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协
    江苏人大网 > 人大论坛 > 工作探讨 > 正文
讲好代表履职故事 彰显代表时代风采:人大代表人物通讯类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5-04-17 10:27  报送单位:扬州市-江都区  作者:李月才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写好代表风采类人物通讯,既是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的有效载体。作为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笔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文化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握代表履职小切口,通过掘金新闻“富矿”,致力展现各级人大代表在推动“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时代风采。2023年以来,笔者撰写的21篇人大代表人物通讯稿件先后被省级以上媒体采用。

一、深入调研一线,挖掘鲜活素材

“知屋漏者在宇下”。写代表通讯,生动的语言、故事,仅仅靠看材料、听汇报是找不出来的,只有多到基层、到一线、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他们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具体实践,获得第一手材料,才能为新闻采编、理论阐释提供参考。为此,我们坚持“三必访”,即必访代表所在选区,了解选民评价;必访代表工作单位,掌握履职表现;必访代表生活圈,感受个人品格。在采访连任两届的基层代表李师师时,我们跟随他来到人大代表联络站,亲眼见证他与老百姓话家常,倾听他们的“烦心事”,用三天时间记录下他处理群众诉求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采访获得的素材,远比简单收集事迹材料来得生动真实。

采访中要特别注重细节捕捉。在采访市人大代表韩加桂时,我们偶然发现在他随身携带的“民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地西元村的五保户、低保户,每逢收粮时节,韩加桂总会挨家挨户通知他们来合作社免费取粮,这个细节成为通讯中最打动人心的元素。我们要求记者采访时必须做到“五问”:问履职故事、问心路历程、问工作方法、问群众评价、问家庭支持,确保全面立体了解代表。

二、创新表达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不日新者必日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打破传统人物通讯的写作模式,我们探索出"三结合"的写作方法:一是履职故事与工作成效相结合,避免单纯罗列事迹;二是个人特质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展现代表群体的共同品格;三是文字表达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适应分众化传播趋势。

在宣传90后人大代表真武镇团委书记全璐璐时,我们采用"短视频+长图文"的组合报道方式。短视频突出代表年轻活力的形象,长图文则深度解读其关于村医队伍建设的建议过程。这种组合拳使报道阅读量提升了数倍。我们还尝试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举办“人大代表讲坛”活动,多角度呈现代表风采。

三、突出政治属性,彰显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机关”的重要论述,将人大的政治性、民主性、法治性、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贯通衔接的整体。总书记还强调,代表通讯不是一般的人物报道,必须突出政治性、法律性、人民性。我们始终坚持“三个体现”: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成果,体现人大代表为人民的价值追求。

在报道提出农业科研基地建设建议的张正富代表时,我们不仅写建议内容,更着重展现建议从提出到基地开工建设的全过程,反映人大监督的实效。通过代表个体履职故事的“小切口”,展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大主题”。

四、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准确规范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人大代表宣传政治性、法律性强,必须严把“三关”:政治关、法律关、事实关。我们建立“双审核”机制,所有代表通讯必须经过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和办公室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联合审核。特别注意代表职务表述的规范性、履职行为的合法性、数据案例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在通讯稿中将代表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混淆,我们建立了代表宣传素材库,对代表基本信息、履职情况等动态更新,确保报道基础信息准确无误。

结语:写好代表风采通讯,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运用。作为人大宣传工作者,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用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笔触,讲好人大代表故事,传播人大好声音,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关链接