖环境,湖中丰富的鱼虾、茂密婆娑的蒹葭和公园内成片成片的林木为鸟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美食和安全宁静的栖息环境。泛舟尚湖,船儿误入岛渚苇丛,就会时不时“惊起一滩鸥鹭”,而美丽的白鹭悠闲地飞翔于山前湖面,“渔舟唱晚”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则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上演。在尚湖,你随时都能见到凫、鹜、鹳、鹭、雁、天鹅和鸳鸯等诸多珍稀水禽在戏水觅食的倩影和往来飞翔的美姿。多达六十多种鸟类的尚湖已俨然成为飞禽的天堂和乐园。
虽然,我难得去尚湖,但却为自己所居住与工作的城市能拥有如此美好的湖泊与公园而深感自豪。“十里青山半入城”,一泓清波沿山走。我想,因山而秀,因水而美的尚湖,在未来的岁月里,定会更加迷人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