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2022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观看了相关专题片,并进行了分组审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对以专题片的形式直观反映工作表示充分认可。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过去五年,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全省GDP连跨4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2022年是我省治污攻坚近年来经受考验最为严峻的一年,面对极端天气明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反复冲击等复杂局面,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迎难而上、优化策略、精准治理,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指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13项年度整改任务全部完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江苏人口密度大、能源消耗大、排放强度大、生态家底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没有根本缓解,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全省大气臭氧污染日益突显,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存在瓶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依然薄弱,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尚有明显短板,生态保护和修复不够系统,长期积累的环境风险还需积极化解,河流污染物通量、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等方面的监测监管能力有待加强,总体仍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来不得一丝懈怠和松劲。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一轮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严把环评准入关口,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卷土重来、“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项目冲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持续提升各行业能效水平。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积极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再淘汰一批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加快推进“三线一单”落实落地。
二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扩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范围,实施VOCS集群化精细化治理,有力遏制臭氧污染。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切实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氮磷污染物和工业特征污染物防治,加快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省域全覆盖;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强长江生态修复示范段建设,提升长江岸线保护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稳步推进规模化农田排灌系统和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加快消除面积较大的农村黑臭水体。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建立全过程的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体系,强化建设用地分类安全利用,大力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持续强化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更加重视噪声污染防治,积极开展“无异味”园区创建,更大力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特别是要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深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推动污染减排与生态修复“两手发力”,抓住减磷控氮等关键环节,制定实施力度更大、标准更严、措施更精准的具体行动方案,推动太湖水质持续稳定改善。
三是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保护和修复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监管,继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动态更新并严格落实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切实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系统推进保护修复,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规模,稳妥推进“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加强物种栖息地保护,积极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自然公园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物种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加快实施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完善物种名录管理制度,强化生物安全风险管控。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聚焦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监测、评估、核算和交易体系,鼓励基层首创,努力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源,加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四是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牢牢抓住省部共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试点省这一契机,对标现代化治理要求,推出更多管用有效的治理举措。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立法工作,编制实施新一轮生态环境地方标准规划,建立更加完备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固危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投入,污水管网要适度超前谋划、强化统筹推进,全省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不低于5个百分点。开展全省规模以上干散货港口料仓和运输系统“全封闭”改造,加快实现全覆盖。加强科技领域攻关,用好江苏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富集优势,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技术、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新污染治理等基础性研究,开展环境与健康的关联性研究,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积极推广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规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不断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倡导绿色生活风尚,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江苏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构建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